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社會角色視角下大學生的道德發展
一、社會角色對大學生的道德發展
***一***角色過程對大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
角色過程包括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角色的確定和表現是角色過程的靜態方面,角色的扮演是角色過程的動態方面,此處所說的角色過程與大學生的道德發展主要集中在角色的扮演對大學的道德發展的影響上。角色的扮演對大學生的道德發展的影響主要集中一下幾個方面:
1.角色扮演可以強化大學生的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是指人對自身所處社會位置的認同和肯定。自我認同與個人年齡和個人文化素養有重要聯絡。一個人的文化素質越高,其自我意識就越強,認識自我的能力也就越強,對自身的管理和約束能力也就越強,對個人道德發展的影響也就越大。大學時期是強化認同的時期,更是影響個人道德發展方向的重要時期。大學時期是個人發展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時期,個人會獨立思考社會中的種種現象,自主選擇社會現象中透出的社會價值觀念。但是受自身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的影響,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具有主觀想象性,對社會價值觀念的選擇自我傾向性較強。一旦對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出現了偏差,就會造成大學生的道德失範。角色扮演可以強化大學生的自我認同,而良性的角色扮演能促使大學生自我認同的合理發展,大學生只有正確的認識自我,才能更好提高自我修養,進而促進大學生道德的良性發展。
2.角色扮演可以促進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的再社會化時期,是大學生強化知識技能、形成獨立價值觀念、獲得社會生活技能,成為正式社會成員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個人渴望踏入社會、獨立生活。角色扮演可以使大學生提前瞭解、體驗各種社會行為。透過角色的扮演,大學生可以學習一定的、實用性較強的社會技巧,如:工作面試考核、人際互動中的各種情境如理解和拒絕等等,同時也可以在瞭解社會多元價值觀基礎上思考和整理個人的價值觀。透過角色的扮演,其還能進一步認知和體驗各種社會角色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而透過這些體驗可以使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綜合上述,角色扮演可以促進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3.角色扮演能為大學生提供平復情緒、釋放壓力的途徑,有利於減少大學生道德失範現象的產生。
隨著當前社會競爭的激化,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同時大學生生活經歷和社會閱歷的匱乏,諸多不利因素必然會對他們造成影響,造成其情緒失衡、心理產生障礙等不良結果,不利於大學生的道德發展。對於情緒失衡和心理產生障礙的大學生,角色扮演能為其提供平復情緒和釋放壓力的途徑。透過角色的扮演,大學生能夠學習和了解不同社會角色的社會行為,通過表演的形式,體驗新角色的行為帶來的新鮮感,在表演的過程中平復心情,釋放壓力,從而能更積極地面對自己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避免道德失範現象的發生。
***二***角色失調大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
1.角色不清不利於大學生的道德發展。
所謂角色不清是指社會大眾或角色扮演者對自身角色的行為準則認知出現失調,不清楚自身角色所承擔的義務與責任而造成的行為混亂。角色不清容易出現在社會急劇變遷時期。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各種外來價值觀念魚龍混雜,對於大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有巨大沖擊。許多社會角色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的混亂,使得大學生對於社會角色的瞭解和適應更加困難,這些困難不利於大學生的道德良性的發展。
2.角色中斷不利於大學生的道德發展。
所謂角色中斷,是指一個人前後相繼所承擔的角色之間發生了矛盾現象。大學時期是大學生為踏上社會成為社會成員而積極準備的時期,而角色扮演為大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生活提供了有利途徑,如果大學生在角色過程中出現角色中斷的現象,就容易造成大學生的行為失調,從而對大學生的道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3.角色失敗對大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
角色失敗意味著角色扮演者對角色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的認知完全失調,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失範現象。角色扮演者不能良好承擔角色表現角色,只能中途停止對角色的表演,角色失敗就產生了。這時即使角色扮演者還未失去角色,但角色的承擔和進行已經十分困難了,角色承擔著想要轉變過來將會遇到更多的阻礙。雖然在社會角色的扮演過程中,角色失敗的現象十分少見,但是,角色失敗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和對角色承擔者的殘酷衝擊是十分明顯的,因此對角色失敗的現象各方也應該產生重視。角色失敗上通常會帶來的兩種結果:一種是角色的承擔者只能承認角色失敗而停止表演角色;另一種是,即使角色扮演者還未失去角色,但角色的承擔和進行已經十分困難了,角色承擔者想要轉變結果只會遭受更多的挫折。當大學生在校期間,他被認定為角色失敗時,他會面臨巨大壓力,不僅包括家庭壓力、學校壓力、同輩群體壓力,還包括來自社會的壓力。如果他們不能正確面對和處理這些壓力,就容易出現行為失範,甚至於道德失範,所以著角色失敗不利於大學生的道德發展。
二、社會角色對於大學生道德發展啟示
***一***確立科學的角色培養觀念,提高大學生道德認識。
思想是行動的導航,社會行為是在思想觀念的引導下進行的。要促進大學生的道德的良性發展就必須先建立科學正確的角色培養觀念。社會、學校和家庭是大學生學習和吸收知識和觀念的重要場所,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需要三方共同配合,增強其與社會、學校和家人的角色互動。學校是大學生和體驗適應社會角色的重要場地,學校對於大學生道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高校教育是一種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整體。高校社會角色十分豐富,有老師、行政工作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等。而高校老師直接學生接觸,和學生的互動十分密集,教師的處事方式點和價值觀念會對學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現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時常是錯位的不全面的,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只是起到了傳授課程知識的部分作用,但是很少有老師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的幫助,沒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要促進大學生道德的良性發展,就要培養良性的師生互動網路,高校教師不僅要承擔其傳授文化知識的職責,而且還要為培養和樹立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念道盡到責任,自覺地肩負起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職責。
引導大學生道德向積極方向發展只靠學校是不行的,社會和家庭的作用不可忽視,應建立起三方相互配合的全面的互動關係網路。家庭是大學生早期社會化重要場地,它對大學生道德素質形成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大學生早年價值觀念的形成,大部分源自於自己的家長,家長價值觀念的好壞決定了大學生早年的道德素質的高低。學校應時常與大學生的家張密切聯絡和溝通,充分發揮雙方的引導作用,樹立科學的角色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道德向良性方向發展;現今社會是資訊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大學生作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社會環境因素對其的影響十分明顯。要避免大學生出現道德失範現象,就必須堅定地執行正確社會價值導向,培養大學生積極的角色觀。社會要充分運用輿論導向,向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進而為大學生提供道德教育良好的大環境。學校應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引導,家長要配合學校的引導,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只有與大學生有密切關係的三方相互配合和補充,才能更好引導大學生,促進其道德素養的提高。
***二***創造良好的角色環境,提升大學生道德意識。
環境是個人生活的情境,對個人行為和思想有引導和約束的作用,對個人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要促進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就必須建立積極向上的環境。
首先,學校要創造的良好物質文化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一種有特色的學習環境。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大學生對校園物質文化環境的感知與認同,有利於其角色扮演的良性發展。物質文化是學校人文底蘊的體會,深厚的人文底蘊不僅有利於大學生平靜心靈和約束行為,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視野。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是一個學校外在實力的體現,對於學生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積極創造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尤其要注重提升校園物質文化品位,充分發揮其潛在的精神力量,達到教化和育人的目的。
其次,學校要創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環境。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義。努力提升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有利於創造積極健康的群體氛圍。精神文化環境是隱性的,但是其影響力是巨大的,這種隱性的力量對於塑造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形成學生良好的行為準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大建設力度,提升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引導學生的行為和精神。用高校濃厚的人文底蘊感染學生,用教師高尚的品德引導學生,以促進大學生道德的良性發展。
***三***建立角色行為保障制度,引導和約束角色行為,促進大學生道德發展。
高校道德教育就是要積極促進大學生自我提升,引導大學生朝良性健康方向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所需的人才隊伍。要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就必須要建立健全的角色行為評價和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其積極影響。
首先,設立角色行為的評判制度。角色評判是指社會群體和個體對角色執行者對角色執行效果的判斷和評估。評估的物件可以是影響角色執行度的一切因素。所以,角色評判不只能讓大學生具體認識比較空泛的角色行為規範,還能提升大學生主觀判斷能力,強化其對角色的認識,進而有方向性的約束和引導自己的角色行為,同時還可以為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提供正確發展方向。
其次,設立完善的角色行為獎懲制度。完善的角色行為獎懲制度,就是利用完善的角色行為準則來抑制和調節大學生的越軌行為,激勵獎賞積極的角色行為。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主觀認識深化和價值選擇的形成時期,也是他們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搖擺不定的時期,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約束,想要提升大學色的道德發展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學生自覺高尚的道德行為的培養,需要有相關的制度配合。行為準則與角色評判制度的制定要適應大學生的特點,要獎勵拾金不昧等積極行為,懲處見利忘義等消極行為,通過制度的抑制和調控,使大學生的道德向積極方向去發展。
***四***強化角色教育,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
角色規範是表演者表現角色的行為準則。角色意識是表演者對角色主觀理解。大學生只有理解了其角色的準則和規範,才能遵循社會的期待展開角色實踐。這不僅要求大學生提高自身的主觀判斷和選擇能力,更需要學校承擔起責任積,發揮積極引導功能的。
首先,學校要擴充套件授課的內容,打破單靠政治教育進行道德引導的侷限。學校要嘗試建立各學科的聯絡,相互配合,將知識進行融合,再教授給學生,以此來強化大學生角色認識。法律是制度上的行為準備,道德是思想上行為準則,兩者互相聯絡起來,對於大學生的影響效果是十分明顯的。當今社會提倡素質教育,學校在進行素質教育時,既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培養,又要利用道德對於個人行為的約束作用,同時學校還要重視對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利用法律對人的行為的強制管理功能。大學生了解法律,提升了法律認識,也就瞭解社會行為的準則,進而相應提高了道德水準。當前,大學生還處於心志的發展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在逐步完善。現今社會又是一個多元價值觀共存的社會,大學生對其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在行為上具有搖擺性,容易從好的方面走向不好的方面。學校將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多開展心理諮詢活動,有利於強化大學生心理素質,有利於大學生健康的角色意識的形成,進而提高其道德素養。
其次,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積極的教學方式,對強化大學生的角色意識十分有幫助,有利於大學生將外在的道德認知內化為自身內在的道德素質。教師可以採取案例教學,將社會中出現的典型的道德問題與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結合起來,與學生一起討論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於自身道德的認識能夠更加深化,教學的目的也達到了。教師還可以採用感受教學,通過引導學生積極體會和參與,達到教學目的,在這個體會和參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深刻的感受,進而強化其認知。感受教學要注重從學生視角出發,在學生所具備生活經驗基礎上,引導進行角色想象,以此提升學生的角色認識,進而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綜合上述,大學生的道德發展並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發揮社會各方的作用。從社會視角中角色過程和角色失調的角度出發,大學生的道德朝積極方向發展需要經歷四個過程:一是強化過程,即強化大學生角色認識,進而提升其道德認識;二是感染過程,即建立良好的角色扮演環境,包括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家庭環境,用良好的環境感染大學生,深化其道德意識;三是優化過程,即建立完善角色行為保障制度,調控大學生道德行為;四是教化過程,即強化角色教育,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