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的易錯考題具體分析

  在學習中,很多的老師會要求學生有一本錯題集,可以更好的讓學生知道哪些的題和知識點沒有掌握,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考歷史ID常錯考題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歷史的易錯考題分析

  1、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眾人曰,協田”的卜辭。“協田”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男耕女織 B千耦其耘 C個體農耕 D刀耕火種

  【解析】耕作方式的演進:原始社會刀耕火種;商周千耦其耘;春秋開始出現鐵器牛耕,男耕女織和個體農耕伴隨而生。甲骨文是商朝的卜辭,也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漢字。

  【答案】B

  2、據史料記載: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末富居多,本富益少”。這反映了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貧富懸殊嚴重 C工商皆本思想出現 D商品經濟繁榮

  【解析】本題關鍵是理解“末”“本”。“重本抑末”也就是“重農抑商”,末是經商;本是務農。明朝中後期,經商致富的人多了,說明商品經濟得到發展。資本主義萌芽衡量的標準是僱傭勞動和產品交換。材料中並沒有強調務農的就很窮,也未透露出工商皆本的意思。

  【答案】D

  3、19世紀90年代,李鴻章奏請清政府:“閤中國各口***岸***綜計,無論官辦、商辦即以現辦織機四十萬錠子、布機五千張為額,一年之內,不準續添。”這表明 ①該規定有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的一面 ②中國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 ③要真正發展中國工業必須推翻封建制度 ④該規定順應了帝國主義壟斷中國工業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李鴻章的意思是,限制官辦和商辦的紡織廠,維持現在的規模,一年內不準擴大。這很明顯,對民族資本主義起到壓制作用。要擺脫這種壓制,必須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制度。“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高階階段,當時中國民族工業未形成規模,李作為洋務派官辦的代表,也受到限制,不可能有壟斷資本主義。那是不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壟斷呢?1895年《馬關條約》才允許列強辦工廠,沒可能那麼快就到壟斷。李鴻章90年代還不必去順應列強。

  【答案】B

  4、近代中國第一次以憲法形式確認“主權在民”的是

  A《資政新編》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解析】《資政新編》太平天國後期檔案,洪仁玕提出像香港一樣發展資本主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頒佈,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凱的專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頒佈,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共同綱領》1949年出臺,為新中國成立做準備,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答案】B

  5、1948年底,著名的建築學大師樑思成先生曾寫信給中共中央,提出要儘可能的保護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故宮、頤和園、雍和宮等。據所學知識判斷,這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哪一戰役有直接關係?

  A遼瀋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

  【解析】故宮等位於北京。遼瀋是遼寧瀋陽,此役拿下東北;平津是北平天津,北平就是北京此役攻下黃河下游華北地區;淮海指淮河海州***連雲港***,此役奪得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江蘇、山東等地區。

  【答案】B

  6、下列報刊中,最能全面反映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是

  A《申報》 B《點石齋畫報》 C《民報》 D《新青年》

  【解析】《申報》是舊中國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存在於1872-1949年,前後歷時78年,記錄了從清末到民國近八十年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情況,被稱為“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點石齋畫報》1884年創辦,中國近代最早的時事畫報之一。《民報》1905年創辦,同盟會機關報,孫中山在發刊詞中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很多同學誤以為帶“民”字的能夠反映民眾的社會生活,實際上《民報》宣傳的是革命派的主張。《新青年》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原名《青年雜誌》,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

  【答案】A

  7、我國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數從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撤訴率從37.84%下降到32.38%;原告的敗訴率從35.93%下降到28.61%;被告的敗訴率則從21.98%上升到25.67%。出現上述社會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刑事訴訟法》頒佈 B《民事訴訟法》頒佈

  C《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頒佈 D依法治國方針的制定

  【解析】留意這些資料都是“行政案件”,《行政訴訟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據。

  【答案】C

  8、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加強。為順應這一趨勢,中國實行的重大戰略是

  A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B積極推進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C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積極參與世貿組織各項活動

  【解析】經濟全球化指各國的經濟聯絡更強更緊密;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其開放性和自由度,正好順應了全球化的趨勢。改革開放不是90年代的戰略,而是1978年開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50年代中提出,是外交方針。積極參與世貿只是一個小方面,2001年我們才加入。

  【答案】B

  9、1500年前後至1900年前後,世界市場經歷了形成、發展和最終形成等發展階段。下列因素中推動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有 ①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 ②工業生產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③歐美國家的殖民擴張 ④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經濟區域集團化體現在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上,這些機構都是20世紀後期的產物,是世界市場形成之後所產生的結果,有滯後性;不應該是推動的因素,它沒有超前性。所以應該排除①。世界市場的促成因素除了上述三項,還包括新航路開闢、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等。

  【答案】C

  10、彼特拉克說“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恆中……屬於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他這種思想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智者運動的興起 B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C啟蒙運動的影響 D人文主義思想的出現

  【解析】彼特拉克是誰?文藝復興中的作家。這種思想是什麼思想?人文主義。思想產生的根本原因應該從什麼角度來分析呢?經濟。所以是資本主義萌芽。

  【答案】B

  11、中央電視臺歷史紀錄片《大國崛起》解說詞寫道:17世紀,英國“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了現代文明的***處……在下兩個世紀裡,它將傲視全球。”英國“搶佔了先機”和“傲視全球”分別指

  A開闢新航路;開展資產階級革命 B確立君主立憲制;加強了海外貿易

  C確立君主立憲制;開展工業革命 D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殖民霸主

  【解析】17世紀搶佔了先機,新航路和工業革命都排除,新航路是16世紀前後,工業革命是18世紀後期開始的。16***,英國頒佈了《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現代文明”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下兩個世紀”指18、19世紀,英國首先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技術和生產力方面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堪稱“傲視全球”。

  【答案】C

  12、與文藝復興相比較,啟蒙運動更為突出的貢獻是

  A沉重打擊封建教會勢力 B促進近代科學發展

  C提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構想 D促進人們思想解放

  【解析】AD是兩者的共同點,B是文藝復興的影響。啟蒙運動中,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伏爾泰推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盧梭的人民主權論與社會契約論等,都在告訴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後怎樣建國。

  【答案】C

  13、恩格斯說:和啟蒙學者華美的語言比較起來,“理性的勝利”建立起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因此,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歐洲文壇出現了

  A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B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

  C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 D批判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

  【解析】古典主義跟啟蒙運動同一時代,首先排除。現代主義出現在20世紀中期,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排除。現實令人失望,反映到文壇上產生了兩種傾向,一是把美好進行到底,是為浪漫主義,代表有拜倫《唐璜》和雪萊《西風頌》;二是揭露現實的黑暗,這是批判現實主義,代表有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答案】C

  14、1943年丘吉爾說:“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這反映了

  A英國國際地位下降 B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C美蘇“冷戰”興起 D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

  【解析】材料好像在強調俄國和美國的強大,於是很多同學排除了BD兩項之後,掉進了“冷戰”的陷阱中。這反映出我們對“冷戰”這個知識點掌握不紮實。1943年冷戰興起了嗎?沒有。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發出訊號,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誌著冷戰的開始。

  【答案】A

  15、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包括 ①成立世界銀行 ②簽署《歐洲聯盟條約》 ③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④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佈雷頓森林體系由美國倡導,在1947年成立,包括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兩個機構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又構成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三大支柱。資本主義世界以美元和美國為中心。《歐洲聯盟條約》簽署於1993年,歐洲一體化又向前邁進一步。

  【答案】C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高考歷史的必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