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飲食結構

  內蒙古地處高寒的中國北方,富有遼闊豐茂的草原,在歷史上是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公元十一、十二世紀蒙古民族逐步定居在這裡遊牧,由於其所處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氣候環境,形成了從漁獵到狩獵再到半牧半農既相承接有相交叉的獨特的生產方式。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蒙古族的飲食品種豐富多樣,且富有營養,自古以來,善良、好客、勤勞、勇敢的蒙古族同胞就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因此牧民的飲食**慣,與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蒙古族的食品分為肉食、乳食、糧食。

  蒙古族傳統的主要食物是羊肉,原因是其環境富饒的水草,適合餵養羊和馬。特別是外蒙多以射獵為生,“飲馬乳以塞**”。牧民飲食中肉的比例很大,特別是秋、東兩季。酸奶被視作蒙古人的吉祥食物,作為頭道食物招待客人,因酸奶富有營養,又可解渴,幫助消化。

  據考證,蒙古地區原無茶葉,隨著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汗國的擴張和西域的貿易,茶葉開始大批傳入蒙古地區,蒙古族的奶茶是要熬煮的,應即刻飲用或盛於熱水壺以備飲用,或先往精製的瓷碗中放入少量的炒米,與奶茶同飲;或把奶油、奶皮、奶豆腐泡在奶茶、炒米中一同吃,所以蒙古人視奶茶為飲食。就被蒙古人看作是食物的精華,五穀之結晶,自然成為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漸形成了客至必飲酒的**俗。

  蒙古民族民眾使用的飲食器皿中,使用金屬材料製作的器***要包括鍋、火撐子、茶壺、銀碗以及刀具等。製作銀碗時,銀匠往往把龍虎、吉祥結等優美的圖案雕刻在銀碗的外圍,蒙古族銀碗最能吸引人的部分是它古雅的圖案裝飾,在銀碗上鏨刻出精緻的傳統的哈木爾***雲紋***、犄紋、龍鳳、卷草、八寶。木質材料製作的器***要用以儲存稻米、米麵、牛奶、水等。木匠們還用木材製作花樣眾多的勺子。勺子柄上雕刻動物圖案。

  “烏蘭伊德”是蒙語的漢語音譯,其意為“紅色的食品”,是蒙古族對肉類食品的稱謂,主要有牛、羊、豬、兔的肉,其次是獵來的黃羊麋鹿,其中以羊肉為最多,烹調最為講究。肉食品是養育蒙古族的主要食品,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的肉食品主要來自狩獵產品和家養牲畜。在蒙古族的肉食結構中以食羊為主,因為羊是主要的家畜,其他畜由狩獵獲得。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衝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蒙古人飲食特色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曆“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