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歷史典故的成語

  成語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並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其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形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鞭長莫及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左司馬申舟訪問齊國,派公子馮出使晉國。

  當時,從楚國到齊國必經宋國;從楚國到晉國必經鄭國。按規定,從別國經過,事先要得到別人的允許。可是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可以輕視別國,不把宋國和鄭國放在眼裡,所以就沒有通知宋國和鄭國。

  臨行前,申舟擔心地對楚莊王說:“鄭國明於事理,到晉國去不向它借路還關係不大;可宋國不講情面,到齊國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會被他們殺死。”

  楚莊王說:“不用擔心,假如他們真敢殺你,我就替你報仇。”

  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

  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於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

  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並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楚莊王得知訊息後,果然派兵進攻宋國,並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

  楚軍把宋國圍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國被逼無奈,只好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

  晉景公欲派援兵去幫助宋國解圍,可是晉國大夫伯宗極力反對,他對晉景公說:“我們不能派兵幫宋打楚,古話說的好,‘雖鞭長,不及馬腹***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現今的楚國正在興旺時期,楚國的強盛是上天贈與它的,別人不能與它相爭。我們晉國再強大,也不能違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國呢?”

  晉景公仍然猶豫不決,他說:“人家有難相求於我們,我們竟不加理睬,這有點說不過去吧?我感到恥辱。”

  伯宗進一步勸道:“這算不了什麼,山林沼澤裡難免有汙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難免有斑點。因此說,國君有時不免要含恥忍辱,這是小毛病損害不了大德。”

  聽了伯宗這番道理,晉景公才決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範圍內的才是最適合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篇二:破釜沉舟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

  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鉅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

  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

  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人只有在危難時刻才能激發起自己的潛力,人的潛力一旦激發勢不可擋!在遇到困難或身處逆境時,我們要下定決心,盡一切努力,敢於置之死地,之後方可得生。只要努力,就會有勝利的可能,不努力就不可能贏得勝利。

  篇三: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

  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

  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

  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所以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更不能開脫和原諒,絕對不能有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哦!

  看過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