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飾之花邊
花邊是刺繡的一種,亦稱“抽紗”。是一種以棉線、麻線、絲線或各種織物為原料,經過繡制或編織而成的裝飾性鏤空製品。在中國俗稱抽紗。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花邊又稱絛子,它的作用於除了一部分作帷幕、桌圍、椅披或床沿等,更主要的是用來鑲滾衣服的邊緣,一般多為領口,袖端、襟邊及下襬等。我國服裝使用花邊的歷史,至少兩千年以上。運用花邊最為廣泛的時期,主要在清朝的中晚期。尤其是鹹同年間更為盛行。各種各樣的花邊應運而生,對服裝款式的變化起到很大作用。
1.刺繡的一種
刺繡的一種,亦稱“抽紗”。是一種以棉線、麻線、絲線或各種織物為原料,經過繡制或編織而成的裝飾性鏤空製品。相傳在清末由歐洲傳入我國。早在公元4~5世紀的古埃及墓葬中便有類似的抽紗花邊和雕繡花邊。中世紀歐洲花邊生產集中於修道院。15世紀,義大利、比利時、法國都發展花邊生產。17世紀是歐洲花邊生產的繁榮時期,義大利威尼斯花邊著稱於世。19世紀英國發明花邊織機,機制花邊問世,從而導致歐洲手工花邊的衰落。19世紀末,歐洲花邊傳入中國,愛爾蘭傳教士丁·馬茂蘭在山東煙臺開設培真女校,傳授花邊技藝。指用細紗刺繡、編結而成的生活用品。品種有“挑補花”、“雕繡”、“網扣”等。色調多為白色、淡黃、米色、淡綠和淡藍等。適宜作檯布、床罩、枕套、靠墊、手帕和茶墊等。主要產地有山東、廣東、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參見“抽紗”。
2.裝飾用的帶狀織物
有各種花紋圖案,作為裝飾用的帶狀織物,用作各種服裝、窗簾、檯布、床罩、燈罩、床品等的嵌條或鑲邊。花邊分為機織、針織、刺繡、編織等四類。絲紗交織的花邊,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使用較多,所以又稱民族花邊。紋樣多采用吉祥圖案。機織花邊質地緊密,花型富有立體感,色彩豐富。針織花邊組織稀鬆,有明顯的孔眼,外觀輕盈、優雅。刺繡花邊色彩種數不受限制,可製作複雜圖案。編織花邊由花邊機制成,也有用手工編織的。
3.我國的花邊
我國的花邊起步較晚,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織造花邊的機器主要是從外國進口,上世紀90年代初期,江蘇南通吸收了國外機器的特點,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臺花邊機,並通過深圳文義花邊廠,作為試點單位.從此結束了我國花邊機器需要進口的問題。
4.花邊分類
棒槌花邊、青州府花邊***分為滿工花邊和鑲拼花邊兩種***、雕平繡、梭子花邊、即墨鑲邊、手拿花邊、百代麗花邊、刺繡花邊、編結花邊、機織花邊……滿工花邊以精棉線為原料,用平織、隔織、稀織、密織手法編結成各種花式,整體具有透雕藝術效果。鑲拼花邊是以編織花邊為主體,配鑲麻布繡花而成。產品有盤墊、小鑲件和檯布、床罩、花邊工藝傘等。
5.蕾絲花邊製作
美國是最早出現蕾絲花邊的。製作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它不像傳統鉤制或刺繡的,而書按照圖案效果用絲線或紗線編結而成,製作時需要把絲線饒在一隻只的小梭上面。每隻梭只有拇指大小。一個不太複雜的圖案需要幾十只或近百隻這樣的小梭,再大一些的圖案則需要幾百只小梭。製作時把圖案放在下面,根據圖案採用不同的編、結、繞等手法來製作。
6.賈卡花邊
賈卡***Jacquard,Joseph Marie,1752~1834***,法國織機工匠,紋板提花機的主要改革家。18世紀初 ,法國工匠布雄根據中國古代挑花結本手工提花機的原理創制紙孔提花機,用紙帶鑿孔控制頂針穿入,替代花本上的經線組織點。後經法爾孔、沃康鬆等人改進,能生產600針的大花紋織物。1799年,賈卡綜合前人的革新成果,製成了整套的紋板傳動機構,配置更為完美的腳踏式提花機,只需一人操作就能織出600針以上的大型花紋。這種提花機在1801年巴黎展覽會上獲青銅獎。它的機構特點是用提花邊紋板,即穿孔卡片替代紙帶,通過傳動機件帶動一定順序的頂針拉鉤 ,根據花紋組織協調動作提升經線織出花紋。1860年以後改用蒸汽動力代替腳踏傳動遂成為自動提花機。後廣泛傳播世界各國,並採用電動機發動。 為了紀念賈卡的貢獻,這種提花機被稱為賈卡提花機。
7.棉線花邊
棉線花邊又稱作:純棉花邊、機織花邊、棉質花邊、棉花邊。
棉線花邊材料主要以棉紗為主, 棉紗有上光與不上光兩種。其規格根據專業標準有以下幾種:42支紗4股和6股 ,60支紗4股和6股的白色蠟光塔線等。。。 其型號分別為S424 ,S426、S604、S606,也可記作42S/4、42S/6、60S/4、60S/6,其中S表示支紗,斜線下的數字表示股數;棉紗按用途不同成型可分為筒子紗和絞紗。
“圓盤機”棉線花邊的主要生產機器;目前主要規格有64錠、96錠與128錠三種機型。圓盤機的工作原理是走釘式編織,它以棉紗為主要原料,圓盤機在材料也常用棉、麻、毛、絲等天然紗線以及化纖線、化纖絲、金 銀絲、人絲、花式線、包芯線、金蔥、銀蔥、緞帶繩。。棉線花邊以優質棉紗精製而成,色牢度高、做工精細,手感柔軟、花型新穎,款式多樣廣泛適用於文胸、內衣、睡衣、時裝、床上用品,襪子,雨傘,玩具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