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精選
準備參加遼寧公務員的考生們應該要多看些申論範文,以便熟悉行文規則,做好提高分數的準備,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讓幸福落地 讓文化生根
幸福指數,幸福感,幸福城市……,無論是在政府的政策檔案裡,還是在媒體的報道中,或者在群眾的口中,幸福都越來越多的被提到。幸福不能只是靠說,更重要的是做。如何讓幸福的政策變成幸福的實踐,如何讓幸福的理想變成幸福的現實,如何讓幸福落地,這是個問題。
幸福落地需要我們多做一點小事情。為了幸福,很多地方都建了很多大廣場,大馬路,大劇院,大體育館……。不能否認,這些大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生活環境,提升了形象。但是這些大工程能夠搞多少呢?一個城市能夠有幾個大廣場呢?我們不能讓群眾坐車去跳廣場舞吧?要實現幸福,我們不能只做事情,還應該多做一點小事情。比如社群的綠化,比如公交站臺多一條凳子,比如多建幾個公廁,多設幾個報刊亭……。不能只做那些看得見的事情,要多做一些“看不見”的事情。這些“看不見”的事情恰恰的是對群眾幸福生活最貼心的關懷,但是群眾可以感受到,享受到。恰恰是這些“看不見”的工程,讓我們得到群眾的真心認同。
幸福不能單靠政府的努力,也要靠人民群眾的配合。這種配合不僅表現在努力奮鬥上,也表現在觀念轉變上。
幸福落地需要我們轉變生活方式,適度放慢生活的節奏。改革開放以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落後就要捱打……等觀念深深根植腦中。這種憂患意識在幫助我們創造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讓人民迷失生活方向。尤其是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很多人過著飛一般的生活。他們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麼出發。我們要奮鬥,也要享受;要工作,也要生活。我們要為別人服務,也要給一個別人為我們服務的機會。對此一方面要主動引導群眾轉變生活觀念和態度,引導群眾合理消費;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旅遊,文化藝術,餐飲養生等服務行業,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社會基礎。
幸福的生活不是簡單的吃喝拉撒,還應該包含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幸福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也包括精神層面的,不僅包括現實因素,也包括歷史因素。
幸福的生活必須根植於文化中,根植於傳統中。一些人什麼東西都喜歡新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店鋪……都被肆意的破壞。其實在我們語言文化中老本身就有好的意思:老朋友,老地方,老街坊,老夫老妻……,這些“老”就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澱。老東西是歷史記憶的載體,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歷史文化這種看不見的東西恰恰構成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幸福不僅僅是空間維度的,也是時間維度的,深層次的幸福要在歷史深處去尋找。我們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共同維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屬於人類共同財富的文化。
二
為凡人善舉點贊
德以勸善,善以養德。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過點贊凡人善舉,激發平凡人的“熱效應”。引導人們崇德向善,推動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路對頭,效果良好。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凡人善舉令人感動,常有一些“平民英雄”讓人肅然起敬。這種“點贊善舉、關愛好人”的行為是導向、是激勵,使平凡百姓的善舉義行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熱點、網路持續討論的話題、街坊廣泛傳誦的故事,成為人們心頭的一團團暖流、城鄉文明的一道道風景、社會發展的一股股正能量。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把我們所提倡的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這為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瞭方向。點贊凡人善舉,看似小事一樁,不過舉手之勞,卻是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有效辦法。社會是由眾多平凡人、普通家庭組成的,平凡百姓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他們的言行舉止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凡人善舉發端於百姓、植根於生活,親切可感、真實可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有代表性、最具說服力的鮮活典範,因而更容易感動人心、引發共鳴。
為凡人善舉點贊,在生產生活中確立道德標杆和價值取向,營造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和發展氛圍。只有讓凡人善舉得到正反饋,讓好人得到好報,讓感動化為行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落地入心,內化為人們的強大精神支柱和道德力量。
當前,國內外形勢和環境錯綜複雜,文化激盪、思想交鋒、價值觀碰撞更加激烈。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堅定不移的國家意志和戮力同心的民族精神,而且需要向上向善的公民品德。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只有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把道德養成貫穿於人們日常生活各環節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激發人們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才能有效引導公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提高民族的道德素養和社會的道德水準。點贊凡人善舉,正是通過大力頌揚群眾中蘊含的優良品德、先進思想及感人事蹟,激勵人們參與道德實踐,引導社會形成道德認同,使新風正氣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
匯涓流而成江海,積小善而成大德。如果把凡人善舉比作水滴、潤物細無聲,那麼,點贊和學習凡人善舉就是匯聚水滴成江海、形成改變世風人心的道德潮流。善舉雖小卻顯大德。無論戍邊衛國、見義勇為、救死扶傷、扶貧濟困,還是尊師重教、敬老愛幼、恪職盡責、守信篤實,都能匯聚和彰顯民族的道德力量。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身體力行,存善念、行善舉、揚善德,就能讓善行義舉積石成山,成為中華圓夢的強大動力。
三
“新城鎮化”應基於人的價值實現
新型城鎮化是兩會熱點話題,它體現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重大轉變,也反映出改革開放所依託的價值觀念的變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落實到對人的文化關切,應基於人的價值實現。
新型城鎮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模式,它不能照搬以西方工業化、後工業化為特徵的大城市模式,也區別於傳統的城鄉二元對立的城鎮化。它是以人作為 關切點,汲取“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現代的人權思想、後現代的“非人類中心主義”以及儒釋道的自然觀等各種思想觀念的有益成分,重新界定人 與自然、人與城市、人與社會的關係,強調人的權利。
新型城鎮化意味著城鄉在文化權利方面的一體化。這表明,農民在鄉村也能享受與城市相當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帶來的便利;流動到城市的農民工,也能得到 與市民同等的各種待遇和社會保障,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身份的平等。 毫無疑問,也應尊重農民自願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警惕城鎮化過程中的市場化偏頗,把原本願意堅守土地生存的農民拋入到對市場的依賴之中。我們也應注意到, 新型城鎮化並不表示城鄉在文化上的一元化,它不是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吞噬與操縱,而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共生互補。
新型城鎮化應重建人與宇宙、大地之間的本真關係。我們要認識到,大自然的風雨、萬物、季節方位、物理變遷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它也內在於我們的生命感 知力。《禮記·孔子閒居》指出“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有什麼樣的四時天風,就有什麼樣的 四方風俗。這是祖先曾經擁有,也是我們現在依然沉浸其中的生活方式,對這樣的生活方式,我們要給予應有的尊重與保護。人的價值內在於自然之中,尊重自然是 人對大地萬物的應有敬畏,也體現了自然與文化的統一。
當然,新型城鎮化需要開發自然,利用土地,創造產品。但是,這種開放和創造應體現出關懷自然的精神,出自對自然化育萬物、呵護生命的感恩之情,而不是 出於對自然的掠奪、毀壞和佔有的動機。這樣我們的生存環境會變得更完整、美麗,我們的生存價值將在創造與和諧的統一中體現出來。
因此,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在創造財富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後,應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價值訴求,那就是使人們生活得更體面、更有尊嚴,使人們精神上更豐富成熟,使人們擁有對社會負責任的價值觀,去關心生命、工作和生活的意義,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