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飲食規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歷史文化的禮儀之邦,而追根溯源,禮發源於飲食。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古代人常吃的糧食主要是五穀五穀即粟、豆 、麻、麥、稻 。 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 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 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水果

  1,有中國本土的水果如:桃、李、杏、桔子、梨、酸梅、海棠果、櫻逃、荔枝、胡桃、甜瓜、香瓜等.***注:1972年 發現距今約7000多年磁山文化遺址胡桃的出土,修改了所謂漢代張騫引自西域的說法。***

  2,張騫等人從西域引進的葡萄、石榴等柰, 也是古代水果名,究竟是什麼,還有爭議.多數學者認為柰就是後來的綿蘋果,即中國蘋果的古稱。

  菜

  蔬菜自上古時代便已成為人類的食物。《詩經》裡提到的132種植物,其中作為蔬菜的就有20餘種,隨著時代變遷,其中部分品種已退出蔬菜領域,成為野生植物, 如荇、苕、苞之類。 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人民食用的主要蔬菜有5種。葵,稱為“百菜之主”,現在有的地方稱冬寒葵或冬寒菜,植物分類學上稱冬葵,因口感及營養欠佳,唐以後種 植漸少,明代已很少種它,並不再當蔬菜看待。藿,也是先秦時的主要蔬菜,它是大豆苗的嫩葉,如今極少拿來當菜吃了。韭、蔥、蒜是現在常用來調味的蔬菜,在 古代蔬菜中獨成一屬。《漢書·召信臣傳》中記載太宮園在溫室生產蔥、韭的情況,並把這樣培育出來的韭菜叫“韭黃”。此外,還有蘿蔔、蔓青等根菜類,現時蘿 卜的許多優良品種在秦漢時便已培育出來。蔓青早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菜之美者”的盛譽,古時蔓青還可以頂糧食之用。 現在常見的蔬菜如茄子、黃瓜、菠菜、扁豆、刀豆等都是在魏晉至唐宋時期陸續從國外引進來的。茄子,原產於印度和泰國。黃瓜原產於印度,傳入我國時比茄子晚 些,初名叫胡瓜,現在有的地方還保留這種叫法。菠菜是唐代貞觀年間由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傳入的,最初叫波稜菜,後簡稱菠菜。扁豆原產於爪哇,南北朝時傳 入我國。刀豆原產於印度,唐代傳入我國。

  宋代以來,我國蔬菜的種植和食用就更加廣泛了。除了從國外引進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自行培育出 一些極為重要的蔬菜品種,如菱白和白菜等,種植蔬菜的技術也有進步,蘇東坡有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篙黃韭試春盤。”可見,當時民間也可以在春天吃到 新鮮的蔬菜了。 到元、明、清以來,又陸續有一些品種加入我國菜譜中來。胡蘿蔔原產於北歐,元代由波斯傳入。辣椒和西紅柿的傳入時間還要晚些。西紅柿雖由歐洲傳入我國,但 它的祖居地卻是南美洲的祕魯。西紅柿原名叫狼桃,祕魯土著人剛發現它時,以為它有毒,還不敢吃呢。進入清代末期,我國現有傳統蔬菜品種基本上都出現了。

  肉

  看《水滸傳》,就覺宋朝人吃肉很多,尤其吃牛肉多,且多吃煮熟的大牛肉塊***非帶湯的燉牛肉***。這很讓人羨慕。

  按說豬肉應該是漢民族常吃的肉食。但在《水滸傳》中比較細緻地提到豬肉,只是在魯智深***時稱魯達***三拳打死鄭屠時:“且說鄭屠開著兩間門面,兩副肉案,懸 掛著三五片豬肉。” 魯智深讓鄭親自切10斤精肉臊子、10斤肥肉臊子,往下還要10斤寸金軟骨也要剁成臊子,鄭屠終於看出不對勁,這位哪是來買肉,是找茬打架呀!臊子,肉末 也。那時尚未發明絞餡機,全靠手工剁,書上寫的清楚,10斤剁半個時辰。20斤,一個時辰,等於兩鐘頭。可結果呢,這20斤豬肉餡全讓魯智深劈面打去,卻 似下了一陣肉雨。憑鄭屠的身板和功夫,應不至於如此不是魯智深的對手,主要是那20斤豬肉餡把他累的。鄭腰痠胳膊疼,而魯一直坐凳上,以逸待勞。再有就是 賣啥吃啥,鄭屠可能豬下水吃多了,動脈硬化,大腦發木***讓剁20斤就剁,你倒是琢磨琢磨他一個提轄咋幹起了採買***。如此一交手,他焉能不敗。 故這一架打得有些不公平,鄭屠輸就輸在這豬肉上,有點冤。

  而一旦梁山好漢尤其是林沖武松幾位大腕上場,桌面上就多是上好的熟牛肉了。林沖 到草料場上班,店家先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他吃。林沖又自買了些,臨走還包了那兩塊牛肉,揣在懷內。吳用去找阮氏兄弟,阮小七問:“有甚麼下 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道:“大塊切十斤來。”至於武松在景陽岡下喝酒吃牛肉,更豪氣。他先是拿起碗一飲而盡。叫 道:“這酒好生有氣力。主人家,有飽肚的買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來吃。”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 來,放在武松面前。往下,又切了二斤。如此算來,武松總共是喝了15碗酒,吃了4斤熟牛肉***既便16兩1斤,也不少***。真是好生了得呀,也虧了有這等胃 口,不然也打不動老虎。

  從《水滸傳》中還可以看到,宋朝人除了吃牛肉多,還常吃鵝,特別是肥鵝。魯智深大鬧桃花村及武松大鬧飛雲浦前,吃 的都是鵝。此外,宋江愛喝鮮辣魚湯,時遷愛吃雞,柴進待客就殺羊。而像趙員外那樣的文人,家中備的飯菜則是從街上買了的鮮魚、嫩雞、釀鵝、肥鮓,時新果子 之類。其中的肥鮓,是指經過加工的魚類製品,如醃魚、糟魚。包括宋江怒殺閻婆惜前,閻婆還下樓來,出巷口買得些新果子,鮮魚嫩雞肥鮓之類。宋江酒也喝了, 菜也吃了,回頭卻把人家閨女殺了,殺完還跑了。

  從牛多鵝多魚多看,宋朝時生態環境不錯,山清水秀,草多水多。滄州路上野豬林,梁山水泊八 百里,景陽岡深藏大蟲,潯陽江金色鯉魚。再看《清明上河圖》,便知由於社會相對安穩,生產發展市場繁榮,宋朝某些時候人們的日子過得還可以。大詩人蘇東坡 年輕時,宋朝還在初級階段吧,豬肉是好東西,養豬的也多。加上那時保護耕牛,不讓殺牛吃肉。但後來豬肉可能有點過剩了,蘇到黃州任職,一看豬肉價格太低, 為保護養豬人,他就研究出“東坡肉”,再到杭州推廣,於是就成了品牌菜。蘇先生吃豬肉特別是吃肥肉多,體胖,宋朝的“交椅”單薄,不知被他坐散了多少把。

  往下,要麼是宋朝人弄清吃豬肉不如吃牛羊肉對身體有益,要麼就是即便有了東坡肉,養豬還不賺錢,就都不養了,豬肉價格一下子漲上去,於是宋朝人就多吃牛羊肉 了。宋朝的牛肉鮮嫩,下鍋就爛,人們吃起來就一發而不可收,吃來吃去,讓後人就覺得宋朝牛肉天下第一了。

  到了當代,醫學發達了,知道了豬肉吃多了血脂高,人們就多吃牛肉。

  古人飲食的天然食物源流

  人與草本植物都是生命有機體,人的腸道決定了自己是食草類動物,草本植物的細胞結構比人體的細胞結構小,更易被人體所 吸收。很多新發現的植物對人體有用,以後還會繼續發現,這是人類對大自然認知度的進步。多發現一種,就是多一種營養品種的補充,而不是否定其它已經發現的 有用草本植物。

  有些營養很好的植物未必適合人體吸收,有些不能長期大量食用。再好的植物只要是單方,對人體來說就不是最好的。如:各種花粉,我們“自然界哪一種動物以花 粉為生?”蘆薈是大寒大瀉的植物,“你敢大量吃嗎?”人蔘同樣,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便吃人蔘的,因為它們都是單方。野山參基本上是老年人吃的,因為往往老 年人陽效能量不足。我們不能講單方產品不好,如蛋白質粉,安利的蛋白質粉在同類產品中就是質量很好的,但是不能長期大量吃啊,許多人的吃法不但沒好處,還 會帶來很大的副作用,對腎臟不利。誰敢每天堅持把一罐或半罐蛋白質粉吃下去呢?

  《淮南子·修務訓》記載:“古者 民菇草飲水,採樹之實,食贏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種五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 十毒”。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通過“嘗”的實踐發現了一些食物的效能,這就可能在發現某些食物的同時也發現某些藥物和毒物,“藥食同源”就是 這個意思。

  中國傳說“燧人氏”時代人們已經學會用火,就可以“炮生為熟”、“以化腥臊”,就防止了一些腸胃疾病的發生。 《禮含文嘉》中也記載:“燧人氏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病”,“有異於禽獸。”這是遠古時代人類具有重大意義的天然食物保健活動。

  酒在我國的起源很早。《戰國策》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後世必有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可見當時酒已開始作為 飲料,並對酒的興奮***少量***和麻醉***多量***作用開始有了體驗。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鼎盛時期。

  《周禮》記載周朝設“食醫”之職,如“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八珍之齊。”

  《周禮·天官·疾病》載:“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說明當時已認識到食物要與藥物相互配合才有利於療養疾病,這些都表現了中國 食物保健思想的初步形成。據統計《山海經》記載食之有療效的食物約70餘種,可治療的疾病有:腫、蠱、疥、心痛、痔、癭、癆、狂、癉、疣、疽、憂、痢、腹 痛、嘔、瘧等。《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說:“食髓***音義***而髑***音艾***,魚餒而肉敗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 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反映了春秋末期儒家對食物保健上的嚴格要求。

  戰國至晉代 戰國以後,除在一般醫藥典籍中討論食療外,已出現了許多食經,其中最早的當推《神農食經》,此書早已佚失,書名載於《漢書·藝文志》中,估計成書於戰國末 期至西漢年間。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醫書《五十二病方》,是中國發現最古的醫藥文獻。該書大量食物人藥,如食鹽、乳汁、蜜、豬脂、牛脂等。書中所載50 餘種病,半數左右或以食治之,或以食養之。如載“以水一斗煮膠一升,米一升,熟而啜之,”即以食療癃疾***癃閉***等。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重要醫學文獻,其成書約在戰國時期。該書在食治食養方面確定了明確的原則和實施方法,提出飲食的五味必須調和,不能偏 勝,偏勝則引起種種疾患。又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就是說,凡毒藥都是用以攻邪的,五穀 是用以營養,五果是作為輔助之用,五畜之肉是用以補益,五菜是用以充養,氣味和而服食可以補益精氣,也就是藥治和食治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的意思,這與現代 科學觀點完全吻合。

  《黃帝內經》對營養和食物保健的認識已初步形成規模。《神農本草經》雖不是食療專著,但也記載了約50種的藥用食物,如苡仁、芡實、大棗、葡萄、枸杞、橘柚、百合、龍眼、糜脂、熊脂、烏賊等。漢代名醫張仲景 在食療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他在《金匱要略》中有“禽獸魚蟲禁忌並治”、“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兩個專篇,以討論“食禁”為主,論述極為詳細。

  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在食療方面有了進一步發展,書中記載有腳氣病症候,提出用***豆***豉、大豆、小豆、胡麻、牛乳、鯽魚等防治方法,從現代科學角度看, 所用食物都含有B族維生素,其治療方法符合現代科學原則。

  齊樑間的陶弘景總結前人本草成就寫出《本草經集註》,首創把藥物分成8類,其中就有果菜食之類屬 於食療食物。當時所寫的《荊楚記》等,載元日飲屠蘇酒有保健防病之意,屬一種保健飲料。隋唐時期 《隋書》經藉志中收載與飲食衛生有關的書名有四十餘種,如劉休《食療》、《太官食經》、《崔氏食經》、《膳羞養療》、,馬琬撰《食經》等。這些書幾乎全部 已亡佚。

  唐代是中國食療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第26卷,專闢了“食治篇”,這是現存最早的食療書和營養療法的專篇。該書分果實、菜 蔬、穀類、鳥獸***附蟲魚***四門敘述。孫思邈在序論中說:“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醫者,安身之本,必資 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可見他對食治十分重視。

  食治篇記載果實類30種,菜 蔬類63種,穀米類24種,鳥獸45種,共162種,大都有補益之功。如補五臟、益氣力、填腦髓、堅筋骨和四體等,久服可以輕身延年。更有一些具有療疾作 用,如止瀉痢、止咳嗽、止嘔吐、破症瘕、散癭瘤、殺諸蟲、殺蠱毒;治瘧、痺症、頭痛、崩漏、卒聾、腳氣、疥、痔、脫肛、蟲積等。

  書中許多論述符合現代醫藥 科學觀點,如用含碘豐富的海藻、昆布、動物甲狀腺***鹿靨、羊靨***治療缺碘性甲狀腺腫***癭***;用動物肝如羊肝、牛肝治療夜盲症;用穀皮煎湯煮粥防治腳氣病。

  顯慶年間***公元659年***,孟詵《食療本草》問世,載食藥260味,書中每食藥之下均註明藥性,其次則分記功效,禁忌及單方等。另有動物臟器的食療方法和 藻菌類食物的醫療應用,以及不同地域所產食品和南北方不同的飲食習慣,妊產婦、小兒飲食宜忌等論述,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昝殷著《食醫心鑑》約成書於853年,以食治方為主,共列有 15類食方,書中提出有鯉魚,冬瓜子,赤小豆治水腫等。唐大中十年楊曄撰《膳夫經手錄》載有植物18種,魚2種,獸2種,禽5種,除記其性味食法外,還論 述治鼻衄、魚中毒、食菌中毒等食物療法,特別對茶的不同產地、品種特色描述甚詳。

  王燾著《外臺祕要》載有多種食治疾病的方法和食禁,並論述飲食不當導致疾 病,如“夫消渴者,凡積久飲酒,無有不成消渴病者,”認為預消渴須忌;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與現代醫藥學防治糖尿病的觀點吻合。宋、金、元時期宋、元時期食療學有了較全面的發展。如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中記載28種疾病都有食治方法。宋·趙估編《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門”, 共有30條論述各病的食治方法。例如“治血痢,馬齒莧粥方”,用馬齒莧治痢疾,其療效已為古今醫療實踐所肯定。森洪著《山家清供》載各種食品102種,有 葷有素,有菜點飲料,糕餅果品,粥飲羹菜等。

  宋代的保健飲料已很普及,如《夢樑錄·茶肆》中載有“四時賣奇異湯。……暑天添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 屬。”其縮脾飲由砂仁、草果、烏梅、甘草、扁豆、葛根 6味組成,都是具有抑殺胃腸道病源菌,健脾胃,助消化作用的藥物,是一張防治兩用的保健好處方,芳香酸甜,暑天飲服十分適宜。陳直撰《養老奉親 書》***1805年***記有食療方劑162首,對老人的食治貢獻甚大。

  金、元間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學術爭鳴。各家用藥立論雖不同,但都主張飲食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如李杲***1180-1251年***極力提倡營養療 法,主張補養脾胃,培養元氣,他著有《食物本草》一書。張從政***1156-1228年***是攻下派代表,攻邪用藥,對虛證則極力主張食養補虛。1329年元 代海寧吳瑞編《日用本草》,分米、谷、菜、果、禽、獸、魚、蟲8卷,是想從日常食物中尋求防治疾病的方法。書中載藥540種,著重論述日用食物的性味功 用。從這本著作的內容可以知道在14世紀我國食物保健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多彩了。

  但是能代表這一時期食物保健發展中的著作莫過於《飲膳正要》一書。該書是公元1330年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撰。《日用一本草》和唐代的《食療本草》等偏重 在飲食療法方面,而這本書已經從健康人的飲食方面立論,繼承了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每一種食物都同時注意它的養生和醫療效果,所載的基本都是保健食 物。

  正如“自序”中所說“……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整合一書,名日飲膳正要。”書中有養生避忌,妊娠食忌和乳母食忌;列舉各種富於營養食物及其烹調 方法,講食物療法,食物衛生,食物中毒等。書中大部分篇幅是敘述“食補”的,例如,馬思答吉湯是用羊肉、草果所制,具溫中下氣,壯脾胃,止煩渴,破冷氣, 去腹脹之功用。

  該書第三卷完全是敘述日常食物的性味攻用,包括米穀、禽獸、菜果等。例如:“回回豆子味甘無毒,主消渴,勿與鹽煮食之,出在回回地面,’苗 似豆,今田野中處處有之。”又如“小麥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煩躁,消渴咽乾,利小便,養肝風,止痛唾血;”“羊肉味甘大熱,無毒,主暖中,頭風,大 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等。

  明、清時期此時期在食療本草的研究,有的從營養學觀點出發談食物的營養價值,有的則從食療學觀點論述各種食物的治療作用。

  15世紀以後,盧和按《日用本 草》的分類法編成《食物本草》。《日用本草》治病功用和附人藥方很多,《食物本草》則很少,但在每類之後都加上總結性按語,例如:在菜類上認為多食蔬菜可 疏通腸胃,這是完全符合“膳食纖維作用”的現代營養學觀點的。

  雖然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還不可能認識到蔬菜中含有水溶性維生素和各種無機營養成分,但仍能發現 和說明蔬菜對人體保健的重要性,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與《食物本草》相類似的有寧原的《食鑑本草》,所載皆尋常食品,但在分類方法上頗有改進。朱簫所撰《救荒本草》大都為前人未經記載的可食植物,擴大了人類利用可食植物的範圍,在植物學和食療方面有很大貢獻。

  全書共記載414種植物,並按自己種 在園裡的實在植物繪圖解說,學術價值很高按《救荒本草》的形式而編寫的還有鮑山的《野菜博錄》,共載植物435種,多屬黃山一帶植物。《救荒本草》和《野 菜博錄》代表了這時期食物保健文化的新成就。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首次論述了水的功用,他認為:“水為萬化之源”“水去則營竭,谷去則衛亡”,這和現代營養學把水列為七大營養素之一的 科學觀點是一致的。《綱目》所列舉的444種動物藥為現代食物保健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清咸豐11年***1861年***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為食療名著。收載食物331種,附食物73種,共404種,屬食物性中藥計382種。全書分為水飲、谷 食、調和、蔬食、果實、毛羽、鱗介等七類。每類分述多種飲食物,均按性味、功能、主治、臨床應用、服法、宜忌等進行論述。

  聶伯純等評價該書“採擷浩博,搜 旁紹遠,窮源盡委,妙能簡約,務求實驗,不惑於臆說。”“其特色是:一、重水潔水……;二、重素食、重食療……;三、辯證論忌……。”王氏主張“食無求 飽,味勿厚滋,而以清淡潔淨,適合時令為佳”的學術思想,對當前的“現代生活方式病症”頗具現實意義。

  黃鵠輯《粥譜·附廣粥譜》共載藥粥方200餘個,成為現存第一本藥粥專著。葉天士的《溫熱論》中用甘蔗梨、鮮蘆根、生荸薺、生藕汁治療陰虛津涸等都是寶貴 的食物保健經驗。此外,尚有吳又可的《溫疫論·論食》、袁枚的《隨園食單》、張英的《飲食十三合論》、章杏雲的《調病飲食辨錄》、陳修園的《食物祕書》、 朱本中的《飲食須知》、沈李龍的《食物本草會纂》、葉盛的《古今治驗食物單方》、柴裔的《食鑑本草》、龍柏《脈藥聯珠藥性食物考》、章穆《調疾飲食辨》、 文晟《本草飲食譜》、費伯雄《費氏食養三種》、《食鑑本草》、何克諫著《***增補***食物本草備考》、吳汝紀《每日食物卻病考》等都豐富了食物保健的內容,為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飲食做出了可貴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