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關的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伴隨著我黨對其認識的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蓬勃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誠信問題》

  【關鍵詞】社會 主義 市場 經濟 ;誠信;誠信經濟

  【摘要】誠信是市場機制執行的基礎,它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要通過建立誠信制度和信用體系來構建誠信經濟,為社會主義市場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化,誠信建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執行中非常突出的失信問題,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我國社會穩定,政通人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社會矛盾,經濟增長和道德失範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程序中誠實守信問題又是經濟道德矛盾的焦點。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更是誠信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執行的基礎。進入市場經濟以後,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交換方式的發展,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越來越密切。只有把誠信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機制,才能使資源的流動和社會財富的交換有一個可靠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市場經濟更加發達。所以要實現市場經濟秩序的根本好轉,從本質說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誠信機制。

  一、誠信缺失的根源及其表現

  誠信是社會生活的基本道德準則,但是近年來我國卻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誠信危機,給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道德等多方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1***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成熟,法律體制不健全

  在我國誠實守信已有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然而,建國後我國長期處於計劃經濟,很少有真正的社會信用關係。加上近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完善,導致信用市場發展緩慢、滯後、不發達;因此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缺乏對信用意識的重視,使失信者有機可乘,再加上市場自身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尚未建立,產權不明晰責任不明確。雖然我國在加強法制建設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從總體上來看,法律在信用經濟的執行方面還沒有起到強有力的保障作用。在立法方面我國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法中雖然都有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刑法》中也有對***等犯罪行為處於刑罰的規定,但這些都不足以對各種失信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規範和約束,針對信用方面的立法還是比較滯後,同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也相當的嚴重,在一些失信和***案件的審理中,還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某些基層執法部門受到當地企業和政府的影響,在司法過程中有意偏袒本地企業而損害他人利益,致使社會上缺乏嚴格而規範的失信懲罰機制。

  ***2***政企不分,國家和企業法人代表職責不清也是誠信缺失的一個原因

  在現在的國有企業,一些企業領導者具有行政級別和企業管理者雙重身份,企業即使破產也可以換一個地方繼續任職。

  政治方面,政府信用降損,一些違反誠信原則瞞上欺下,貪汙腐敗等現象屢禁不止,少數領導幹部為表現自己政績和能力,捏造資料,虛報政績,對人民急待解決的問題視而不見。由於轉軌時期政府政策的不穩定和不連續,使公眾對政府政策和承諾的信任度下降,政治領域中的"誠信危機"與政治腐敗相助相長,成為政治腐化的一大症結。

  經濟方面,集中體現在生產者對消費者的欺騙上,某些企業利用生產環節遠離消費者而"暗箱操作",在生產中違反誠信,導致假冒偽劣商品氾濫,同時又通過商業欺詐、會計作假、偷稅漏稅、虛假廣告等各種不正當手段得到非法收益,嚴重違反商業道德,致使誠信的缺失已給我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不緊降低了經濟活動的效率,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秩序而且也嚴重削弱了人們參與經濟活動的信心。

  思想文化方面,個人信用的缺失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道德失範,信仰危機,社會風氣敗壞,文化市場上出現前所未有的***,盜版之風,就連學術界也出現了肆意抄襲,剽竊的學術腐敗現象。

  ***3***執法不嚴,經濟市場的監管缺失

  一個國家的清正廉潔、嚴明自律的司法、執法系統是這個國家經濟主體擁有一個長期預期的穩定器。假如缺了這個保障,人們很難有一個穩定的長期預期,我國在這個方面尤其滯後,是最需要加強的方面。

  首先,法律不健全,對私有財產保護不力,會大大影響人們對未來財產擁有權的長期預期;第二,司法和執法方面的種種問題,更是令很多人對長期的、好的預期的有利保證產生了巨大的懷疑。在我國由於缺乏專門的信用法律和管理制度體系,以及政府職能的缺位和錯位,使眾多失信者還逍遙在誠信法則之外,有的人視法律為兒戲使法律失去應有的尊嚴,使國家強制力失去強制性。誠實守信的企業和個人,因為沒有客觀的信用評級制度,也無法與失信企業區分,守信收益低,導致失信者的市場風險更加惡化了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這種局面不僅是對守信者的一種不公平,更會對其產生一種心理暗示,使人們追求利益的本性驅使他們走向失信。第三,我國目前尚未建立發達的市場經濟信用體系得信用記錄和監督制度,對企業信用及經濟行為的記錄和監督分散在工商、稅務、銀行等不同部門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信用記錄,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而且由於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遠未最終形成,市場經濟的機制,規則秩序尚在摸索和完善中。在這一過程中,政策的多變性難以避免。

  二、解決誠信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一***構建"誠信社會"要發揮道德示範作用,進行誠通道德教育,培養公民信用觀念和意識

  第一,要樹立誠信觀念、規則意識。有了規矩而不遵守,規矩也會失去應有的作用。一是不懂規則,犯了規還不知道癥結在哪裡;二是不按規則辦事,犯了規還強詞奪理。所以在我國治理誠信缺失需要法律的支援,要以"法治"為主,但法律手段也有自身的侷限。道德教育是對心理動機的自律性約束,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往往能起到"法治"不能起的作用,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治理我國誠信缺失的過程中,應該是"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誠通道德教育。

  第二,要培育以"誠信"為核心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範。首先,要認真貫徹執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進行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誠實守信作為建設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其次,要以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為契機,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使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基礎上,使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經過長期系統的宣傳教育,用誠實守信將人們的道德行為、經濟行為、政治行為有機地統一起來,使誠實守信真正成大多數人所認同與遵循的行為準則。

  ***二***加強和改善誠信教育,營造誠信德社會大環境

  傳統的說教和誠信教育遠遠的滯後和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新的誠信制度和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甚至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原有的道德誠信也發生了變異,尤其是道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不能與時俱進。因此,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誠信意識跟不上飛速發展的形勢,沒有形成"誠實為榮,失信為恥"的社會風氣。所以要大力宣傳市場經濟中的誠信思想,建立誠信教育,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水準和個人誠通道德,要通過廣泛的誠信教育,宣傳活動,倡導言行一致,有信無欺的道德情操。要建立起一套以誠信為核心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倫理體系,既要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積澱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結合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既要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個人的正當利益;既要倡導競爭意識,效率優先原則,又要發揚協作精神;既要肯定和充分追求個人的區域性利益,又要強調社會責任和全域性利益,形成一套符合實際的道德評價標準。

  ***三***重新樹立政府誠信,轉變政府職能

  一個具有良好誠信的政府必然示範和影響整個社會。當前各級政府要規範自身行政行為,重塑政府的良好形象,引導整個社會誠信規範的恢復和重建。因為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扮演的是裁判的角色,制定交易制度和法律,扶持和監督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的發展,並保證政府各部門的公共資訊向社會開放,同時監督市場經濟主體之間依法公平、公正的批露資訊和取得資訊的義務,權利得以實現,保護公平競爭。

  參考文獻

  [1]楊麗萍.淺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建設問題[J].《前沿》,2004.9.

  [2]樑曉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問題的思考[J].運城學院學報,2006.6.

  [3]殷建國,郭興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問題[J].金融與實踐,2005.1.

  [4]蔣旭.我國誠信問題研究綜述[J].蘭州學刊.2005.6.

  [5]吳學軍,朱文興.經濟信用機制的缺失與建立[J].經濟改革與發展,2003.4.

  [6]玉芬.以誠為本以信為根,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誠信失衡問題的探討[J].2004.6.

  [7]石曉軍,陳殿左.信用治理,機械工業出版社[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