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人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指語文老師對教學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通過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四年級人教版語文《尊嚴》教學反思

  《尊嚴》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說理性文章。它講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還沒有成為富翁前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正是因為他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尊嚴,並贏得了別人對他的尊重。

  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暴露了我對於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學機智、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體現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性以及缺乏學法指導等方面的問題。

  由於對教材沒有深入地挖掘和領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出自己還是“背課”的痕跡過重,課堂隨機應變能力較差。整節課給人感覺總是“老師問,學生答”,沒有真正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比如,設計學生初讀課文這一教學環節時,我先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是誰讚美了哈默?是怎樣讚美他的?

  二是為什麼會讚美哈默?

  對於第一個問題,由於學生在課前進行了預習,所以看到問題後便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此時,由於我還不能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還是安排學生自讀課文說出答案。

  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讓學生直接回答,然後再自讀課文思考第二個問題。再如,本課的重點就是“尊嚴”的含意,但這一重點在我教學設計中並沒有很好地體現。

  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反重強調哈默是有尊嚴的,但是教師並沒有抓住這個詞,讓學生真正體會“尊嚴”在課文中的含意。在參考其他教師的實錄以及自我反思後,我認為應該在課文教學伊始先讓學生說一說字典上對於“尊嚴”一詞的解釋,以及自己對於“尊嚴”這個詞的最初理解。在學完課文後,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自己對於“尊嚴”這個詞的新的理解。再指導學生理解傑克遜大叔對女兒說的話。讓學生正確理解,當時傑克遜大叔其實並沒有預見到哈默以後會成為百萬富翁,而只是讚賞他的個性。

  說明只有一個有尊嚴的人在今後的生活中才會取得成功。此時,可以順勢力導,問學生:一個有尊嚴的人還應具備哪些品質?從而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嚴外還應具備其他好品質。最後昇華主題,讓學生對於那些同樣也渴望成功的人說一句話。從而深化學生對於課文主題的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學法指導。講讀課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講讀課文為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分析課文的方法以及相關學習方法的指導。但在我的這節課上,卻是教師在“牽著學生走,教師問一句,學生答一句。”整節課給人感覺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只是教師的一個陪襯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語言為例,我事先將書中哈默的語言依次做成了課件,在授課過程中逐步出示,並讓學生通過對比讀體會哈默的性格。

  這樣做雖然實出了教學重點***通過分析哈默的語言體會他的性格***,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句子分析與課文相分離,並且沒有更好地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我認為以下做法很值得嘗試。那就是以“當……時,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樣的人?”這樣的形式,先帶著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找到哈默的第一處語言,並進行分析,指導朗讀。然後讓學生學會這種方法,再自己在課文中找到相應的語言,完成練習,教師在此過程中再加以指導。這樣既可以將課文分析與朗讀指導有機地聯絡在一起,又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學法指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以上就是我上《尊嚴》一課的體會和總結,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夠克服自己存在的缺點。

  四年級人教版語文《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打掃”森林》《人類的老師》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絡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例項,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閱讀方法,是教師教學生通過品讀各類文章作品來學習語文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學活動,核心是教師教學生學會閱讀,達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這一課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

  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還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後我又要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小組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最後我要學生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絡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在學完課文後,我還讓學生寫談談自己的感想,並課外蒐集閱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的文章,或寫一段話介紹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我要學生都能背誦,由於學生很感興趣,因而大多數學生很快都背下來了。

  四年級人教版語文《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清晰的記得竇桂梅老師執教的那堂古詩文鑑賞課。我今天講授〈題西林壁〉一詩,決定借鑑竇桂梅老師的教學藝術,從吟詠入手,鑑賞開路,體驗為線,和學生一起在詩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題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詩。前兩句,孩子們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能夠點評精妙。

  “老師,蘇軾對廬山觀察的真仔細啊,遠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態作者都很喜歡,但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說好,他每從一個角度看,都覺得好奇。啊,怎麼和剛才看到的又不一樣了?”

  “作者用詞準確,嶺和峰體現作者對廬山高大險峻的驚奇,嶺是山脈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對廬山的感情很複雜,他不知道該怎麼描述,所以把遠近高低看到的廬山用各不同留給我們想象了。”

  那麼,後面兩句詩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呢?

  頓時,班裡鴉雀無聲。“作者為什麼要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呢?”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當蘇軾放眼廬山,遠近高低從很多角度去看的時候,他驚歎廬山風景的瑰麗,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麼廬山的面目,為什麼作者說不識呢?他認為自己完全瞭解廬山了嗎?沒有!為什麼沒有呢?”

  孩子們齊聲回答“只因為在廬山中。”“只因為在廬山上,所以——”“不認識廬山真面目”“真面目就是指廬山的全貌”那麼,從這兩句詩中,你領悟到了什麼呢?

  又一次鴉雀無聲。“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對錯,可是——”“別人知道我們的對錯!”

  “ 是啊,那你再讀最後兩句,你有什麼新的感悟呢?”

  孩子們這次沉默了。理趣詩對孩子們來說,沒有類似的感情體驗,他們很難體會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境界,在這個時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筆把我的答案寫在黑板上,但是,那樣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後兩句詩在前文寫景的基礎上由衷的抒發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說,是怎麼看也看不全廬山的美景,同樣的,我們有時候看問題看不全面,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我們置身其中,很難分辨事情對錯吧?”有的孩子試探著問。”是啊,那麼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孩子的反應也機敏起來。“那就要走出廬山,看問題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問題看清楚吧”

  孩子們在反覆的朗讀和體驗中,對詩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這篇詩歌,孩子們默寫的時候,別字出的也特別少。我突然感覺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才會對詩歌有興趣,出錯才會少。

  四年級人教版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問題,學生學習很積極。在後來的作業課中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有的說他認識了爬山虎;有的說他開始喜歡爬山虎了;有的說畫圖、寫作必須認真地觀察、比較才能做得更準確;還有的竟然說爬山虎很可愛,能美化環境,建議學校四周的圍牆前都種上爬山虎,把我們的校園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運用知識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我在歎服學生的同時,認真地總結了本課的教學:如果我沒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我沒能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如果我沒能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同時去親自動手體驗;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備好的教案進行……那這一節課的效果會是這樣的嗎?

  我深深地感觸到: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3、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有語文知識,也要有數學、美術、音樂等的有機結。4、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