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醫學方面的論文範文錦集

  下面是小編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醫學方面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希望能幫到你。

  試析改革教學模式,培養新型醫學人才

  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是介紹人體形態的一門醫學重要基礎課程,它和生理學、病理學以及臨床課程乃至臨床工作關係密切。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沒有秉持負責的教學態度,並遵循科學的教學模式,那麼學生就不能深入地理解解剖學的理論知識,更不能將其靈活地運用到其它課程的學習中,這將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效率。所以,如何改變醫學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將理論知識真正地內化到自己的腦海中,並能有效地運用這些知識是醫學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

  一、轉變醫學教學思想,促進學生的素質與能力提高

  在傳統接受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習慣認為醫學知識較多且雜,如果不加強學生的背誦,那麼便很快忘記所學的內容,因此教師不可避免地將知識的記憶作為教學的目標。

  以運動系統這一章為例,這章的理論知識講述了骨、關節以及骨骼肌的形態結構,名詞繁多。有人認為應該採用強記憶、強背誦、強複習的方式教授學生學習,以使他們記得牢、記得準。這樣的教學效果不僅不會讓學生記得牢、記得準,他們還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然而,這部分教師卻把教學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學生偷懶。於是,便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加強學生背誦的力度。這樣周而復始地形成惡性迴圈,學生輕則產生厭學心理,重則發生逃課行為。

  我們認為合理的做法是:第一步,根據教學宗旨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與學兩方面的目標;第二步,根據重點知識有計劃性地安排教學內容;第三步,圍繞教學任務有目的地選擇教學方法,既重視“教”的方法講授,也要重視“學”的方法指導。在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能力為宗旨。正確的教學理念應該以學生為本,教師應該積極地發現學生自身的潛能,使他們可以創造性地學習理論知識,從而滿足其個性化的發展。

  二、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就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來說,如果屠呦呦沒有自主研究問題的創造力,那麼她能發現青蒿素嗎?所以,教師應該採用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W習內臟這幾章時,我們結合學生的知識面和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們展開思考,並使其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然後讓學生在課堂針對課前問題踴躍發言,並就他們的學習情況,我們利用人體器官模型的教具進行講解、說明。講授完後,我們會為學生留下實踐性的作業,提出相應的問題並要求學生制定解決方案。比如,假如有一天你身體裡的內臟器官會說話了,並且它們在你面前爭功,彼此之間都不服氣,那麼你應該如何應對呢?我們讓學生就此問題寫一篇小論述。再如,我們讓學生找出一位身邊抽菸的人,利用所學的知識勸說對方戒菸,並將自己的勸說思路、方式、結果記錄下來。

  三、開展探究性實驗,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動手能力

  實驗課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環節。部分教師在實驗課上習慣採取先講解操作步驟、隨後讓學生重複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沒有深入地學習理論知識,同時還陷入了被動學習的狀態。我們主張應該開展探究性實驗,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傳統的解剖實驗是以觀察模型和標本示教為主要內容,學生處於消極的學習狀態中。我們設想開設“解剖青蛙”實驗,目的是通過學生親手操作,瞭解青蛙的器官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鍛鍊學生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能力。首先,我們的計劃是先以小組的方式讓學生針對解剖青蛙所要探究的問題設計一個實驗;其次,由各組學生按照他們的實驗思路和實驗方法進行操作,並觀察結果;再次,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最後,我們聽取了各組的實驗報告之後,再進一步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補充、說明。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將自主權完全交給了學生,讓他們通過自己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方式來探究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這種實驗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思考能力,使其得以更好地挖掘自身潛能。

  以上是我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針對改革醫學教學模式,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總結出的方法。由於我們能力有限,還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從而為醫學教育大廈增磚添瓦,培養更多更好的實用人才。

  醫學生思想道德現狀調查與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及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等醫學院校是為國家培養優秀醫務人員的重要基地之一,高等醫學院校醫學教育是為國家醫療衛生事業服務的,因此,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極其重要,只有具有良好的醫德品質才能更好的履行救死扶傷的神聖職責,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是目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點。為此,作者對我校的在校醫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對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指導依據。

  1.物件與方法

  新鄉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及基礎醫學院學生共290人,調查工具採用自編大學生思想狀況調查問卷,涉及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國家觀、人際交往、心理健康、上網等方面,每個方面設計1-4個問題,共計30題。問題回答採用開放式和封閉式相結合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90份,收回問卷290份,問卷回收率100%。

  2.調查結果及分析

  2.1政治態度及關注的話題。我校大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途徑和方式主要是“閱讀報紙雜誌,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和通過網路”,分別佔28%、28%和22%,表明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和網路是大學生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我校大學生表達政治願望的途徑和方式主要是“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和關注時事政治、與朋友交流自己觀點”,分別佔27.8%和63.9%。在“大學生對自己最關注的國際、國內熱點問題的看法”問題上,最為關注的依次是“大學生就業考研問題”、“兩會”中的醫改問題和“中美關係”問題,此外,通貨膨脹、朝核問題、臺灣問題、貧富差距、西南乾旱等問題也都有所涉及,說明同學們在關注即將面臨的考研和就業,以及作為醫學生即將面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醫改問題和醫患關係問題的同時,對國際國內的其他一些熱點問題也都有涉及,說明同學們視野開闊,在搞好學習的同時,關注國際國內的一些重要問題,並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自覺不自覺地將自身前景和國家命運聯絡在一起。

  2.2職業規劃。目前我校有62%的同學已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近1/4的同學“知道未來形勢嚴峻,但仍很迷茫,不知該如何努力”,這部分同學還需給予相應的指導,做好人生規劃,儘早樹立目標。大部分同學的就業意向集中在“中小城市大醫院”和“大城市知名醫院”,分別佔到58.6%和17.2%,表明我校目前學生就業期望值相對偏高,還需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學生基層就業,自主創業,拓寬就業思維。大學生對人生的追求集中在“有美滿幸福的家庭,一家人相親相愛,健健康康,無憂無慮”和“找份可以發揮自己才能,把知識和技能學以致用的工作,救死扶傷,贏得他人的尊重”上,有近2/3的同學認為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是“社會貢獻的大小”,表明我校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務實的。

  2.3人際交往能力。調查顯示在人際交往方面“交往平淡浮於表面”佔50%,在問到“自己和班內同學關係如何”時有58.6%的同學選擇“還可以,能說上話”,表明同學之間缺少交流,這可能與醫學院校課程多、學業重、就業壓力大有關。同時也提示我們,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交流技巧的培養不能忽視。

  2.4心理健康。問卷結果提示半數以上 “不知道”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13.8%的學生認為自己心理“不健康”,31%的學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心理健康。目前我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就業的壓力、考研與擇業的問題”,這與他們處於高年級階段即將面臨畢業有關。在問及“遇到心理問題時,你如何解決”時,絕大多數同學能採取較積極的方式解決。

  2.5 網路的影響及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期待。結果統計表明,總體上我校學生上網情況良好,上網時間適宜,上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休閒、放鬆,蒐集資訊,輔助學習”,能夠理性的看待網路,認為網路是“一把雙刃劍,適度利用,有助個人成長”。在對大學生影響較大的網站依次是百度、騰訊QQ、新浪、考研網、網易、搜狐、淘寶、人人網等,由此也可以看出這些網站也和學生上網的目的是相關聯的。大多數同學對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期待和建議集中在注重內涵,開展更多多元化、有質量、有特色、有內容的活動,增加吸引力和號召力,在學生枯燥的學習生活中增加樂趣,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求。另外也有一部分學生建議圖書館增加圖書,多舉行學術講座和實踐活動。表明大學生的需求更趨多元化。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培養大學生自主能力,強化大學生終生職業規劃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重點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培養自我認識的能力;***2***培養自我激勵能力;***3***培養自我決策的能力。另外加大培訓力度建立專業性大學生職業生涯指導教師隊伍;以學生為本,著力構建五位一體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3.2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及溝通交流技巧。應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傳授人際溝通技巧。根據高年級學生學習任務繁重,集體活動參加少的特點,舉辦一些有吸引力、有特色、有內容的活動,豐富大學生活,做到樂有所需,樂有所求,樂有所學,給同學們提供交流的平臺。

  3.3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進一步加強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學知識,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傳授自我心態調整的知識及技巧;建立專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幫助大學生尋求社會支援;正確看待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