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方面的論文範文

  全球經濟一體化及經濟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也使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顯現出複雜性、突發性、擴散性和快速傳播性等新特徵。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商業銀行方面的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商業銀行方面的論文篇1

  淺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

  一、引言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相應的也面臨著資源、環境、就業、產品質量等各種問題。尤其是近年來國家提倡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注重自然環境和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就顯得尤其突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作為向利益相關者傳遞資訊的重要途徑,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有銀行正在走向國際化、商業化和現代化。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問題,如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視可能產生的社會風險和經濟風險,損害部分相關者的利益,既不利於銀行本身的發展,也不利於整個和諧社會的建立。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性高於一般企業,擔負著調節社會經濟的職能,能夠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企業的發展,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研究國有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文獻回顧

  ***一***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內容

  常勳***1990***在《國際會計學》中提出社會責任會計的內容應該包括商業道德。陽秋林***2005***認為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應該包括:改善生態環境的貢獻、人力資源方面的貢獻、對社會福利的貢獻、反映提供產品和維修服務的貢獻、誠實信用的商業道德以及企業收益方面的貢獻。孔曉婷、沈輝***2006***、閻麗恩***2009***認為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應該披露的有:環境保護方面的情況、人力資源開發情況、參與公益事業活動的情況。李豐團***2010***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內容包括社會責任會計要素資訊***財務資訊***和社會責任績效資訊***非財務資訊***兩個方面。

  ***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方式

  李皎予、宋獻中***1989***將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方式分為三種:簡單模式,主要包括敘述性反映、在現有報表中新增新專案和附註;中級模式,主要包括汙染報告、社會責任年度報告和環境交易報告;高階模式,主要包括社會收益表、社會經濟營運表、綜合社會效益――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會資產負債表。郭黎、霍建偉***2001***認為,一些非貨幣性的資訊主要採用文字說明的敘述報告形式,貨幣性資訊則可以採用以下四種形式來報告:在現有財務報表中增加反應社會責任的新專案、編制社會收益表、編制經濟營運表、編制社會資產負債表。黎精明***2004***提倡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會計報告,會計基礎型和非會計基礎型並舉,並儘可能的採用會計方法進行披露,仿照傳統的三大會計報表建立社會責任會計報表,科目設定儘可能與傳統會計科目相對應。時薛原***2008***、林松池***2010***則認為可以根據企業規模分別採用不同的報告方式:中小型企業可以採用敘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業可以在傳統財務報表的基礎上增加一些社會責任專案或在報表附註中披露、上市公司則應當編制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

  三、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披露資訊不全面

  根據2009年1月12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的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企業社會責任應至少包括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方面的內容,這為國有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及披露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提供了行業參照標準。通過閱讀各國有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我們發現其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資訊與該指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經濟方面,報告中鮮少提及銀行如何規範經營行為,更沒有提到銀行自身在營造公平、安全、穩定的行業競爭秩序方面所做的努力等。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該指引並不是強制性的規範,各國有商業銀行都是根據自身情況有所側重的披露,因此導致了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資訊不全面。

  ***二***披露資訊的可信度不高

  國際準則《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要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資訊質量具有平衡性原則,即正面和負面的業績都要反映。但是各國有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只介紹了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實踐活動和取得的成績,並沒有披露企業行為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資訊,如頻頻發生的銀行存款不翼而飛事件。這種行為使得社會責任報告僅僅成為企業的宣傳工具,與披露社會責任會計資訊的初衷相背離,被美化的報告在可信度方面大打折扣。

  ***三***披露的資訊缺乏可比性

  我國在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方面沒有強制性規定,各國有商業銀行披露資訊時有很大的選擇空間,因而其可比性也比較差。一方面體現在橫向可比方面,各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側重點不同,釋出的社會責任報告所涵蓋的內容也有所差別;另一方面體現在縱向可比方面,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資訊連貫性沒有年度財務報告強,有些持續性行為上年披露了下年卻不見蹤影,使得利益相關者無法獲得連續有用的資訊。

  ***四***披露資訊的實用性較低

  我國目前關於量化社會責任會計資訊的研究還比較少,計量方式沒有可靠的標準,使得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主要形式是非會計基礎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社會責任報告中均採用大篇幅的文字描述,有些甚至還存在“空喊口號”的嫌疑,只簡單描述了自身的原則和努力方向,而缺乏具體行為的描述。另外各國有商業銀行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資訊都缺乏定量的資料統計及分析,如銀行內部縱向與上期的對比分析、橫向和其他優秀銀行的對比分析等。這使得利益相關者很難清晰直觀的瞭解各銀行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改進情況,以及其與行業標杆的差距,所以披露的資訊很難滿足資訊使用者的需求,實用性較低。   四、完善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對策

  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過程,需要通過內外結合的方式,依靠銀行自身、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合作努力才能做到。

  ***一***加強國有商業銀行自身建設

  1.增加管理層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意識

  管理層作為企業戰略的執行者,其行為決定著企業的發展,而意識決定行為,只有管理層具備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意識,才能從上到下的改變整個企業的意識,形成一致的價值理念,並將社會責任思想落實到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指標統計和相關內部考核體系。

  2.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素質

  財務工作人員作為財務資料的直接加工者,對財務資訊的披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財務人員素質與社會責任會計不匹配也是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發展過程中急需改進的地方。要準確計量和披露有關社會責任會計資訊,就要求財務工作人員必須改變社會責任觀念、加強對社會責任會計相關知識的學習、不斷更新相應的知識結構,以適應企業披露社會責任會計資訊的需要。所以要不斷加強財務工作人員思想道德素質和知識能力素質兩方面的學習。

  ***二***完善政府監督體系

  1.規範國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內容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報告內容由於沒有相關規定而具有自主選擇性,造成披露的一般都是對自身有利的資訊,一般各銀行間的資訊不可比,同時缺乏量化的指標使得披露的資訊對資訊使用者的實用性不高。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建立適合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指南,用於規範國內上市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內容,提高其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

  2.建立國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審計制度

  獨立的外部審計是傳統會計資訊可靠性的有效保證,我國目前的審計制度主要是針對年度報表,還沒有制定出專門的社會責任會計方面的審計制度,這對監督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狀況是非常不利的,同時也不能保障企業真實公允地披露社會責任會計資訊,使得資訊可信度降低。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參照國外先進經驗基礎上,構建出一套具有銀行業特色和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責任會計資訊審計標準。同時,為了配合該標準,政府部門還需要注意對社會責任會計審計資訊人才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會計資訊審計能力。

  3.加強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的法律法規建設

  我國目前並沒有為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制定專門的法規,國有商業銀行只是出於自覺和經濟利益的考慮才披露社會責任會計資訊,一旦經濟利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發生衝突,國有商業銀行很可能不承擔或者敷衍的承擔社會責任,相應的也不願收集和披露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所以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還是需要政府強制實施。

  ***三***提高社會的推動作用

  1.提高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人們在行動上沒有真正的實施起來,國有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會計披露的不足與其利益相關者缺乏社會責任維權意識有直接關係。因此,增加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他們對社會責任會計需求是促進國有商業銀行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主動披露社會責任會計資訊的一條重要途徑。

  2.建立社會責任會計的第三方審計

  為了提高國有商業銀行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資訊質量,建立有效的社會責任會計審計監察體系勢在必行。按照審計主體的不同,審計分為:內部審計、政府審計和社會審計,因此加強社會各界對社會責任會計資訊的審計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可以建立註冊會計師審計體系,並引入相關社會組織審計作為補充。由於社會責任會計審計屬於新興領域,具有勝任能力的註冊會計師從業人員相對較為缺乏,因此,註冊會計師協會必須注重對註冊會計師的選拔,加強註冊會計師業務水平的培訓,以提高註冊會計師的社會責任會計審計業務的水平。

  3.注重社會組織的作用並建立社會責任會計資訊披露評價體系

  我國目前的經濟的發展還主要以政府為主導,非政府組織發展相對於發達國家比較落後,在缺乏非政府組織的監督作用下,國有商業銀行在承擔社會責任及披露社會責任會計資訊的道路上面臨重重阻礙。因此,不管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政府都應該大力支援非政府組織發揮更強的監督作用。社會組織還需要建立適合國內銀行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可以對各國有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系統的評價並加以公佈,這樣國有商業銀行才會更有動力進行社會責任會計資訊的披露,也能方便資訊使用者檢視分析,使利益相關者對各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有更直觀的瞭解和認識。

  商業銀行方面的論文篇2

  淺談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管理

  一、背景介紹

  近年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頻繁的匯率和利率波動、金融行業發展自由化、金融創新不斷湧現等複雜的經營狀況變化,商業銀行提供的表外業務服務種類開始迅速地增多,業務量也不斷擴大。隨著金融業務表外化的不斷髮展,其已經同資本證券化、銀行經營國際化一起對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是開展金融業務的一大方向。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在降低和規避某些風險同時,又給銀行帶來了新的更大的風險,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過度發展給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帶來隱患。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和防範日益成為金融界關注的焦點。

  二、表外業務概述

  表外業務指不被記入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只可能在商業銀行財務報表附註內反映的各類交易活動。在這裡“可能”包含的意思是並不是全部的表外業務都會反映在財務報表附註內。所以,表外業務存在廣義概念和狹義概念的區別。

  狹義上的表外業務指商業銀行所從事的,依照通行的會計準則不被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影響資產負債的金額變動,但會構成商業銀行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的各類交易活動。這些交易活動雖不被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但在一定的條件達到時會轉化為表內業務,與表內資產和負債專案密切相關,需要在資產負債表附註中加以反應,方便銀行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了解和管理。

  廣義上的表外業務指所有不被列入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經營管理活動,包含狹義表外業務和金融服務類表外業務,即中間業務。中間業務一般不影響表內業務的具體質量,僅給商業銀行創造服務性質的收入。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按照具體業務的性質,大體可分為四類:與貿易有關的結算、支付、融資等各類貿易融通類業務;金融衍生工具類業務;運用商譽來取得收入的金融保證類業務;中介服務類業務。

  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管理

  ***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對於現代意義上的風險管理概念並不是很深入,現代意義的風險管理部門還不夠完善。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風險管理仍然以巨集觀定性化管理為主,量化管理薄弱,即使是在數量特徵較強的外匯、衍生產品上也是如此。

  2.金融衍生品市場尚未形成完備,抑制了風險的量化管理手段及需求。出於防範金融風險的考慮,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始終奉行穩健有餘而靈活不足的監管政策。金融機構既不能利用衍生金融產品來管理風險,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現實的風險管理的需求。

  3.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的外部經濟環境有待優化。這要求我們積極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政策和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科學決策和實施等,為金融風險管理創造一個寬鬆有力的經濟環境;正確處理好金融創新和其風險管理的辯證關係,需要積極借鑑國際上有關風險防範與化解的成功經驗和技術,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我國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水平。

  4.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主動風險管理的意識不強,依賴於監管層的行政指令和巨集觀協調,但同時也在不斷地進步中。

  ***二***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主要風險的管理

  1.市場風險的管理

  銀行必須建立精確地衡量並充分地控制市場風險的機制,為銀行的市場風險暴露頭寸,尤其是對交易業務的價格風險提供充足的資本金準備,也須對與市場風險相關的市場風險管理程式設定確定的定性及定量標準,對每一類交易和全部交易設定適合的限額,實施充分的內部控制。關鍵是區分交易和非交易業務,獲得對市場包括利率水平、匯率和市場價格的充分、及時的資訊,充分了解資產組合的期限、幣種、風險暴露頭寸等,根據需要安排避險交易,從而對錶外業務的市場風險進行持續的、準確的監控和處理。另外,對避險交易同樣應該進行合併的風險管理。

  2.操作風險的管理

  銀行的高階管理層應擁有極為有效的內部控制和審計程式,並建立健全管理和化解運作風險的政策,例如保險或者應急計劃。同時,對內及對外各個作業系統應有後備或者保險應急措施,在作業系統中設定各種確認程式和預警系統,一旦交易員操作失誤或者系統出現故障時,能夠及時地發現並糾正,報告給管理層。另外,銀行還應擁有充分且經過除錯的業務恢復計劃***如遠端設施***為預防主要系統發生故障提供備用。

  3.信用風險的管理

  對於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應該建立健全完備的信用授權和信用檢測制度,對交易和投資組合進行持續的、獨立的管理和監控。

  第一,銀行的每一筆交易及投資組合都須建立在穩健性原則的基礎上。銀行須建立並保持審慎的信用授權、審批和管理程式,以及完整的交易文件。銀行建立管理資訊系統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建立一個數據庫,提供有關交易,包括交易對方的信用評級和交易的細節等必要情況。

  第二,銀行須建立表外業務資產質量評估和損失準備的政策、做法和程式。建立有關單項交易、資產分類和準備金提取的政策,並定期檢查以統一執行。建立監測有問題交易及處理的程式。在交易提供擔保或抵押的情況下,應建立一套可持續的評估擔保的可靠性或抵押品價值的評估機制,審慎完整地記錄所有表外業務的風險並持有充足的資本。

  第三,銀行應特別重視信用風險集中情況及處理。應建立審慎限額,包括對單一交易對方和一組交易對方或其他重大的風險暴露頭寸。限額通常以佔銀行資本的百分比來表示。新組建或規模較小的銀行由於業務及技術等原因很難實現風險分散,因此它們通常持有較大的表外風險暴露頭寸,應保持較高的資本準備。銀行還應建立風險集中程度的警戒線等,如資本金或貸款總額的一定比例,以此監控信用風險過於集中的危險。

  四、結論

  商業銀行開展表外業務必須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堅持穩妥謹慎的原則,開發適合我國現實的表外業務。商業銀行在開展表外業務的同時,應當注重表外業務的風險管理和控制,不斷提高表外業務會計核算的水平和資訊披露的質量,提高表外業務的經營效率和效益。

  商業銀行方面的論文篇3

  試談商業銀行採購管理模式

  採購,指企業通過購買、租賃、外包、借貸、交換等有償方式,取得貨物、工程和服務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採購方式分為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集中採購是指由集中採購部門或其授權的分支機構組織實施的採購,分散採購是指由各部門、各分支機構自行組織實施的採購。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各有其優缺點,商業銀行應根據本行的機構數量、業務規模、組織流程、系統建設等實際情況,合理使用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兩種方式,才能充分發揮採購管理的效益,實現控風險、降成本、提質量的目標。

  一、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方式比較

  採購管理,一般實行“集中管理、分級負責、有效制衡、保障服務”的管理體制。對納入採購目錄且預算金額達到集中採購標準的專案,實施集中採購;對納入採購目錄且預算金額低於集中採購標準但高於採購標準的專案,實施分散採購。

  ***一***集中採購方式的特點

  商業銀行的集中採購,主要是把集中採購職能集中到總行和被授權分行的採購部門。優點是採購工作由總分行採購部門統一組織實施,集中決策、管理和監督,有利於規範採購行為;集中採購資源,有利於發揮規模效應,還可以統一調配資源,有利於減少資源浪費。缺點是採購工作手續增加,涉及需求部門、採購部門、技術部門等,採購需時較長;集中採購金額較高,採購物資使用區域更廣,如採購質量出現問題,可能導致較大經濟損失,甚至可能產生重大風險事件。

  ***二***分散採購方式的特點

  商業銀行的分散採購,主要是由各分支機構自行實施採購。優點是採購工作由需求部門所在分支機構自行組織實施,採購方式靈活、簡便,可以迅速滿足需求部門的使用需要,問題反饋更直接、迅速。缺點是採購工作決策層次低,採購實施主體分散,不利於管理和監督,容易產生暗箱操作;沒有批量採購的規模效應,不能有效壓降採購成本;容易出現資源過度或重複採購,導致資源浪費。

  二、商業銀行採購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採購管理的範圍越來越廣,集中度越來越高,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在規範採購行為、降低採購成本、提高採購質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由於我國商業銀行對採購系統化管理的探索時間較短、經驗積累較少,在規章制度、組織實施、監督評價等方面仍存在亟需完善的問題。

  ***一***規章制度不全面,資訊共享程度較低

  目前國家對國有商業銀行採購行為的管理規範,還沿用2003年財政部下發的《關於加強國有金融企業集中採購管理的若干規定》。我國商業銀行主要以此為依據,借鑑政府採購相關規章制度,制定本行採購管理的規章制度,但規範的內容參差不齊,資訊的可共享性較差。

  一是制度不夠統一全面。有的商業銀行總行僅制定採購管理辦法,沒有統一制定採購操作規程,由各分支機構自行制定採購工作的管理細則和操作規程。由於各分支機構理解不一、管理規範程度不同,制定的操作規程往往不夠全面,未能覆蓋採購工作的全流程,對採購的立項、簽約、驗收等環節往往沒有明確的操作指引,甚至可能出現因理解有誤,制定的內容與總行管理辦法中的要求相沖突。

  二是資訊共享程度較低。由於商業銀行採購管理的統一性、規範性還有所不足,採購工作的標準化程度不高,部分共性化的採購需求沒有定製標準化模板,造成採購流程中的重複工作多,影響了採購效率。商業銀行內部上下級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聯動還不夠密切,資源和資訊沒有充分共享,制約了採購管理規模效益和管理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二***採購管理過度集中,崗位未有效分離

  部分商業銀行在集中採購職能的過程中,由於流程重整、系統建設、人員配置未能及時跟上,導致採購管理過度集中,影響了採購效率,甚至出現管理和實施崗位未有效分離,不能起到控風險的效果。

  一是採購許可權過度集中。有的商業銀行為防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將轄內分支機構的採購許可權,不區分專案性質、金額大小,全部集中至總行或分行採購部門,但組織流程、資訊系統、人員配置等機制未相應跟上,導致採購時效性低,不能及時滿足業務開展的需求;集中採購管理範圍太大,精力分散,反而不能發揮集中和專業的優勢。

  二是不相容崗位未分離。部分商業銀行將採購管理與實施職能集中設在採購部門,採購管理部門和採購實施部門沒有分離,導致採購部門扮演著“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角色,容易出現對自我操作缺乏有效監督的問題。

  ***三***採購行為欠規範,缺乏統一評價標準

  採購是一項涉及多機構、多部門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單位通力合作,在每個環節把好關,才能實現採購的目標。但在實際採購過程中,往往存在採購行為不規範,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導致採購活動達不到預期目標,未能有效節約採購成本,採購質量欠佳。

  一是採購行為不夠規範。如在採購立項環節,市場調研不充分,專案預算金額與市場水平偏差較大;在採購評審環節,聘任或選派的評委專業知識不足,不能起到評審把關的作用;在採購驗收環節,缺乏規範的驗收標準,由驗收人員按照自己理解去檢測,出現不同人員驗收結論不一樣的情形。

  二是考核標準不夠嚴謹。商業銀行對採購行為往往缺乏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採購專案沒有全流程跟蹤和後評價,對採購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考核缺乏針對性,存在採購人員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情形,不能監督促進採購部門和採購人員改進採購工作質效。
  三、商業銀行完善採購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議

  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僅靠一種採購方式不能滿足採購活動的需要。實踐證明,集中採購方式有利於充分發揮規模效益,提高議價能力,降低採購成本,保障採購質量;而分散採購方式簡便、快捷,可以快速滿足採購主體的採購需要,是集中採購的有益補充。綜合兩種採購方式的互補效應,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構建集中與分散相輔而成的採購管理體系。

  ***一***優化採購管理組織架構

  商業銀行可按照“集中有度、授權有限”的設計思路,構建集中採購與分散採購相結合的採購管理組織架構和授權體系。

  一是設立獨立的採購管理部門。商業銀行可在總行和一級分行設立採購管理部,在全國按照區域設定直接隸屬於總行的集中採購中心,實現採購管理與採購實施相互分離。各二級分支行以下機構不再設立採購管理部門和集中採購中心。同時按照“大、重、通”實行集中採購、“小、少、特”實行分散採購的原則,確定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的範圍,即大宗物資、全行重要專案、通用性的貨物、工程或服務,通過集中採購方式進行採購;小額低值易耗品、短期少量服務、當地市場獨有的專案***如押運服務***或者須與當地商場合作的信用卡積分兌換等特殊需求等,可由二級分支行實施分散採購。

  二是按採購範圍和金額有限授權。對集中和分散採購實行分層管理,對屬於集中採購範圍及限額以上的專案,由總行安排各區域集中採購中心實施集中採購;而非集中採購範圍或限額以下的專案由各分支行實施分散採購,同時由一級分行採購管理部負責轄內各分支機構的分散採購監督管理工作,既防範風險又提高採購效率。

  ***二***健全採購管理制度體系

  商業銀行應從管理辦法和操作規程兩個層面,制定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相關制度體系,為規範採購行為夯實制度基礎,同時建立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和獨立監督審查的內控機制。

  一是制定採購管理制度。管理辦法層面,明確集中採購和分散採購的基礎規範,包括採購及評審的專案範圍、職責分工、採購方式、基本程式等。操作規程方面,明確採購工作各環節的具體操作流程,包括採購立項、採購評標、採購評審、合同管理、專案驗收、採購檔案、供應商管理、採購人員管理等的具體程式和要求。

  二是建立採購內控機制。建立以“三分離、四審查”為核心的管理機制。“三分離”是指採購與使用分離、採購與審查分離、採購與付款驗收分離,其作用在於相互制約以降低道德風險。“四審查”是指法律部門的合法性審查、監察部門的合規性審查、盡職調查的合理性審查、採購評審委員會的評議稽核,即法律部門負責審查採購檔案***含合同***有無法律風險,監察部門負責監督採購過程有無人員或流程違規,盡職調查人員負責分析採購結果的合規合理性,採購評審委員會負責審議決策。

  ***三***加強採購資訊化管理

  商業銀行應加強採購管理系統的開發建設,為優化採購流程提供技術支援,實現採購資訊全流程記錄,促進採購資訊共享,提高採購管理效率和採購實施效果。

  一是採購管理資訊化。依託資訊化的採購管理系統,對採購立項、採購評審、採購實施、採購合同、供應商等進行管理,實現採購資金流和實物流的全過程跟蹤,以及對預算控制、合同執行、庫存控制、採購批量的實時管理,促進嚴格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競爭和效益的原則,加強採購行為過程管控。

  二是採購資訊共享。通過採購管理系統,實時採集各類採購資訊,統一管理和加工運用,促進採購資源、市場價格、供應商、合同條款等資訊的及時共享,互通有無、互採所長,從而進一步提高採購工作效率和採購資源品質。

  ***四***建立採購考核評價指標

  採購的立項、實施、結果審批和通知、合同簽署、驗收及付款、專案檔案歸檔,涉及不同部門的職責,需要建立系統、科學的評價指標進行考核,促進按照職責分工嚴格把關。

  一是採購指標要全流程覆蓋。採購工作涉及的環節和人員較多,商業銀行應加強管理,對需求部門、採購部門、技術部門中的相關人員制定考核指標,促進採購人員增強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積極改進工作流程與管理效率,最終提高採購質效。

  二是採購指標相關且可量化。採購部門和採購人員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應由業務和個人素質等可控且可量化的指標構成,如採購成本與市場價格比、採購物資/服務產出等業務指標,對採購人員有無質疑投訴、及時性、差錯率、流程優化合理性建議等個人素質評價指標。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商業銀行方面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