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連心被科學證實閱讀答案

  母子連心並不是簡單的文學比喻,也不是單純母愛的體現和延伸,而是客觀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下面由小編為你帶來,希望對你有幫助!

  母子連心被科學證實閱讀材料

  ①每當人們聽到那首《兒行千里》的歌,就不禁會為母親對子女的深愛所打動:衣裳再添幾件,飯菜多吃幾口/出門在外沒有媽熬的小米粥/一會兒看看臉,一會兒摸摸手/一會兒又把囑咐的話裝進兒的頭/如今要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里母擔憂……

  ②這種母親牽掛兒女的現象為什麼會存在,科學家最近對此進行了揭祕。

  ③科學家認為,之所以會存在“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普遍現象,主要的內在原因是“母子連心”。而母子連心並不是簡單的文學比喻,也不是單純母愛的體現和延伸,而是客觀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和他們的母親實現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員讓40對母嬰面對面相處,並在每個人的心臟部位配備了能夠檢測心跳的電極。結果發現,隨著母親充滿愛意的面容或是歡樂的笑聲的出現,母親與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調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學家還發現,父母與嬰兒還可以通過眼睛實現“母子連心”。研究證實,父母充滿感情的眼睛,對嬰兒構成一種強有力的有益刺激,導致嬰兒腦內一種激素的濃度上升,使他產生愉悅幸福的感覺,而且嬰兒與父母這種眼神的接觸,會對嬰兒未來社交能力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⑤而更意味深長的是,“母子連心”現象還不僅僅侷限於父母與嬰兒之間,成年人與父母之間也照樣存在。例如,我國古代典籍《二十四孝》上記載了這樣一段逸聞:一次,曾參在山中砍柴,家裡有客人來到,其母不知道該怎麼辦,盼望兒子早點回來,但曾參還是沒有回來。於是她就咬自己的指頭,曾參忽然心痛,就馬上背柴歸家詢問緣由。母說:“有客人突然來到,我咬指頭讓你感悟。”英國生物化學家羅伯特·謝爾德雷克認為,意識也有自己的酶場,並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親緣等感情聯絡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由此看來,“母子連心”是非常客觀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也正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才產生了“兒行千里母擔憂”的連帶效應。

  ⑥既然母子連心是真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母子連心呢?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的一個新發現,為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這個團隊發現,女性大腦中經常會發現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胞——微嵌合細胞,接近2/3的女性被發現在她們的大腦中的多個區域,存在她們所育男性胎兒的DNA,而且擁有的時間持續很長,因為擁有者中年齡最大的是94歲。這種現象說明胎兒的細胞進入了母親的大腦。

  ⑦那為什麼母親大腦會闖入自己孩子的細胞,並在大腦中形成微嵌合細胞呢?科學家認為,最大的可能是發生在母親懷孕期間,胎兒細胞通過胎盤進入母親體內。

  ⑧當然,目前這僅僅是一種猜測。過去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在多子女的女性中比無子女的女性更加普遍。這或許意味著兒女帶給母親的細胞,會對母親產生不利的影響。當然這只是猜測,離定論還尚早。但不管怎樣,這種現象足以說明母子的相互關聯,在大腦裡有“根基”。 ***選自《大科技》,有刪改***

  母子連心被科學證實閱讀題目

  14.下列內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3分***A.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有“母子連心”的現象,無論成年人還是嬰兒。

  B.父母充滿感情的眼睛,對嬰兒構成一種強有力的有益刺激,導致嬰兒腦內一種激素的濃度上升,使他產生愉悅幸福的感覺。

  C.無子女的女性要比多子女的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頻率低。

  D.女性大腦中經常會發現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胞——微嵌合細胞,在她們的大腦中的多個區域,存在她們所育男性胎兒的DNA,而且擁有的時間持續很長。

  15.理清選文思路,從文中找出兩句話填寫在下面的橫線上。***4分***

  ***1***這種母親牽掛兒女的現象為什麼會存在,科學家最近對此進行了揭祕。

  ***2***

  ***3***

  16.從內容看,文章標題是否恰當?為什麼?***3分***

  17.選文語言準確嚴密,請從文中舉出一例並加以說明。***3分***

  

  14.D

  15. ***2***科學家認為,之所以會存在“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普遍現象,主要的內在原因是“母子連心”。

  ***3***既然母子連心是真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母子連心呢 ?

  16.不恰當。***1分***從文章內容來看,科學家證實的是“母子連心”的現象確實存在,***1分***但導致“母子連心“的原因還沒有最終得到證實。***1分***

  答“恰當”***1***。因為“母子連心”是一種客觀生理和心理現象,不僅侷限父母與嬰兒還存在於成年人與父母之間,而且科學家也也女性大腦中發現微嵌合細胞,所以是恰當

  17.例如:第8段“這或許意味著兒女帶給母親的細胞,會對母親產生不利的影響。”這句“或許”表明一種推測,如果沒有這個詞語言過於絕對,無法體現語言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