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學習方法論文

  方法是人們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後途徑,而學習方法就是人們在學習中獲取知識和技能採用的手段和途徑。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方法是人們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後途徑,而學習方法就是人們在學習中獲取知識和技能採用的手段和途徑。

  古今中外,許多學有所成、貢獻卓著的學者在實踐中,不斷髮現和認識了學習生活的許許多多客觀規律,而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向我們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即在有限的一生中向無限的知識海洋進軍,並取得創造性的結果。這樣,掌握一套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大學生活來說就尤其重要了。

  創造最佳的學習方法要注意以下兩點:一、以提高學習效率為標準;二、要因人而異,有的方法適合別人,並非適合自己,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都可能不一樣。所以每一個同學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宜自己的學習方法。

  第一,明確的學習目標。目標,是人們欲求獲得成果或將要達到的標準,它是行動的指南。合理的目標能夠誘發人的動機,規定行為方向,學習目標有近期和遠期之分,人們確立遠期目標的過程也就是理想的形成過程。

  第二,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很多同學在制定學習計劃時,熱血沸騰,但一遇挫折,便銳氣大減,“激流勇退”。要知道,學習如同老虎,我們是要遇虎而上呢,還是要遇虎而避。對於學習,我們不僅要遇虎而進,還要找虎而進。

  第三,合理運籌時間。偉大的科學家告訴我們:你熱愛生命嗎?那就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大學與中學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大學衡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大量增加,時間的利用對我們大學生的成材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學習就是和時間賽跑,誰能駕馭時間,誰就贏得了學習的主動權。每天干什麼,每個月或每年要達到什麼目標都要科學地統籌,合理地安排。

  第四,勞逸結合。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有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

  我們發現有些大學生,他們有良好的學習願望和刻苦的的學習精神,從早到晚不停地看書做作業,但學習效果並不理想。這樣的學習,只是把學習應有的緊張狀態為機械麻木狀,自然收效不佳。

  第五,學會利用圖書館。一個城市,也許只有一座圖書館,但一個大學,就一定有一座圖書館,在圖書館,大學生可以找他想要的幾乎一切資源。以財大圖書館為例,會計學研究需要很多真實資料,而我校就花了大價錢從校外企業、公司購買了資料成立了資料庫。

  總之,大學能提供給我們的遠遠比我們最終能拿走的多。所以學習方法的問題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去拿走最有價值的!

  二

  大學生美術素描學習方法

  摘 要:素描訓練作為大學美術專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繪畫 藝術 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搞好素描訓練,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描學習興趣,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運用多種訓練手段,以此提高素描的專業技能。

  關鍵詞:大學生;美術;素描學習

  素描學習是大學美術專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少人認為它是一種簡簡單單的造型練習。忽略了素描也是一種藝術形式、一個獨立的畫種。其實,素描本身就是造型藝術,具備一切造型藝術的共同點,也能藝術地、能動的表現 自然 ,揭示自然的本質。因此,素描歷來是被作為“造型的精髓”、“繪畫的根基”。在長期的素描專業訓練中,搞好素描宜從以下幾個面進行。

  1.千方百計調動興趣,找到學習素描的切入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素描訓練過程中,構圖、形體、結構、明暗、質感、空間感等是這門課的主要訓練內容。素描這門課課時較長,易枯燥,需要長期的反覆訓練。但素描需要自己的人真情實感的投入,只有真誠的熱愛,才能觸控到藝術的靈魂進而迸發智慧的光芒。那麼如何調動自己的學習興趣呢?首先,欣賞優秀作品,特別是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各種優秀素描作品的賞析。在欣賞的過程中,悟透藝術精髓-優秀的素描作品看起來簡單,但是卻作為經典流傳的根本所在,從而加深自己對素描的認識:

  藝術大家的素描往往是為創作服務的,在生活中有了認識,隨之即興一勾,看起來雖簡單,實質是靈感火花的捕捉。拉裴爾見到一個認為很能代表聖母形象的青年婦女,恰巧手邊又沒有紙,就將其畫在了一塊薄煎餅上。他的聖母作品之所以傳神,正是對生活的真正熱愛與細心觀察、勤奮實踐的結果。素描藝術作為一門獨立的畫科,體現了畫家不同的修養、氣質。欣賞不同時期、不同畫家的作品,沒有千人一面的現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獨特的個性風格。達。芬奇的縝密細緻,拉裴爾的優雅抒情,米開朗基羅的強悍以及強烈的生命張力,魯本斯的性感,安格爾的含蓄、簡潔及質感的表現,凡。高澎湃的激情,畢加索旺盛的創造性等等。這些個性鮮明畫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體現了他們的精神風貌,另一方面也展現了素描藝術所特有的魅力。通過欣賞經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幾乎要躍欲試。其次,虛心向老師學習,看老師的作品,從而產生興趣,與此同時,對自己要高要求,要對藝術具有忘我的熱情和不斷探索的精神,這一點特別重要。心中要有一個至高的標準,這標準不是限制素描紙的大小、筆的種類,而是修養出的純正素質。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出來,這更能激發自己的素描興趣。

  2.虛心求教,感悟精髓,加強訓練

  一張畫是反映作者作畫時思維活動的過程、心理活動的過程、道德認識的提高過程。緊扣這些過程的每個環節,是學好繪畫的關鍵。在作畫的訓練中,經常不自覺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法學習,錯誤、混亂地表現物件,並麻木地進行下去,這一惡性迴圈的症狀在哪裡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對物件沒有整體深入的認識、理解及全面的分析與把握。沒有對感受到的第一印象進行追蹤和提煉。而只憑臆造,概念、機械地表現物件。對此問題,要虛心向老師學習,糾正、修改畫面的方法。由表及裡地去正確把握自己的思維方法。比如:當發現形不準時,科研向老師求教,談談作畫時怎麼想、怎麼看和怎麼畫,回顧作畫過程中的每一個思維環節,針對問題出現的原因,建立起正確的認識方法,以便老師給予相應的微觀指導,從而學會運用正確的方式去學習,這樣就會少犯或不犯類似的錯誤。

  三

  【摘 要】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全面融入社會生活,資訊爆炸已經積累到了一個開始引發變革的程度,預示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在大資料時代,資訊增長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快,也帶來了大學生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這一更具多元的學習方式將改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大學生持續創新的願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資料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變革

  1.引言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資訊科技與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運用網際網路改變企業經營、政府運作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成為現實。然而如今有一種新的、並不明顯的技術趨向卻有著一樣巨大的變革能力,這就是“大資料”。在《大資料時代》一書中,美國人舍恩伯格預言了2013年是大資料時代的元年,這也標誌著資訊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嶄新的時代。在這個充滿資料的時代下,大學生學習方式面臨著新的機遇和變革,因此研究大資料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具有重要的現實需要和前瞻意義。

  2.大資料時代的發展背景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由滯後到先進、由服務小眾到服務全人類,各種資訊已逐漸累積到了一個開始誘發變革的水平。世界流動著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多的資料,而且資料增長的速度正飛快上升。根據調研顯示,2006年,個人使用者的資料剛剛進入 TB 時代,全球一共產生了新的資料約180EB;到2011年,全球所產生的資料就已達到1.8ZB,這就意味著地球上的每個人都產生了約200GB的資料。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在未來的十年內,整個世界的資料總量將會再增長四十四倍,達到或超過35.2ZB***1ZB=10TB***。所以在這個資料總量不斷重新整理紀錄的時代裡,“大資料”這個概念便自然應運而生,並且幾乎被應用到所有關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領域中。也正因如此,這個世界發展的時代可以根據全球資料量的大小而分為:無資料時代、小資料時代和大資料時代。

  如今“大資料”這個概念,已被人們視為如同水電煤一樣的日常生活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對於“大資料”的概念,無論你是否承認,它的確客觀的存在於那裡,只是我們沒有深究而已。“大資料”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當代大學生對事物看法、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現在我們懂得利用資料資料以及資料分析來使自己所表達的觀點更加有說服力,而如今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能用數字說話、用資料展示。所以,大資料時代正在使整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透明,聯絡的越來越緊密。這也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在大資料時代的背景下具有更多元的學習方式,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思維方式。

  3.大資料時代的內涵與特徵

  3.1大資料時代的基本內涵

  “大資料”直接表示的是靜態物件資料的收集,目前被稱為“大資料”,並不僅僅是大型資料、大規模資料集合本身,而是有機統一的資料物件、資料技術和資料應用:

  3.1.1從物件視角分析,大資料是超越典型的資料庫軟體採集,儲存,資料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能力的資料集合。但是大資料不是指大量資料簡單、無意義的堆積,大量的資料並不一定會具有利用的意義和前景。因為無論是資料採集、分析或者存貯,資料對於我們而言最終的目標就是從大資料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資訊。所以必然要求這些大量資料之間存在著遠近、直接間接的關聯性,如此才具有價值去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因此“大資料”絕不等於“大規模資料”,二者的關鍵差別就是在於資料間是否具備著結構性和關聯性。

  3.1.2從技術視角分析,大資料技術是從不同的、多種多樣的各種資料中,快速獲取有價值的資訊科技和整合。 “大資料”、 “大規模資料”、“海量資料”等類似概念相互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大資料”的內涵是包含著對資料物件處理的行為。為了完成這一點,從大量資料物件中高效獲取更多有價值的資訊,使資料“活”起來,我們需要使用一個靈活的、多學科綜合的分析方法。這就需要對各種技術、各種硬體和軟體的應用整合能力。可見,大資料技術是使資料中包含的價值可以充分挖掘和展示的重要工具。

  3.1.3從應用視角分析,“大資料”是具體的資料採集,從海量資料中獲取有價值的資訊科技和行為的綜合應用。正由於與具體應用密切聯絡,甚至是一對一的聯絡,才“應用”已成為資料基本內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必須要明確的是,大資料分析處理的最終目標,是從繁雜龐大的資料集合中挖掘新的聯絡,進而進行深度分析,獲得有利用價值的新資訊。假如資料量非常巨大、複雜,但資料結構單一,反覆性高,分析處理的需要也只是按照已有規則來進行資料分組歸類,依託已有的基本資料分析處理技術便已充足,這就不能被視為完全的“大資料”,而只是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大資料”。

  3.2 大資料時代的發展特徵

  在已經過去幾個世紀,資料已經成為決策者們制定科學的決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種方法也延伸到了一些公司的決策過程中。但是在大資料時代之前,資料相對而言是匱乏的,我們切實可用的資料並不多。然而,在大資料時代,一切都非同以往,資料非常龐大,同時也主要表現為三大特性:“更多”,“更亂”和“相關性”。

  3.2.1資料的“更多”

  “更多”指的是在任何我們需要資料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都能獲得比過去多得多的有效資料。在大資料時代,我們能夠利用海量的資料獲得十分細緻的看法和觀點,這是傳統方式所不能做到的。打個簡單的比方,如何區分大資料時代和傳統資料時代,就像是區分解析度為兩百萬畫素的數碼照片和一下子提高到兩千萬畫素那樣。後者檔案雖大,但是它可以提供更多細節。可以使我們不斷放大相片,看清楚更微小的細節,而低畫素的影象在這些細節方面就會非常模糊。

  3.2.2資料的“更亂”

  “更亂”指的是對於少量的資料,我們可以確保每個資料點的採集是非常準確。相反,大量的資料往往是凌亂和不平衡的質量。然而,在大資料時代,這種雜亂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我們往往只需要一個大方向,而不是試圖理解的現象中的所有小細節。我們不是想放棄絕對的精確性,而是放棄對精度的苛求,微觀層面精度的降低,目的是要在巨集觀層面上獲取更敏銳的洞察力。   3.2.3資料的“相關性”

  資料的“更多”、“更亂”相互結合,產生了資料的第三個特徵――“相關性”,這也是“大資料”帶給我們的根本性轉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能夠由因果關係轉向相關關係。到目前為止整個人類歷史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尋找事件發生的原因,探索“為什麼”。在大資料時代,在許多情況下,可以僅僅尋找到“是什麼”,而不必完全理解“為什麼”。

  大資料的分析可以使教師發現教科書中的哪一塊內容是對學生們而言教授效果最好的,也可以瞭解到效果不好的那部分。現在,大量教師只能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來判斷學生是否在理解課程時出現疑問。但在大資料時代,教師的教學方式便會發生質的變化,例如資料顯示出書籍的某些頁數被翻過很多遍,那這幾頁即是學生所關注的教學重點,據此教師可以調整教學內容。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的方式。

  4.大資料時代所帶來的大學生學習方式變革

  隨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所能接觸到的資料量也變得非常龐大,知識獲得的途徑往往決定著學習方式。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大一部分是通過課堂的理論教學,這種課堂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仍然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但在大資料時代的背景下,知識無論在數量、質量或在形式都是不一樣的,僅僅依靠課堂學習收穫知識已遠遠不夠,這使大學生學習方式能夠發生巨大的變革。

  4.1 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的變革

  大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是課堂學習,被灌輸進各種知識。這種方式的特徵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來進行課堂教學。“被迫”、“受限”是傳統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徵。而大資料時代下,新興的網際網路世界能夠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自由意識的樂園,隨著眾多網路課堂的興起,各所國內外高校優質資源的網路共享,使我們能在日常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汲取到更多高校的精華,感受不同大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理論,從而豐富自己的思路,拓寬自己的見識。

  4.2 由“共性”向“個性”的學習方式變革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共同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過程都是被教師規定好的,對每個學生是一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一樣的學習環境和目標,無法切實的做到因材施教,學生只是被動的適應和接受。而在大資料時代下,學習方式應該是五彩斑斕、多種多樣的。學生完全能夠根據自身實際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時間等條件來靈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方法。這種方式有利於使學生的養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特質,以此激發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其個性發展。

  4.3 從“封閉課堂”到“多元網路”的變革

  傳統的課堂學習侷限於課堂上,師生面對面有限的溝通交流導致了交流物件和範圍都較小。網路學習可以更好的擴充、彌補師生交流的侷限性,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學生能夠通過網路向自己的老師答疑解惑,甚至更能夠向世界各地的學生或優秀教師提出問題和請求指導。這樣使學生從單獨個體的封閉式學習模式和認識中走出來,參與到與他人的互動協作式學習中,在過程中獲得群體動力的支援,才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4.4 由“繼承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的變革

  在傳統的學習中,大學生主要是以接受知識為主,只知道發生什麼以及怎樣發生,很少考慮將會怎樣。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繼承和掌握知識的本質,在封閉的課堂內難以迸發創意的火花。而利用網路進行學習將會更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形成多維的可能性空間,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選擇途徑,從空間和時間上解放學生,在不同觀點和思想的碰撞中使學生得以受到啟發,使人的思維得到開拓,從中演化出充滿創意的慾望和能力。

  5.結語

  “大資料”時代帶來的巨大價值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在更多、更廣的平臺上接觸更豐富的資料資料,來擴充套件我們的見識,拓寬我們的視野。大學生完全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在多維的網路平臺上吸收各類資料的精華,以滿足自己對知識、對學習的渴望。“大資料”的蓬勃發展也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大勢所趨,在新形勢下,我們還需要積極轉變已有的思維方式,努力具備嘗試新事物和持續創新的願望,以實證事實和資料資料作為我們學習、研究的依據。如此我們當代大學生才能尋找出更有效、更符合時代發展特徵的學習方式,最終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更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郭順清,蘇順開.現代學習理論與技術[M].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7,***3***.

  [2]高芹.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方式[J].考試周刊,2008,***6***.

  [3] 鄔賀銓.大資料時代的機遇和挑戰[J].求是,2012,***12***.

  [4]馬建國,姜巍.大資料的概念、特徵及其應用[J].國防科技,2013,***4***.

  基金專案:

  本文得到上海電機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專案資助***13XKJC02***。

  作者簡介:

  熊鴻軍***1978-***,男,湖南嶽陽人,副教授,博士***後***,研究方向為:戰略決策與管理控制。

  申怡***1990-***,女,湖南邵陽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

  楊傑***1993-***,男,上海市人,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