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遺傳題技巧

  生物考試一般考查三個方面,知識理解,資訊獲取和運用,實驗探究。遺傳知識是這三點綜合運用最多的知識,這也就造成了遺傳問題的看似簡單而實際難以解決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基因分離定律、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試題,是近些年高考生物試題取材的重點和熱點,常常是年年考、年年新。掌握好這類遺傳題的解題技能,是合理、靈活掌握遺傳規律的體現,提示提高考試得分的關鍵。針對這類試題,注意以下的解題步驟和方法:

  第一步,寫出匹配的表現型和基因型;

  第二步,構建模型,寫出遺傳過程;

  第三步,採取單對突破、對對組合,隱性肯定、顯性待定,子代推導親代,子代性狀***基因型***比例推導親代表現型***基因型***;

  第四步,進行遺傳推導,計算相關概率;第五步,整理答案,讓答案變得科學、合理、可行、簡潔。

  高考生物答題技巧

  一、答題技巧:

  1.準確地進行知識掛鉤。

  考題設定的情景真實地模擬現實,有些甚至是學生前所未聞的,但無論怎麼變,總可以從課本上找出知識依據。

  2.運用多種思維方法。

  尋求答案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要使用對比、分析、綜合、推理、聯想等多種思維方法,防止思維僵化。

  3.注意學科之間的有效組合。

  答題有時也要藉助數、理、化知識,因此必須重視理、化、生三科在方法體系上的共同點。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善於結合社會熱點:很多社會熱點問題與生物學密切相關,都可能成為高考命題的材料來源。

  4.科學作答不可忽視。

  答案要準確,要做到層次清晰、條理清楚、邏輯嚴謹。答案要體現創新精神,尤其是開放性的試題,可以大膽用多種方式解答。

  二、複習方法:

  1.仔細瞭解課本內容,理解和記憶基本概念。

  ***1***根據每單元的學習目標,聯絡各個概念進行學習。

  ***2***不要只記憶核心事項,要一步一步進行深入的學習。

  ***3***要正確把握課本上的影象、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

  2.把所學的內容跟實際生活聯絡起來理解。

  3.把日常用語和科學用語互做比較,確實理解整理後再記憶。

  4.把內容用圖或表格表述後,再進行整理和理解。

  5.實驗整理以後跟概念聯絡起來理解。

  6.以學習資料的解釋部分和習題集的整理部分為中心進行記憶。

  7.根據內容用不同方法記憶。

  ***1***把所學的內容聯絡起來整理進行記憶。

  把想起來的主題不管順序先隨便記下來。

  把中心主題寫在中間位置。

  按照知識間的相互關係用線或圖連線起來完成地圖。

  ***2***利用對自己有特別意義或特殊意思的詞進行記憶。

  ***3***同時使用眼睛、手和嘴、耳朵記憶。

  8.不懂的題必須解決。***先給自己提問,把握自己具體不懂哪部分後再請教其他人。***

  9.通過解題確認所學內容。

  提升高考生物解題能力的技巧

  一、避免思維定式

  有些試題的已知條件是出題者對教材中的有關知識、學生平時已做過的試題、接觸過的某些提法稍作更動後列出的,目的在於檢驗學生是否具有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對於這類試題,如果在審題時,粗心大意,憑經驗辦事,勢必犯思維定勢的錯誤。

  二、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試題的題幹或供選擇中由於設定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為障礙,如果沒有試題中會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這種意識,或者審題不仔細,就會導致無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試題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識,二是審題時要仔細,注意發現易混淆的概念。

  三、排除迷惑條件

  有的試題中列出的條件不採用則罷,用了反而容易使解題誤入歧途,得出不正確的答案。這類條件就叫做迷惑條件。\\\"排除迷惑條件\\\"就是指在審題時,認真仔細地將題幹中的迷惑條件找到,並予以捨棄的一種審題方法。

  四、找出隱藏條件

  “找出隱藏條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試題時,既要注意發現題幹中列出的顯而無用的迷惑條件,予以排除;又要善於發掘出藏於題幹之中未顯露出來的必要條件的一種審題方法。需要用“找出隱藏條件”審題的試題與需要用“排除迷惑條件”審題的試題的區別。

  學好生物需要以下步驟:

  ①預習

  預習是在老師講課前,先瀏覽一遍講課內容,在瀏覽時,應用筆將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劃出來,將自己看不懂的內容標出來,將瀏覽後產生的問題記下來,有能力、有條件的還可以自己做出預習筆記。通過這樣的預習,為下一步聽講奠定基礎,使自己的聽講更加有的放矢,聽講時就可以對自己已經弄懂的或重點知識重新加深印象,並比較一下老師的理解與自己的理解有什麼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則可以進一步加深理解。對於自己預習時還不懂的問題,則是聽講的重要內容,一定要當堂弄清楚。對於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如果老師講到了,則要聽懂,如果老師沒有講到,一定要向老師問清楚。預習也為將來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②聽講

  很多優秀學生的經驗都說明了一個共同點,即學生的主要功夫應下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解決一種矛盾,即已知與未知的矛盾,通過學習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然後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現,我們再來完成這個轉化過程。而由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應該是很順利的。有很多學生就是課上認真聽講,在45分鐘的時間裡完成學習任務。但是,總有些人,課堂上不認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轉化,白白浪費掉45分鐘,反而在課下再花時間去完成轉化,此時已沒有老師的指導,只有課本上的內容,顯然是不會有好效果的。如此花雙倍或更多的時間,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就是常說的事倍功半。只要我們把主要功夫下在課上,那麼,課下的負擔也就會減輕,而且學習效果也會提高,時間上也會更加充裕,這就是常說的事半功倍。所以,聽講這一步驟是極為關鍵的。

  ③複習和作業

  每節課上,一般老師都要留一定量的作業,這些作業的內容多是講課的重點內容,是應該認真對待的。作業的過程就是複習鞏固聽學知識的過程,但是,很多同學把作業僅僅當成是一種任務,甚至當成是個負擔。因此,急急忙忙趕完作業,就認為當天的任務完成了,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學習的幫助是微小的。無論課上老師是否留有作業,課下都應該先進行復習,及時將當天老師所講的知識複習一遍,這可以加強記憶,克服遺忘。心理學家對遺忘和記憶都進行過實驗和研究,德國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實驗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發展的一條規律,即遺忘的程序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就是說,剛剛學習完知識後,遺忘很快就開始,而且一開始遺忘得較多,過一段時間間隔之後,遺忘的發展越來越慢,遺忘得也就慢了。根據這一遺忘規律,我們應該進行及時的複習,不要等到遺忘得差不多時,再進行復習,那樣,學習效果是不會好的。由於遺忘程序是不均衡的,所以我們複習得越及時越好。

  每天的複習一定要避免機械的重複,而應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知識的聯絡和老師講課的思路,將老師講課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語言表述一番。

  通過複習,加強了記憶,然後再來做作業,可以大大提高作業的效率,作業的困難、疑問、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過作業又可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④總結

  總結是指在學習完某一章知識,對此章知識進行整理、重組,總結出該章知識的聯絡、知識的系統或知識的結構,以便我們能從知識的整體上把握知識,從而加深理解知識和靈活掌握知識。總結的方法一般可用構建知識網路的方法和綱要法。

  總之,做好總結是我們學習常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通過總結,不但可以複習鞏固所學過的知識,而且能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使知識連貫起來、綜合起來,使知識建立起各種聯絡。這樣,就使我們能在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上來對待知識,就好像我們站在山頂上來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樣,不但能看清所有景點,而且能看清各景點間的關係。由於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上來看待知識,我們也就有了駕馭知識的能力,就是說我們能靈活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了。

  上述的預習、聽講、複習和作業、總結等步驟的學習常規,要在實踐中形成習慣,開始時可能會感到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堅持下去就會見到成效,一但形成學習習慣,就會嚐到甜頭。正如: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