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虛詞推斷方法

  文言文在語文的學習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大家參考!

  摘抄

  1.結構推斷法

  一是可以根據句子的對稱關係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連詞表修飾關係的,那麼“以”也該和它相同,作連詞表修飾關係。二是根據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份就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如“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兩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語,因此應該是代詞“它***指鶴***”;後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問語氣,因此應該是副詞。

  2.句意分析法

  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在學習和應試中常用。如“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根據句意“不是挾帶著泰山來跨過北海這一類情況”,就可確定“以”是連詞“來”,表目的。又如“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一句的“因”是什麼詞,可以結合句子的意思“府吏聽說了這個變故,就暫時請假趕了回去”,確定“因”是連詞“於是,就”,表承接關係。

  推薦

  1.交換理解法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通,如果講得通,那用法和意義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樣。如判斷“與我銀,為君致閣職”“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這兩句,我們知道第二句中的“為”是介詞“替”“給”,代入第一句理解:“給我銀子,我為你謀個內閣職務。”句子是通的,所以該處的“為”也作介詞“替”“給”講。

  2.上下文推斷法

  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也是在總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詞的用法和意義。如“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壁”一句,這裡的“乃”是副詞還是連詞呢?我們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藺相如說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稱頌的寶玉,趙王送璧時設九賓禮於庭,表示對大國的尊重,那麼璧送來了,秦王也應對趙國表示尊重,“設九賓於廷”。這樣開來,藺相如提出的是一個必要條件,兩句間是“只有……才……”的關係,因此,“乃”是應解釋為“才”,表條件。

  3.標誌確認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誌詞,抓住這些標誌,我們就能迅速地確定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如判斷句的標誌“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誌“見”“於”“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誌“是”“之”等,其詞性和意義是確定的,只要判斷出是那種標誌,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義了。如“使小人在側,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該句是“判斷句”這個標誌,就能確定“也”是助詞,表判斷語氣。而“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的“也”雖也是助詞,但不是判斷,只在句中起停頓的作用。

  精選

  1.代入篩選法

  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如“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我們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義項有:①疑問代詞,譯為“什麼”“哪裡”“為什麼”“怎麼樣”等;②副詞,譯為“怎麼能”“什麼”“多麼”等;③通“呵”,“喝問”;⑤複音虛詞“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進行理解和篩選,就不難確定副詞“多麼”這個義項了。

  2.句例推斷法

  作為“常見虛詞”,它們在課文中必定多次出現過。如果平時熟讀課文,能夠記住大量包含“常見虛詞”的例句,閱讀和考試時就可用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子來推斷有關虛詞的含義了。如“朝野服焉,號為‘獨立使君’”的“焉”,我們就可以課文中結構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觀人風者得焉”“從師而問焉”,得出此處的“焉”應該是代詞,意思是“他”。

  3.成語聯想法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句,成語絕大多數都來源於古詩文,故此,其中許多虛詞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如“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我們熟悉的成語“惟命是從”“唯利是圖”來推斷,應該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又人“其始相助,後必相惡”中的“相”,我們可以用成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一相同結構的成語來推斷,這裡“相”是虛指代詞“他”,有的又稱他為特殊作用的副詞。

  文言詞義推斷的原則就是“文從字順”“合情合理”。以上介紹的八種推斷方法最好能綜合運用,這樣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準確性更大,正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