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有幾個

  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早在盛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商旅和馬可波羅的宣傳,已將中國的古典園林帶到了歐洲。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按園林基址

  1.人工山水園

  中國造園發展到完全自覺創造階段而出現的審美境界最高的一類園林。

  皇家園林

  這類園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鎮內居多。在城鎮的建築環境裡面創造模擬天然野趣的小環境,猶如點點綠洲,故也稱之為“城市山林”。

  2.天然山水園

  一般建在城鎮近郊或遠郊的山野風景地帶,包括山水園、山地園和水景園等。

  興造天然山水園的關鍵在於選擇基址,如果選址恰當,則能以少量的花費而獲得遠勝於人工山水園的天然風景之真趣。

  按建園者身份

  1、皇家園林

  是專供帝王休息享樂的園林。

  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統治階級看

  來,國家的山河都是屬於皇家所用的。所以其特點是規模巨集大,真山真水較多

  園中建築色彩富麗堂皇, 建築體型高大。現存為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

  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屬於皇帝個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裡稱為苑、苑囿、宮苑、御苑、御園等。

  2、私家園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閒的園林。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

  常用假山假水,建築小巧玲瓏,表現其淡雅素淨的色彩。現存的私家園林,如

  北京的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網獅園,上海的豫園等。

  屬於民間的貴族、官僚、縉紳所私有,古籍裡面稱園、園亭、園墅、池館、山池、山莊、別業、草堂等

  3.寺觀園林

  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也包括寺觀內部庭院和外圍地段的園林化環境。

  按園林所處位置

  1、北方型別

  北方園林,因地域寬廣,範圍較大;又因近政治中心而形成眾多中心性城市,所以建築富麗堂皇。因自然氣象條件所侷限河川湖泊、園石和常綠樹木都較少。

  所以秀麗媚美則顯得不足。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於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其中尤以北京為代表。皇家園林是北方園林的代表。

  2、江南型別

  南方人口較密集,所以園林地域範圍小;又因河湖、園石、常綠樹較多,所以園林景緻較細膩精美。因上述條件,其特點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幽深,有層次感,但究竟面積小,略感侷促。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於南京、上海、無錫、蘇州、杭州、揚州等地,其中尤以蘇州為代表。

  3、嶺南型別

  因為其地處熱帶,植物終年常綠, 又多河川,所以造園條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顯的特點是具有熱帶風光,建築物都較高而寬敞。現存嶺南型別園林以嶺南四大園林最為著名;分別是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順德的清暉園、番禹的餘蔭山房。

  4. 除三大主題風格外,還有巴蜀園林、西域園林等各種形式。

  中國古典園林對東西方園林的一些共有的設計理念有著自己的處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歷史、人文、地理特點後,也表現了自己的一些獨到之處。

  巴蜀園林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觀型別

  ***3***詩情畫意的表現手法

  ***4***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

  ***5***巧於因借的視閾擴充套件

  ***6***循序漸進的空間序列

  ***7***小中間大的視覺效果

  ***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

  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發展

  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資源,使我國文化產業孕育著產生巨大財富的機遇,文化產業吸引投資的領域不斷擴大。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為重點,大力發展文化事業。通過政府主導,引導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日趨多樣化,多元投入機制正在形成。園林古建築行業攜“文化產業”和“城市綠化”兩個概念,進來受到更多商家的追捧。

  園林古建築行業作為受固定資產影響較大的行業,在城鎮化程序的大背景下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以大唐芙蓉園為代表的城市園林古建築運營模式、以宋城文化為代表的影視文化園林古建築運營模式紛紛取得超額收益,並得到業界認可。與此同時,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促使全社會日益重視生態環境。

  2001-2010年,全國城市綠化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投資額從163.2億元增加至

  1235.90億元,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2%左右,充分顯示城市園林綠化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2010年,中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149.45萬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22%,綠地率34.17%,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10.66平方米。

  園林古建築不但能很好的繼承了傳統文化,也對城市綠化和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在“十二五”期間,國家振興文化產業並更加強調環境保護的大趨勢下,園林古建築也將得到更加長足的發展。

  園林綠化行業、企業要認清未來園林古建築發展趨勢

  園林綠化能夠美化、改善人居環境,這已是所有人的共識。隨著各地園林綠化水平的提高,園林綠化在功能上也有了新的拓展。植物在養生、醫療、環保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比如利用植物營造一種隱性的圍牆,增加住宅的私密性;位於高速公路附近的小區,可以利用植物打造綠色的屏障,使得車內的人在高速公路上無法看到小區,同時也起到隔音、降噪的作用。

  新建的園林專案都有更大的綠量要求,過去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如今是“現在栽樹,現在乘涼”,通過加大綠量可以快速改變城市面貌。

  園林綠化對植物多樣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植物的多樣效能帶來景觀的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例如廈門一個小區所用植物就高達200多種,東北高寒地區有的公園應用的植物品種也達到80多種。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歷程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綜合反映,在歷史上卻長期為統治階級和達官貴人所佔有享用。但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之後今天已經被我們所繼承和發展,而為中國廣大人民所享用了。

  為了能簡要地說明中國園林的發展歷史,現根據歷史文獻和現存古代園林遺址的考察,循其明顯的規跡,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來概述之。

  先秦及秦漢時期

  此時期或可稱為“自然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約相當於距今三四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殷商西周時代。早在原始時代,當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先民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漁獵,後來慢慢進化到種植定居,馴養了一些野生動物,比如豬、犬、羊等,種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麥、稻、獲等。這樣就出現了圈養、圈種的有一定範圍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現了“因、眺***囿***”“鑑、翻***圃***”等字,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有了從事農事、畜牧、手工業製作以及各種雜務勞動的專業奴隸階層,在解決了生活的勞務後,奴隸主和帝王們就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各種遊樂戲嬉,其中包括“狩獵”活動。而那些被選擇為狩獵地區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獸比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叢生之處,這就是成為種植與株、圈養動物的“囿”。根據史料記載,從殷周到秦漢時期這種“囿”的存在和發展,大體具有三個特點:

  1.片地寬廣。一般方圓都在幾十裡、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莊王“築層臺……延壤百里,”;

  2.工程浩大。囿的周圍有界垣,囿內有臺屋構築。

  3.人工設施增加。山於狩獵地距離統治中心地較遠,不免要在“囿”內建寢殿屋宇。

  御花園

  這種最早期的“囿”到漢代有了新的發展,它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山林的原始狀態的存在,而是日趨專門化了。帝王們在這裡建“宮”設“館”,除了為遊獵所需要,增添了寢宮殿宇生活設施,還配置了觀賞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園林”性質,從漢代起它的名稱也從古代的“囿”改稱“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漢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宮”,有“太液池”,周圍數百里,蓋起宮殿數十個,設定了“射熊館”、“鹿觀”、“虎圈觀”等各種動物的圈觀,並種植了各地送來的異樹花木,如“核桃”,“紫紋桃”等等。不過此時尚處於中國園林發展初期,對於苑囿的佈局佈置,並無一定規劃,仍較多地帶有古“囿”的持獵趣味。建築和山水的安排,也並不融洽有序,奇樹異花的種植,只是獵奇羅列,雖然它有了某些園林的性質,開啟了日後造園的新生面。總的說,仍是處於自然發展的時期。

  唐宋時期

  它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的中國園林發展程序,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至唐代出現了一個興盛的局面。由於疆域的擴大、經濟的發達、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和別的文化發展一樣,園林發展中出現了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遊樂和賞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築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鑿池引泉。佈局關係也趨於融洽,使之形成優美的環境,發揮了休憩、遊賞,甚至宴樂之功能,一是繪畫技術的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的互相促進,如南朝梁·張僧怒擅長畫山水,能“咫尺之間便覺萬里之遙”,畫家所提煉的構圖、排列、層次和色彩,極大地豐宮了造園技巧,而且有的畫家,自己就是一個傑出的造園專家,如詩人王維設計營建的“輞川園”。

  中國園林形成時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營建的“艮嶽”,也就是《水滸傳》裡“花石綱”的來歷。這個御花園,山水美秀、林木暢茂,迭石樹峰,又有宮殿亭閣,高低錯落,迭山鑿池,別出勝景,可稱為唐宋時期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經在戰火中夷為平地,在地面上永遠地消失了。

  明清時期

  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北宋為遼金取代後,遼、金、元三代後先相繼,在燕京一帶興修皇家園林。金代從開封拆運至中都大量的良嶽花石,元代在建築藝術中促進了國內各民族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各民族豐富奇特的建築形式更添異彩。***如至今還能見到的十三世紀出於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之手的北京妙應寺白塔等***。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國園林發展史上是個輝煌的時期,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這有我們今天仍能親眼目睹的很多實物實景所證明。這個全盛時期的園林,與過去時代所不同的,育三個方面的特點:***1***功能全***2***形式多***3***藝術化。茲為分述如下:

  ***1***功能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園體發展,都有新增加的內容,至明濟後大備,諸如聽政、受賀、宴會、觀戲、居住、園遊、讀書、禮佛、觀賞、狩獵、種花等等,應有盡有,甚至為滿足統治者的“雅興”,還建有商業市街之景,如恢復的頤和園蘇州街,以及圓明園原來的買賣街.包羅了帝王生括的全部活動,功能的多樣化,自然擴大了園林的建築營造規模,此其一。

  武當山太子坡園林景

  ***2***形式多。這裡指的是作為園林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築而言,無論其為建築群落組合,抑或單體建築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區的地方特點和各民族的民族風格,既有殿堂樓閣,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牆石垣,又有竹籬泥笆,靈活而多變,隨處而點綴,這在‘紅樓夢》中大觀園也有非常生動的反映。在園林佈局及佈置方l厄則吸收r南北園林藝術的精華,因地制宜地加以匯聚,比如圓明三園的

  諸多景色中就再現了國內蘇杭揚州等地著名園林的特點,謂之“移天縮地”亦不為過。***3***藝術化。明濟園林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園林建築的高度藝術化,其景物、其鳳格、其佈局,移步借景,動靜相兼等藝術美學理論的運用,已臻成熱,各種建築形式的風景景觀的結合融為一體,水木石植物的精心安排和建築物的排列,都起到了立體效果,甚至在附屬設施的樣式、內部裝修和環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統一的和諧的沒計,體現了中國造園思想的高超境界。

  巴蜀園林

  試問,明清時期的中國園林建築,共造園思想何以能達到如此發達的藝術水平,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標誌。

  第一,造園藝術理論有了劃時代的總結性成果,即明代崇禎時江蘇吳江人計成《園冶》一書的問世。過去,關於園林的設計***或叫“經營,,***原則、藝術技巧和實際建造經驗,還只能在詩詞、遊記等文學作品中有片斷描述,沒有形成理論規律。但是《園冶》卻是一部有關園林建築的系統性的總結性的專門著作。全書共三卷,一卷為造園總論***《興造論》、《園說》***、選地***《相地》***、立基和各種單體建築***屋宇堂軒***的形象範例,二卷講各式欄杆及其式樣;三卷講「1窗、牆垣、鋪地、造山、迭石、借景等,全書計三萬多字,並有插圖二百餘幅。它反映了當時的園林面貌和造園藝術水平,而且一直對中國造園有指導意義,甚至可以說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創造的大觀園也是根據這些理論來構建的。

  第二,大批造園藝術家的誕生,如清代戲曲家李漁***笠翁***,在南北都有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園林,以北京***應是南京秦淮河畔***的芥子園最有名。傑出的造園家張南垣父子,更是園林史上的大家,不僅在蘇揚等南方園林中有他們的遺構,北京北海公園取,就有他們的遺作可供欣賞。以他們的生存年代推算,我們有理由認為《紅樓夢》中營建大觀園的造園設計師“山子野”的原型,應該就是張氏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