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如何打造高效課堂的論文

  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以下小編整理的高效課堂的論文,希望能夠幫得到你!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國家法定:學生從週一到週五在校上課,嚴禁週末補課。怎麼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把知識吃透吃好呢?高效課堂應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法寶。很多教師質疑:高效課堂提倡課堂模式為“10+35”,教師“必要”的講授能刪去嗎?離開了講,還能稱為教學嗎?有的教師甚至認為:高效課堂是一紙空言,是給老師解套枷鎖。在教學中,我嘗試學習借鑑先行者的經驗並踐行,感覺事實並非如此。

  要形成高效課堂,必須認真編制導學案。高效課堂的核心是“學習能力”,導學案承載了“育人”與“會學”的諸多功能。導學案不能編成習題集,必須能夠生成能力,而前提是它首先要讓知識之間具有必要的聯絡,要呈現出“方法技巧+知識點”,即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度化,梯度漸進化。導學案必須抓住學生、學情、學法來設計。

  要形成高效課堂,必須要按流程操作。第一步,利用導學案自學,找出學習困惑;教師檢查批改導學案,瞭解學生自學進度、效果。自學三要:圍繞導學案預習、自主解決50%問題、標註出疑難問題。第二步,課堂上學生圍繞困惑小組對學、互學,解疑答惑。第三步,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組織下交流學習成果,教師巡查交流過程中暴露的問題。第四步,教師根據交流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共性問題,組織全班展示。展示也要講究技巧: 1、展示要依據學情調查,找到帶有普遍意義和近似性的“問題”,都會的不展示、都不會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現歧義的或者核心的知識問題才拿出來做展示,生成空間較小的,如定理定義一般不做展示。2、千萬要注意展示者與參與者的互動關係。要努力杜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展示要形成集體參與效應,展示不是看錶演,而是一窩蜂上陣。展示既“互”更“動”。3、展示不是漫無目的、信馬由韁,是“坡上放羊”,雖無繩卻有線,要杜絕“無主題”展示,本來是說“白菜”,結果由“白菜”到“蘿蔔”,在後變成了“種子”,這樣的展示表面看起來很熱鬧,但價值不大!第五步,學生歸位,整理學案、整理糾錯本。

  很多教師擔心這種教學模式會影響教學進度。的確,剛開始課改時,學生因為長期對傳統課堂的教師講形成依賴而造成的不會學,確實會導致影響課堂進度,但久而久之,只要放手給學生,用進廢退,解決了“磨刀”問題,不需要過分擔心不會“砍柴”了。

  有的老師認為高效課堂就是趕集,熱鬧、效益不大,我認為這關鍵在於教師的操作。學生活動時,教師不是閒人,要忙於“盯、觀、跟”。教師在課堂上的“盯、觀、跟”是依據學情的需要來確定的,我們需要先明確一個基本概念,即一切教學的起點是什麼?是進度、計劃、還是教案?是學情!脫離了學情的教學,只會浪費時間。教師怎樣做好“盯、觀、跟”?盯的是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觀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過程;跟蹤進度、跟蹤發展。教師做好了“盯、觀、跟”工作,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一堂課,學生自始至終自主學習,自主參與,自主感悟,把時間還給學生,學生學會學習,這樣的課堂算不算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