拙政園園林藝術鑑賞

  中國古典園林是一門綜合藝術,各學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充盈著精神內容和物質享受的生活境域。拙政園的藝術特徵就在於由詩入園與人景合一、由畫入景與物我圓融、由情入境與情景交融。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我國造園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園林中樹立著獨特風格。  園有靜觀、動觀之分,這一點在造園之初,就要考慮。何謂靜觀,就是園中予遊者多駐足的觀賞點;動觀就是要有較長的遊覽線。二者說來,小園應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庭院專主靜觀。大園則以動觀為主,靜觀為輔。前者如蘇州“網師園”,後者則蘇州“拙政園”差可似之。人們進入網師園宜坐宜留之建築多,繞池一週,有檻前細數游魚,有亭中待月迎風,而軒外花影移牆,峰巒當窗,宛然如畫,靜中生趣。至於拙政園徑緣池轉,廓引人隨,與“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彷彿,妙在移步換影,這是動觀。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動靜之分,有關園林性質與園林面積大小。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園,則宜以靜觀為主,即為一例。

  中國園林是由建築、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疊山理水要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山與水的關係究竟如何呢?簡言之,範山模水,用區域性之景而非縮小***網師園水池仿虎丘白蓮池,極妙***,處理原則悉符畫本。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我曾經用“水隨山轉,山因水活”與“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隨地作低平”來說明山水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從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啟示。明末清初疊山家張南垣主張用平岡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園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們能初步理解這個道理,就不至於離自然太遠,多少能呈現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國園林的樹木栽植,不僅為了綠化,且要具有畫意。窗外花樹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間古樹三五,幽篁一叢,乃模擬枯木竹石圖。重姿態,不講品種,和盆栽一樣,能“入畫”。拙政園的楓楊、網師園的古柏,都是一園之勝,左右大局,如果這些饒有畫意的古木去了,一園景色頓減。樹木品種又多有特色,如蘇州留園原多白皮松,始園多鬆、梅,滄浪亭滿種箬竹,各具風貌。可是近年來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品種搞亂了,各園個性漸少,似要引以為戒。宋人郭熙說得好:“山以水為血脈,以草為毛髮,以煙雲為神采。”草尚如此,何況樹木呢!我總覺得一個地方的園林應該有那個地方的植物特色,並且土生土長的樹木存活率大,成長得快,幾年可茂然成林。它與植物園有別,是以觀賞為主,而非以種多鬥奇。要能做到“園以景勝,景因園異”,那真是不容易。這當然也包括花卉在內。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國園林是各具風格的。古代園林在這方面下過功夫,雖亭臺樓閣,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風花雪月,光景常新。我們民族在欣賞藝術上存乎一種特性,花木重姿態,音樂重旋律,書畫重筆意等,都表現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達到耐看耐聽,經得起細細的推敲,蘊籍有餘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討上,這些似乎對我們有所啟發。

  園林景物有仰觀、俯觀之別,在處理上亦應區別對待。樓閣掩映,山石森嚴,曲水灣環,都存乎此理。“小紅橋外小紅亭,小紅亭畔,高柳萬蟬聲。”“綠楊影裡,海棠亭畔,紅杏梢頭。”這些詞句不但寫出園景層次,有空間感和聲感,同時高柳、杏梢,又都把人們視線引向仰觀。文學家最敏感,造園者應向他們學習。至於“一丘藏曲折,緩步百躋攀”,則又留留心俯視所致。因此園林建築物的頂,假山的腳,水口,樹梢,都不能草率從事,要著意安排。山際安亭,水邊留磯,是能引人仰觀、俯觀的方法。

  拙政園景觀設計賞析

  1.障景

  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換景”,最典型的應用是蘇州園林,採用佈局層次和構築木石達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覽無餘。古代講究的是景深,層次感,所謂“曲徑通幽”,層層疊疊,人在景中。中園之門原來就是拙政園的正門,可惜今已封閉。進入磚雕門樓,一座小小天井,深僅幾步而已,但那株文徵明手植巨藤,已屆五百歲高齡,枝幹蟠曲如龍,綠葉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說。天井之北為臥虯堂,然後一路向北均為拙政園的住宅區。行至最底,得一門,門內咫尺之遠即有一座高大的黃石假山聳立眼前,山有東、西兩峰,視線越過中間低處,可見主廳遠香堂飛簷翹角隱現其間,這種半遮半露的處理激起遊人更大的興趣。以山障景是古典園林中最為傳統的手法,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述的大觀園也是採用此種手法。

  2.框景

  框景也是有意識的設定框洞式結構,引導觀者在特定位置通過框洞賞景的造景手法。利用門框、窗框、門洞、窗洞、山洞以及樹木等作為框架,有選擇地攝取空間景色,易於產生繪畫般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2】比如這一幅漏窗。牆上連著一個又一個都被造出畫框樣子的漏窗,每一個漏窗圖案均不相同,透過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猶如在廊牆鑲嵌著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畫。

  3.借景

  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遊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迴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於有限之中。園內的中花園,是成為造園經典的“借景”——將離拙政園3.5裡外的北寺塔借入園中,那巍峨的北寺塔聳立在亭後的雲霄中,煞是壯觀,這就是著名的“涉門成趣”、“入園見塔”景觀。當代園林專家陳從周稱讚這裡為“極妙的借景”。

  4.對景

  在園林中,或登上亭、臺、樓、閣、榭,可觀賞堂、山、橋、樹木…… 或在堂橋廊等處可觀賞亭、臺、樓、閣、榭,這種從甲觀賞點觀賞乙觀賞點,從乙觀賞點觀賞甲觀賞點的方法***或構景方法***,叫對景。遠香堂是拙政園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四面廳,面水而築,面闊三間,四周均為落地玻璃長窗,不僅透光通氣,還可以坐在裡面觀賞四面不同的景色。由遠香堂北面遠眺,對景荷花池中西山上的雪香雲薇亭;在雪香雲薇亭內有可以遠對景遠香堂。拙政園西部卅六鴛鴦館,是一座兩面廳,是聽崑曲的地方。頂棚拱形,反射聲音,創造“餘音繞樑”的效果。隔窗遠望,笠亭似戴笠漁翁垂釣般儼然而立,卅六鴛鴦館與笠亭構成對景。

  5.漏景

  漏景是從框景發展而來。框景景色全觀,漏景若隱若現,含蓄雅緻。漏景可以用漏窗、漏牆、漏屏風、疏林等手法。疏透處的景物構設,既要考慮定點的靜態觀賞,又要考慮移動視點的漏景效果,以豐富景色的閃爍變幻情趣。例如,蘇州留園***的洞窗漏景,蘇州獅子林的連續玫瑰窗漏景等。秫香館:位於拙政園東部,原為秫香樓,位於天泉亭北土山鬆崗之西,為拙政園東部最大的廳堂。秫者,稷、稻的統稱,此處原來為歸田園居之北界,牆外為北園,乃園主的家田,故於此建樓,以觀賞農桑田園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當年復建此堂時,館內所有落地長窗裙板及夾堂板上均刻有《西廂記》人物故事圖案,1966年,為保護起見,將圖案翻入室內,以無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秫香館四周景色開朗,南邊隔水為山島,是遊人品茗休憩的好去處。聽雨軒是拙政園園中園的一座三間屋子構成的建築,軒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芭蕉,翠竹等植物。人靠窗邊,透過花窗,欣賞蕉葉之翠綠。在下雨時節,取宋代楊萬里“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配合聲音的聽覺效果。

  6.點景

  點景是用題詠的手法創造園林意境, 多指園林建築的名稱、懸掛的楹聯、匾額等。用來溝通園林景觀與傳統文化的聯絡, 表達造園者的人生旨趣, 設計意圖和藝術情感, 通過寄情於物, 創造一個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深遠意境。點景在園林中有明景、寫意、言志、啟發、暗示、裝飾等作用。江南古典園林是文人士大夫情懷的寄託, 點景是其造園手法中應用最多, 並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哲學理念。香洲、芙蓉榭、荷風四面亭、藕香榭等借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雪香雲蔚亭借梅花的傲雪挺立等, 將植物擬人化, 暗示園主人的高貴品格。放眼亭造就一處“臨深使人志清, 登高使人意遠”的境界。批把園的“晚翠”建築了園主人的精神家園, 四季常青和退隱之意。“玉壺冰”借喻主人的高潔清廉。繡綺亭的西柱上掛有處世聯“生平直且勤, 處世和而厚” , 是園主人做人處世律己的處世哲學。亭內詠景聯為“露香紅玉樹, 風綻紫蟠桃” , 是園主人隱居山林的自然之趣。“與誰同坐軒”的匾額抒發園主超脫世俗、清高孤傲的“風雅”性情。

  7.添景

  添景是當風景點與遠方之間沒有其他中景、近景過渡時, 為求主景或對景有豐富的層次感, 加強遠景“景深”的感染力, 常做添景處理。添景可用建築的一角、樹木花卉等, 豐富園林的空間構圖效果

  蘇州園林是文人、士大夫等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采的高翔, 是中華文化的縮影; 精心的佈局、獨特的造園手段, 是中國園林多樣空間的體現。遊歷拙政園, 是品詩讀畫的美學經歷, 是審美的過程、是淨化心靈的過程。拙政園是私家園林的典範, 多樣的造景手法、無限的空間意識、園主人情懷的寄託都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作為現代的景觀設計, 雖不去刻意地矯揉造作, 但為在有限地場地創造無限的空間意境, 確實應該不斷髮揚和創新的。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鑑賞

  中國古典園林

  中國古代園林,或稱中國傳統園林或古典園林。它歷史悠久,文化含量豐富,極具藝術魅力,為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最。中國的古典園林源於自然、高於自然,以表現大自然的山水景色為主旨,佈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和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宇宙觀。

  中國古典園林分類

  一、按佔有者身份分

  1.皇家園林 2.私家園林

  二、按園林所處地理位置分

  1.北方型別 2.江南型別 3.嶺南型別 4.其他型別

  皇家古典園林代表:頤和園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儲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北方古典園林代表:蓬萊閣

  蓬萊閣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是凝聚著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結晶的古建群。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

  歷經風雨滄桑,如今已發展成為以蓬萊閣古建築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四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 、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合海亭及黃渤海分界座標等20餘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歷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和休閒度假勝地。

  江南古典園林代表: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漢族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漢族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嶺南古典園林代表: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以素雅幽深的山水為特徵、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以休閒和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素以五湖、六橋、十四景而聞名,其山川秀邃、幽勝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隱現於樹木蔥蘢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苧蘿西子”之美譽,並有“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

  西南古典園林代表:新繁東湖

  新繁東湖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為新繁縣令時開鑿,是我國有遺蹟可考的兩處唐代古典人文園林之一。佔地1.8萬平方米,水面約三分之一。玲瓏別緻,佈局謹嚴,韻味高雅。具備了我國古典園林中幾乎所有的建築形式和表現手法。園內有樓臺亭閣等清代建築20餘處,掩映於古木名花之間,山水佳絕,風光秀麗,自古有“古蜀名園”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