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生本課堂

    一直提倡“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其最基本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打造生本課堂的策略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生本課堂策略:保證前置性學習的質量

  在教學組織過程中,“前置性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它決定了你的課堂是否高效,決定你的課堂是否開放,甚至說它決定著老師課堂的教學走向。

  前置性學習就是教師在進行一節課堂教學之前的一個設計環節,它根據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和學生情況來確定學習的內容以及所學習內容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對所學知識有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之所以要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和如此強調前置性學習的重要性,是因為要讓每個孩子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進行學習,而且是因為教師的教是以學來確定教的內容和教的形式,來更好地為學服務。假如在教學前,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無所知,就做不到先做後學、先會後學,更不可能做到先學後教。通過“前置性作業” 的佈置,讓學生課前先學起來,使學生有備而來,對課堂充滿自信心,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前置性學習與傳統的預習是有一定區別的,簡單地說,一種強調的是學習內容,另外一種強調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我們小學語文傳統的預習內容一般都侷限於教科書上的文章,而前置性學習既有閱讀性內容、積累性內容,還有生活性內容。就一篇文章而言,傳統的預習對許多學生來說,大部分學生只是將課文粗略讀上幾遍,對生字詞進行圈劃,這就算是預習了。這樣預習的結果是低效的,最多解決了生字詞,對課文內容基本上沒有領悟。而前置性學習則是對文章進行系統的學習,學生不僅要讀懂課文,提前解決生字詞,還要開展延伸閱讀,瞭解作者、背景及相關資料,重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當然,前置性作業的佈置要依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有所變化,有些前置性作業內容可能是雷同的,但是依據不同的課文型別,依據不同的教學預設目標,前置性作業的佈置是要有所差異的,絕不可以整冊教材的前置性作業完全雷同或籠統,這樣一方面會大大降低課堂效率,另一方面也會影響的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質量。

  那麼,怎麼樣讓學生更好地主動完成前置性作業,讓其帶著準備走進課堂進而更好地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呢?我認為一方面是注意前執行作業佈置是要注意把握幾項基本原則,另一方面是注意對前置作業完成情況設定相對應的評價機制。

  1.低入原則。教師在佈置作業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按優、中、差三個學生層次來精心設計或選編練習,設計佈置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用適合自己難度的練習來鞏固和發展原有知識,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穫。

  2.指導性原則。前置作業的佈置必須是下一個課時內容的導航針。必須在作業中體現下一節課老師上課的大概思路。前置作業可以是下節課的重點甚至是難點的直接或間接展示。也可以是拋磚引玉,引領學生走入下一節課。

  3.個人作業與小組合作作業相結合原則。全部是由個人完成的作業,難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所以前置性作業儘量安排個人獨立完成的作業和小組合作完成的作業相結合。

  4.趣味性原則。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頗有興趣的作業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完成。趣味性要體現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創造性。

  5.開放性原則。部分作業可以體現開放性,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多面性。根據課文適時適量佈置開放作業,讓學生“各有說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

  6.監督原則。保證作業的完成質量。作業提供的資訊,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很有用的,我們必須做好督促學生高效、按時完成作業的工作。檢查批改要及時。班級可建立監督制度,教師檢查和抽查監督,同學之間互相監督。可以組內相互檢查批改、組間交叉檢查批改、科代表檢查批改、教師全收全改、教師抽查批改等手段進行檢測作業。

  7.激勵評價原則。

  老師在佈置完作業後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在課堂上儘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呈現作業成果,讓他們的勞動有所做也要有所用,這樣的話,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致才能得以保持,學生才樂於去做,才能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學習自信,學生會更有成就感,更加樂學。也可將優秀的作業在班內進行傳閱或張貼,每個學期或每個月評出最佳作業***作業之星***並進行獎勵。

  評價說明:要根據書寫、朗讀的流利通順程度、個人學習與接受他人建議的態度來進行評價。以從高到低,☆☆☆☆☆——☆為標準,看誰得到的☆最多。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開始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情況並不令人滿意,這其中既有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偏差,如在佈置作業時目的不明確,題量過大,題型單一,沒有跟進的評價等等,同時也有學生需要對於教師新的教學形式和自我學習方法的適應過程。在這樣一步步的實踐摸索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學生對於前置性作業由最初的四分之一的優等生主動高質量的完成到後來近五分之四的學生主動高質量的完成。而這也是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的保證。

  新課程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 在大量的聽課活動中發現,由於在合作學習中,缺失整個班級的合作小組執行機制,小組合作泛化、形式化,形成熱熱鬧鬧走過場,高高興興搞形式的局面;學生缺少了獨立自主的思維過程等等一些偏差,影響了學習品質的提升。 為此,怎麼樣才能讓小組學習小組交流不流於形式,避免課堂中出現偽交流,偽展示的現象成為實施生本課堂的另一個關鍵。

  生本課堂策略:實施小組有效合作學習,

  ***一***小組管理與評價

  以小組為單位,迫使小組先進帶動落後,追求整體進步。而這首先就要注意小組成員的構結構。小組的構成不能是隨機性的,而應依據學生現有的不同發展情況,讓一個小組內既有優等生同時又有中等生和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組成。在這樣的組成基礎上,同時儘量兼顧學生的不同特點,如善於表達與不善言辭,有領導組織能力的與不善與和別人協作交流的學生等等。小組長是小組活動的者和管理者,他們的能力水平決定著各小班的學習質量,在小組學習中發揮著牽引和橋樑作用。小組捆綁考核的實質是將管理分配到各個小組,由各個小組長進行督促,這樣既擴大了督促面,又起到了較好的督促作用。這樣,如果把每個小組看成是一個小班,那麼一間教室就成了若干個小班,高效課堂就等同於小班化教學,無形當中提高了教學的質量,而這樣從某一方面來講也彌補了大班額教學所產生的一些弊端。

  ***二***小組內的交流

  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其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理所當然,我們的課堂就要特別重視個人的和群體性的自主學習。課堂中要遵循獨立嘗試在前,合作交流在後,共享的原則,進行生生、師生互動。獨立嘗試有自讀、自思、自練等形式,合作學習有互學、互查、互議、互評等方法,而小組合作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合作方式。在小組合作時,要互動學習、過關糾錯。而互動學習在預習、和課堂上都可以進行,主要表現課上組內的 A層學生帶動B層、C層學生學習,大家共同解決問題。而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讓其在小組內互動,切不要走過程,畢竟課堂中的時間是有限的,在全班小組大交流的過程中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去,而小組小展示的過程就給了每個學生和學習夥伴互動的時機。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小組長的作用,要讓其組織好組內的交流,避免課堂中小組交流中看似熱鬧非凡,實則胡聊亂侃,同時教師可以參與薄弱小組的討論交流,並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他們取得一致的看法。課堂上則通過展示、點評、質疑實現互動。

  生本課堂策略:提高小組大展示的實效

  生本教育沒有一個預設的起點,唯一的起點就是學生的現狀。學生的起點,就是我們的起點。所以在小組大交流中,就要求我們充分信任學生,教師不要著急去講,要讓學生充分地說。不要在課堂中過分干預學生的思路,我們在他們交流的基礎上給予幫助,這樣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本,才真正是以學定教。現在的課堂中,很多的時候不是讓學生去自己去感悟文字,而是讓學生努力感悟老師的感悟,學生實在課堂中努力尋找老師想要的答案,而並非是老師學生自己真是的有感而發的想法。在學生交流之前,學生估計在哪裡理解起來有難度,準備通過哪裡加深學生的感悟,這些在課前都要有所預設。當然,在小組大交流的過程中還是要有教師的組織,並不是讓學生漫無目,隨心所欲地交流,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型進行相應的形式設定。

  1.小組問題討論式 各小組根據教師給出的或學生提出的話題或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各個組員發表意見,經本組記錄員記錄整理後,由報告員向全班彙報。

  2.角色表演式 目的是能夠在真實情景中運用語言進行得體的交際,傳遞資訊,交流感情。它可以使學習者在模擬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獲得交際能力,也可以在情境中加深對形象的理解和文字情感的領悟。

  3.遊戲競賽式 團隊遊戲競賽是合作學習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它能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輕鬆、友好和合作的氣氛,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在遊戲 競賽式中,學生都作為不同小組的代表,同以往成績與自己相當的其他小組成員展開競賽。教師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安排各小組中相同編號的學生進行比賽,他們水平相當,機會均等,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

  形式是多樣的,我們還可以在小組大交流中根據具體教學情況進行此如疑難破解式、小組辯論式、拼圖組合式等等。在這樣的課堂中,我們需要把空間和時間還給學生,做一個學生背後的推動者、團隊的調和者、問題的釋疑者和學習的建議者。一言以蔽之,需要我們放手。

  在這個過程中,生本課堂的本質是把學習的主動權、課堂主陣地還給學生,這應該是迴歸教育的本真。我們要對學生放手,但是並不代表教師無為。有人說:“生本課堂”來了以後,教師在課堂上已經變得無所事事了,聽聽學生交流交流就夠了,既輕鬆又簡單。如果站在這樣的角度來解讀“生本的課堂”,我想是淺薄的,相反,我們教師要在課堂中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交流,關注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精彩發言並給予相應的肯定與鼓勵,關注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進行及時的引導幫助,關注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而臨時生成而進行適時的點撥於引導。其實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活力、張力、生命力反而更需要教師付出更多辛勤的研究性的勞動。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勞動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也更加具有挑戰性。設計什麼樣的前置性作業、設計什麼樣的開放性問題,這些是一個方面,課堂如何應對學生交流並引領更具深入,都需要教師傾注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去思考、去設計、去應對。

  1.教師需要思考學生泛泛而談時,如何引領孩子深入。

  2.教師需要思考在環節轉移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引領學生轉移觸角與視線。

  3.教師需要思考當學生遭遇到困難時,如何撥開孩子眼中的迷霧。

  4.教師需要思考在什麼時候以及以怎樣的方式提升學生思維包括思想上的認識。

  5.教師需要思考在學生精彩生成是基於合適的肯定和鼓勵。

  一句話,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學習的角色,但也不能褪去教師本該承擔的角色。

  生本課堂策略:關於設計有效評價練習

  組織有效的練習既是是課堂教學學生髮展的支撐,同時也是對學習程序中學生自身對相應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檢測手段。對小學生而言,機械枯燥的練習檢測容易引發學生對練習內容的反感,對於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檢測需要於實際的課堂預設學習目標相結合。同時。同樣的練習內容以什麼樣方式出現這也是需要考慮的。同時,練習過後應該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反思,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策略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