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樵的治學精神及其史學成就閱讀答案

  鄭樵是我國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學家,鄭樵有哪些史學成就?他的治學精神又是怎樣的?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鄭樵的治學精神及其史學成就》閱讀材料

  ①鄭樵是我國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學家。從小便勤奮好學,十六歲時父親病故,他便和堂兄鄭厚在興化北郊的夾漈山,搭了三間茅屋,謝絕人事,刻苦攻讀。他抱負很大,自比不下於西漢著名學者劉向和揚雄。但他不參加科舉考試,認為科舉文章不是“實學”。

  ②鄭樵雖然專心鑽研學術,但對民族命運也很關心。他二十四歲時,徽宗、欽宗被金兵俘虜北去,宋室南遷,廣大人民和愛國志士堅決抗金。年輕的鄭樵也堅決要求抗戰,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幹為國效勞。但因無人引薦,投效無門,他又不願與一般士大夫周旋應酬,於是只得重返山林,堅持在夾漈山過著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時更加專心致志於學術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實現自己巨集大的理想,要編撰一部繼《史記》之後、貫通古今的通史。

  ③為了完成這部貫通古今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鄭樵以堅強的毅力,“三十年著書,十年搜訪圖書”,做了充分的準備。“風暴雪夜,執筆不休;廚無煙火,而誦記不絕”。當時,莆田學術文化很發達,藏書家之多,聞名全國。鄭樵“周遊所至,遇有藏書家,必留借讀盡乃去”。“聞人家有書,直到其門求讀,不問其容否,讀已則罷,去住曾不吝情”。因此,他得以“搜盡東南遺書,搜盡古今圖譜,又盡上代之鼎彝與四海之銘碣遺編缺簡”。當時人們就曾稱讚他說:“惟有莆田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這就為他完成《通志》的編撰,準備了博大深厚的基礎。

  ④鄭樵雖博覽群書,但不死守書本。他認為研究學問,除了刻苦攻讀外,還要重視實踐知識,注意調查研究、實際考察。為了考察、研究動植物,他“結茅夾漈山下,與田夫野老往來,與野鶴曉猿雜處,不問飛潛動植,皆欲究其情性”。他還主張讀書人要與富有實際知識的農民“參合”,以求得“實學”。還要利用實物,來印證書本知識。他這種治學方法比較科學和進步,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⑤鄭樵認為,要編撰這樣一部貫通古今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必須具備淵博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於是他以十年為經旨之學,三年為禮樂之學,三年為文字之學,五、六年為天文地理、蟲魚草木之學,八、九年為討論***校讎學***、圖譜、亡書之學;並把研究的成果,分別寫成九十類、五十種專門著作。這許多著作,後來大都成為《通志》的底本。清代紀昀等人認為,“南北宋間記誦之富,考證之勤,實未有過於樵者”。他不愧為當時最博學的學者。

  ⑥鄭樵開始醞釀編撰《通志》大約始於紹興八年***1138***,當時他三十五歲。紹興十九年***1149***,鄭樵四十六歲,他感到年紀大了,體力也開始衰退,唯恐身後著作失傳,於是他從已經寫成的幾百卷著作中,挑選出十八種,一百四十卷,徒步兩千裡,來到京城臨安***今杭州******,向祕書省進獻自己的著作,並呈上一封《獻皇帝書》,說明自己三十年來刻苦攻讀和勤奮著述的情況。結果得到高宗趙構的嘉納,把他所獻的書“詔藏祕府”。這使鄭樵受到極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夾漈草堂後,繼續著書、講學。這時他名聲很大,四方之士從學者多達兩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薦他出來做官,但他都辭謝了。

  ⑦由於侍講王傖和賀允中的再次推薦,紹興二十八年***1158***二月,高宗趙構召見鄭樵。他對高宗說,自己準備“取歷代之籍,始三皇,終五季,彙輯為一,名曰《通志》,體參馬、班,法則稍異”。高宗讓他監潭州南嶽廟,並允許給他筆墨用具,讓他回家繼續撰寫《通志》。鄭樵回到家鄉後,雖年老體衰,卻更加勤奮著述,日夜不輟。他整理、審訂,刪繁就簡,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通志》全書的編纂工作,實現了會通眾史,“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夙願。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底,鄭樵又一次來到臨安,獻上自己的著作。剛好高宗車駕去建康,沒有得見。次年春,高宗下詔命鄭樵把《通志》進呈;但是詔命下來時,鄭樵卻已不幸逝世了,終年五十九歲。

  ⑧鄭樵以畢生的精力,獨自編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把鄭樵與劉知幾、章學誠並列,認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競天之一彗星”,對他做了高度的評價。

  ***摘編自1988年第12期《文史知識》***

  《鄭樵的治學精神及其史學成就》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在鄭樵二十四歲時,徽宗、欽宗被金兵俘虜北去,廣大人民和愛國志士堅決抗金,由於年輕的鄭樵投效無門,於是在夾漈山中編撰史學鉅著《通志》。

  B.鄭樵讀書時搜訪博覽,他利用莆田藏書家多的有利條件,聽到人家有書,不管樂不樂意,直到其門求讀,不管鼎彝之文還是銘碣遺編缺簡他都研究。

  C.鄭樵三十五歲開始醞釀編撰《通志》,四十六歲時將通志編撰完成,他唯恐身後著作失傳,於是挑選出十八種,一百四十卷,徒步兩千裡來京進獻。

  D.鄭樵在紹興二十八年受到高宗趙構的召見,他對高宗說,自己準備參照歷代典籍,從三皇開始,到五代結束,寫一部與《史記》相同的史書。

  E.本文敘事跨度大,從鄭樵的青少年時代到去世,前後幾十年;引用資料豐富,有傳主的言論,也有別人的評價:為我們展示了一箇舊時代學者形象。

  小題2:鄭樵寫作《通志》,有哪些思想基礎?請結合原文的前兩段進行分析。***6分***

  小題3:從④⑤兩段來看,鄭樵在治學上具有怎樣的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小題4:鄭樵不願參加科舉考試,不願出來做官;而有人認為如果他出來做官,會更有利於個人理想的實現。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鄭樵的治學精神及其史學成就》閱讀答案

  小題1:***5分***答E給3分,答B給2分,答A給1分,答C和D不給分。

  小題2:***6分***①他有要編撰一部繼《史記》之後、貫通古今的通史的巨集大理想;②他有專心致志於學術研究和著述,以自己的才幹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③他有實實在在搞學問,鄙棄不是“實學”的科舉文章的求實的研究精神。***每點2分***

  小題3:***6分***①注重實踐知識。他為了考察研究動植物,在夾漈山下搭茅屋居住,訪問田夫野老,觀察動植物;與富有實際知識的農民交流。②讀書有計劃性。為了具備淵博的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他制訂了一個三十餘年的研究計劃。③讀書、研究與著述結合。鄭樵在讀書研究中,把成果分別寫成九十類、五十種專門著作,這許多著作,後來大都成為《通志》的底本。***每點2分***

  小題4:***8分***觀點一:鄭樵不願參加科舉考試,不願出來做官,是出於他的研究學問的需要。①他認為科舉文章不是“實學”,不值得學習;②他拒絕地方官吏推薦他出來做官,是為了專心著述、講學;③宋高宗也支援鄭樵專心著述,讓他監潭州南嶽廟,並允許給他筆墨用具,讓他回家繼續撰寫《通志》。

  觀點二:如果他出來做官,更有利於人生理想實現。①他的理想是編撰一部繼《史記》之後、貫通古今的通史,如果做官,會更有利於利用朝廷的資源,完成自己的著述;②從宋高宗後來給予他一定官職、支援他專心著述來看,做官會有更優厚的條件,有利於他的著述;③他抱負很大,對民族命運也很關心,如果做官,會更好的造福一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觀點是否明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觀點明確,給2分;論述合理、理由充分,給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