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學方面的論文範文集錦

  下面是小編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醫學方面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能幫到你。

  醫學生就業意識調查及就業指導研究

  【Abstract】This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consciousness in-

  vestiga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s in Binzhou Medical College and ana-

  lyzes in detail the status quo of employment consciousness on follow-

  ing aspects: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expectation and job hunting, etc. Aimed at the main body of job-hunting undergraduates, it puts for-

  ward a thorough employment guidanc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five-year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medical students; employment consciousness; employment

  guidance.

  一、基本情況

  本調查於2010年6月至7月進行,調查物件為濱州醫學院基礎學院隨機抽取的15個本科班及口腔學院隨機抽取的1個本科班,其中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5個、全科醫學專業1個、麻醉學專業1個、醫學影像學專業1個、口腔醫學1個,2008級臨床醫學專業2個、麻醉學專業1個、醫學影像學專業1個,2007級臨床醫學專業1個、全科醫學專業1個、醫學影像學專業1個;採用隨機發放調查問卷的方法,共發放問卷1015份,有效回收問卷987份,有效回收率為97.2%。***調查問卷見附錄***

  二、調查結果

  本次主要針對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期望以及求職三方面展開調查,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鬥目標,併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通過調查顯示,儘管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就業壓力大,但是對自己的長遠發展有較為清晰目標的受訪者僅為40%左右。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很好的解決受訪者目標不清晰、發展方向不明確的問題。如表一所示,有將近60%的受訪者只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簡單的規劃,還有將近20%的受訪者表示不知怎樣規劃甚至根本沒做過規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過認真規劃的受訪者僅為10%左右。儘管如此,受訪者所表達出的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需求度是非常大的。

  在受訪者自主獲得職業知識指導的各種渠道中,60%的受訪者是通過父母的影響來獲得職業知識,有25%左右的受訪者的職業指導知識來自報紙、雜誌和書籍的閱讀,而最為理想的職業指導知識來源渠道――學校設立的就業指導中心及就業相關協會僅佔到了17%左右。同時,受訪者在選擇接受職業生涯規劃的方式上表現出了相當大的多樣性,較為集中的選擇項是面對面諮詢和知識講座。

  ***二***就業期望

  就業期望是指畢業生希望獲得的就業崗位、就業地區以及薪水標準等的綜合體現。就業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職位對自己物質、精神需求的滿足程度,如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環境和條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領導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長能否得以施展等。

  如表二所示,有將近80%的受訪者能夠認識到醫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困難的事實,這說明在對醫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認識上大多數受訪者已趨於理性。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後,卻仍有60%左右的受訪者覺得醫學院校畢業生屬於社會分子的精英層面。當然,受訪者尊重醫學這個職業本身並沒有問題,但若慣性的認為醫學院校畢業生也屬於社會的精英層面,這勢必會對受訪者在擇業觀念方面產生不健康的影響,造成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的問題。儘管大多數受訪者在擇業觀念的選擇上顯示出了合理性,僅有20%左右的受訪者選擇“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這一不易操作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身長遠發展的擇業觀念;另一方面,大多數受訪者在就業單位和期望月薪的選擇上卻令人堪憂――70%左右的受訪者所選擇的國營機構***機構指醫院、企業等***固然是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穩定、發展前景有保障,但該類機構招聘門檻高、工作強度和壓力大、競爭激烈也是不爭的事實。據麥可思公司於2009年5月底釋出的《2009屆大學畢業生就業跟蹤月度報告》,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2007元,大多數受訪者的期望值與此存在較大的差距,70%左右的受訪者的月薪期望值在2000元以上。

  調查顯示,除去現實因素的影響導致20%左右的受訪者在選擇就業時看重薪水的高低,尚有將近70%的受訪者在選擇就業時看重發展空間和工作的穩定性這兩個利於受訪者自身長遠發展的方面,這反映出受訪者在選擇就業時已經能夠表現出一定的理性與合理化,這與學校職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及對受訪者進行的其他方式的職業指導是分不開的。

  ***三***求職

  求職是指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來向企事業單位尋求為其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的一種過程,而這個過程應當是一個由準備到實施的長期性的過程。

  綜合表一所反饋的資訊及如表三所示,大多數受訪者的擇業觀念影響來自於父母,而父母卻不能在受訪者職業發展過程中給予其合理化、科學性的建議,加之學校在對受訪者職業發展指導相關環節上存在的吧缺失,導致近半數的受訪者並不明確自己職業發展所面臨的優勢和劣勢,這就會對受訪者的求職過程產生消極的影響。

  同時,如表三所示,由於學校職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及社會環境等其他渠道對受訪者的綜合影響,受訪者在對用人單位納才標準和自身素質評估方面存在較為明晰、合理的認識,這就為學校繼續開展職業指導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受訪者針對自身的不足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明確了方向。

  三、思考與建議

  綜合表一、二、三、四所示,以下是針對調查中所反映出來的資訊提出的幾點思考和建議,希望能對受訪者更好地進行切合自身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學校更合理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知識指導起到一定的借鑑作用。

  ***一***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

  在調查中,受訪者表現出對專業化、職業化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的渴求。職業指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要求職業指導人員具備較強的專門知識、能力和素質,需要形成素質全面、市場意識強、並對市場非常瞭解的團隊。如果沒有職業指導的專業培訓,教師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指導也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

  1、建立一支專職教師隊伍。一方面,高校要對職業指導教師採取多種形式的培訓,如定期集訓、參觀考察、與兄弟院校交流工作經驗等,使他們掌握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教育學、心理學、創業、求職與面試技巧、社交禮儀與溝通等職業指導知識。另一方面,學校可採取各種措施,激發職業指導教師的積極性,豐富其教學經驗,提高其教學水平,真正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建立一支社會兼職隊伍。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採取多種形式,提高職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可聘請社會上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專家對學生進行測評、規劃、形象設計等;還可聘請醫學專業的成功人士、校友、有臨床經驗的醫生等為學生開設就業指導講座,解答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

  ***二*** 建立長期有效的就業資訊體系

  在調查中,受訪者表現出對就業資訊及時性和全面性的強烈渴望,及時而全面地獲取就業資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就業的成敗。職業指導服務部門要加強就業資訊網路的建設,一是把每年的真實就業情況如專業的就業率、行業性質、就業方向、就業渠道、就業流向等及時向學生反饋;[1]二是及時給學生髮布最新的就業形勢與職業需求資訊;三是及時給學生反饋往屆畢業生的就業資訊;四是向用人單位提供高校畢業生資訊,起到聯絡用人單位及醫學生的紐帶作用;五是積極隨訪畢業生的工作情況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饋資訊,及時給在校生進行傳達,使他們積極應對,以便畢業時能夠適應市場需要。要通過完善資訊服務,使學生能夠及時獲取自身所需資訊,進行就業準備的適時調整,最終形成就業良性迴圈體系。做好醫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需要學校、醫學相關用人單位、畢業生本人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

  ***三***強調職業指導工作的全面性和全程性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大學生產的是要能被社會所認可的人力資源。當前的職業指導工作並不能做到全面長期地為學生提供服務,或斷斷續續,或只是在臨近大學畢業才開始著重注意引導學生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主要是為解決畢業生找工作難的“燃眉之急”。但是,正確擇業觀的形成以及一個人的就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我們務必應該強調職業指導工作的全面性和全程性。

  根據受訪者所反饋資訊,強調職業指導工作的全面性既要保證大眾授課的功效性,同時還要為學生開展個性化的、內容針對性強的因材施教服務,要加強職業指導方式的多樣化,增加諸如開設相關網路論壇、邀請專家講座以及增加社會實踐機會等多樣化、效果好的渠道,為學生提供全面性的服務。全程性是指職業指導工作要貫穿在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低年級主要進行適應性教育、專業教育、學風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教育學生樹立優良學風、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就業素質意識;中年級主要進行就業價值觀、擇業觀、擇業心理、創業教育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加強創業教育,幫助他們認清自己所適應的工作領域;高年級主要進行就業形勢與政策、求職準備、需求資訊、勞動合同法與就業權益保障,讓學生了解畢業生就業的市場情況,著手進行就業指導實戰教育。

  ***四***強化自身素質,對自己進行合理定位

  醫學生要敢於面對現實,認清形勢,轉變觀念,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用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全面的自身素質去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

  就業是醫學生人生髮展中的重大轉折點,是醫學生由“校園人”向“職業人”過渡的重要階段,要求醫學生在職業準備過程中對自己、對職業以及周圍社會經濟環境和發展空間要有理性的認識,就業價值觀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到基層、到西部去。總之,強化自身素質,對自己進行合理定位,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究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位置。

  淺析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

  對於大多數醫學生來說,閒暇之餘很少有人自覺的去問一個問題:醫學是什麼。這個似乎不需要認真審視、反思,教科書上有現成的答案。但是它僅僅是認識疾病的學科,是專業處理疾病與人類保健的職業技術?除此之外它還應該具有什麼特質呢?在它的功利和工具的特質之外,從它的物件看,它也還是一門面對人的學問。世界衛生組織在1946年成立時,其序文中界定健康***health***是一種“身體、心靈及社會交往的健全和諧的狀態,而不僅僅只是沒有罹患身體或精神疾病”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可以看出現代醫學不能僅僅是治療的手段,更是社會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因為,醫學彙集了人類在自我***從軀體到心靈***認知、自我救助方面的知識、智慧與發明、發現,它研究的主體是人,研究的物件也是人,服務的物件還是人,疾病是人的痛苦,是心靈的損補,任何醫療的交往都是人與人之間身心救助的故事,而不僅僅是人與機器、技術之間的對話,或者人與金錢之間的故事。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道原則、人本立場、人性光輝永遠是醫學的價值皈依與醫學職業的職業操守。這也是醫學人文的基本核心構成。但是醫學人文究竟是什麼?是“醫學中的人文”,還是“醫學與人文”,又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他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化現象的高度重視,是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素養是建立在這基礎上的對人類的幸福和痛苦有較深刻的瞭解,是一種體會,一種同情、理解,一種對人的本質的關懷。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疾病是讓個人在工作與生活方面暫時失序。所以疾病必須得到控制***治療***,才不致影響許多個人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控制的責任由醫院交由具體的醫生來進行。從醫史學家西格里斯在《亨利?西格里斯論醫學史》***1959***中說:“與其說醫學史是一門自然科學,不如說它是一門社會科學,我曾不只一次地使醫學聽眾感到震驚。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治療疾病,使某個機體康復,它的目的是使人調整以適應他的環境,作為社會有用的社會成員,為了做到這一點,醫學經常要應用科學的方法,但最終目的還是社會的。每一個醫學行為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生和病人,或者更廣泛的說,醫學團體和社會。醫學無非是這群人之間的多方面的關係”可以知道醫學不僅是人類關於自身形態、功能、代謝現象與規律、生理、病理、藥理知識,診療、護理、康復體系的構建過程,也是生命中痛苦與關懷、苦難與拯救,職業生活中理性與良知的搏擊、昇華的精神建構歷程。推動了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型”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型”的轉變。故而可以把醫學人文看作是在在醫療過程中倡導對人的關懷主張以人為中心的醫學價值觀。它是屬於人文精神中的一個分支。

  根據社會學***美***家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理論認為,醫生和病人的關係就如同親子關係一般:醫師協助病人作為一個完好的健康人回到社會。因此對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更應該注重培養。醫學生將來的職業物件看,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個的人,面對的都是處於痛苦中的人。2005年10月1日,新華社報道:衛生部長高強坦言,醫患關係緊張主因在醫務人員。其中所說的根本措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是屬於制度的原因,但是服務態度、服務質量、醫患之間的溝通這卻是屬於每個醫學生將來能夠做到的,也是人文精神在醫務工作中的缺失的所引起的。

  從個體來看,作為人,追求幸福是每個人努力的動力,但是痛苦也是如影隨形的。對他人的苦難的關懷是同情,是憐憫,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再從職業關係來看,醫學的職業技能雖然越來越專業化,但是其影響力卻有社會影響擴大的趨勢,很多原來屬於醫學方面的問題現在很多都成社會的問題。傳染病的控制,艾滋病的治療和控制等很難嚴格的分為醫學還是社會問題,這種狀況下醫生的職業優越感,對待病人的權威感以科學的名義與日俱增。卻忽視了病人對痛苦的感受,把病人按照合理化的原則成批處理,形成一個有醫療機構,官僚體系及系統完善的醫療裝置組成一個“企業”,消磨了醫生的責任,也將醫生和病人之間的紐帶剪斷。導致的結果是醫生喪失了職業上幫助人的快樂,病人也無法相信他們有可能在這樣的狀況下得到醫生全面、科學、準確的診治。轉而向媒體和網路尋找自己需要的資訊。醫學生所受到的教育是,在學校教師傳授給被動的學習者***醫學生***知識、技術、價值。學校的環境塑造了學生。但是這樣的結果如同***美***奧佛德在《手術刀與銀熊》一書中寫道:“我是由一群強調專業能力與臨床技巧而忽視關心與感受能力的醫師所訓練出來的”。背離了醫學的目的。

  醫學這門學科始終具有二重性。它是運用醫學知識、技術來解決人的問題,因此,它包括技術要素和人道要素兩方面。一方面要看到掌握醫學科學的發明、發現和技術進步,這是醫學生在這個職業裡需要一生學習的過程。但另一方面也要關注醫學活動中的正義、公正、義務、仁慈、同情等,來重建科學的醫學與人文的醫學之間的平衡。

  醫學與人文之間的平衡其實也就是需要在進行醫學知識培訓的時候也要注重人文即醫學人文的培養。既然醫學人文是總的人文精神中的一個分支,可以由此推知可以通過對文學、歷史、哲學的學習方式養成。文學是體驗痛苦分享愉悅。如中國作家史鐵生作為一個“職業病人”***1972年開始雙腿癱瘓***在《病隙碎筆》中對“死亡”的體驗――現在我常有這樣的感覺,死神就坐在門外的過道里,坐在幽暗處,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麼時候他就會站起來,對我說:嘿!走吧。我想那是不由分說。但是是什麼時候,我想我大概仍會感到有些倉促,但是不會猶豫不會拖延。然後,就像徐志摩那首詩所云:“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文字間流動的是豁達與洞徹,是冷的詩,是暖的幻影,安靜而清潔。文學不僅僅是欣賞,最主要的還是體驗。體驗生活中的快樂與痛苦。哲學是思考。思考生命的意義。

  人的未來寄寓與他的哲學生活樣式中。同情、憐憫、平等等觀念如果不是和人的實際生活相關的話,那是不真實的。人人都努力追求和嚮往一種可能的上升***精神和物質上***,如同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建設一樣,人活著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就結束了,還需要一種健康的生活,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在探索生命意義的過程中,僅憑知識和技術並不能給人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置於這些標準的上面,找尋心靈的自足。而歷史則是對過去生活的思考與總結。每個人不可能脫離歷史而存在。對歷史的學習是一種借鑑也是學習,不論是人文的歷史,還是醫學發展的歷史。通過學習才能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故而在醫學教育中:第一,重視醫學與人文的溝通,鼓勵學生去閱讀敘述病患過程與體驗的文學作品,以多重身份***醫生、患者、旁觀者***去品味、體驗、理解各種非科學的病患傾訴;親身去體驗疾病,並描述。第二,注重對歷史的瞭解,知道醫學技術與事件的發展才能做到善於學習與發現。第三,形成“敬畏生命”的理念。培養高尚的道德,增強職業榮譽感。只有這樣不僅是醫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健康”長成,社會也才能是健全和諧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