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的成語七擒七縱

  七擒七縱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qī qín qī zòng,意思是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歸順自己。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諸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佈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佈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裡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所以我被打敗了,現在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佈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佈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裡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裡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諸葛亮的命令,讓孟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裡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樣,孟獲等終於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七擒七縱解析

  【拼音程式碼】: qqqz

  【近義詞】:七擒七縱

  【燈謎】: 諸葛亮捉孟獲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用於處事

  【英文】: to winover by tactics

  七擒七縱成語例句

  【七縱七擒】章孝標《諸葛武侯廟》詩:“七縱七擒何處在,茅花櫪葉蓋神壇。”

  貫休《送人徵蠻》詩:“七縱七擒處,君行事可攀。”李商隱《為舉人上翰林蕭侍郎啟》:“九地九天之兵機,寧因舊學;七縱七擒之學術,固已玄通。”

  【七擒七縱】季子安《粉蝶兒·題情》曲:“俏冤家風流萬種,他也待學七擒七縱。”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那敬德鞭無虛舉,舉無不中,你便要一衝一撞,登時間早將你七擒七縱。”

  【七縱擒】陸游《東窗獨坐書懷》詩:“潔齋入靜三薰沐,宴坐降魔七縱擒。”

  【七擒略】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贊府》詩:“將無七擒略,魯女惜園葵。”

  【縱擒】黃輝《襄陽隆中》詩:“王略無偏正,天威有縱擒。”吳偉業《滇池鐃吹》詩:“縱擒有策新疆定,判服何常舊史亡。”

  【擒孟獲】王頊齡《喜湖南諸路大捷和學士李容齋前輩韻》:“早擒孟獲趨滇水,急斷盧循入廣州。”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昔諸葛武侯~孟獲,但服其心,不服其力。”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那敬德鞭無虛舉,舉無不中。你便要一衝一撞,登時間早將你~。”

  七擒七縱相關人物

  諸葛亮***181—234*** 。三國蜀漢政治家、 軍事家, 字孔明。琅琊陽都*** 今山東沂南南*** 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 今湖北襄陽西*** 。留心世事, 被稱為 “ 臥龍” 。建安十二年*** 207 年***, 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佔據荊*** 今湖南、 湖北*** 、 益*** 今四川、 重慶*** 兩州, 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援, 聯合孫權對抗曹操, 統一全國的建議, 即所謂 “ 隆中對” 。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根據其策略, 聯孫攻曹。取得 “ 赤壁之戰” 的勝利, 並佔領荊益, 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 他勸劉備稱帝, 任丞相。建興元年*** 223 年*** , 劉禪繼位, 他被封為武鄉侯, 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 勵精圖治賞罰嚴明, 推行屯田政策, 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 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235 年*** 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 葬定軍山*** 今陝西勉縣西南*** 。諡為 “ 忠武侯” 。相傳曾經革新連弩, 能同時發射十支箭, 又製造 “ 木牛流馬” , 有利於山地運輸。著有 《 諸葛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