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學說課

  在使用摩爾表示物質的量時,應該用化學式指明粒子的種類,而不使用該粒子的中文名稱。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物質的量濃度,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的第三課時的內容。物質的量濃度就是在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基礎上與溶液相聯絡匯出的一個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樣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絡。

  C.瞭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2*** 能力目標: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係,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理解並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2***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根據新課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本節課依據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 說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 “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2.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例項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祕感和泛味感。

  四.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於課堂。我提前一週佈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籤,在下次上課時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複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麴、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籤。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並根據自己手中的標籤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 、m/v 、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資訊和加工資訊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採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後在三個具體例項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計算下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1. 1mol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體溶於水,配製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體溶於1L水配製的溶液。***

  第一個練習直接運用概念的表示式;第二個練習鞏固前面所學知識“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間的換算”。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學生更是如此。兩個不同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個練習看似簡單,實則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學生們將在各自不同的評判與反思中,激烈的爭論,我將這個“舞臺”讓給學生,他們盡情發揮、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此練習可能會有下列見解: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 mol/L;溶液的體積和溶劑的體積是不相同的; 此題尚須補充、新增已知條件;必須知道NaOH固體的密度,則可計算NaOH固體的體積,然後與水的體積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體積;體積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須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過溶液的質量求出溶液的體積。

  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彼此的心靈去相互碰撞。直到他們達成共識,共享成功後,我再給出練習所缺條件—溶液的密度,同學們再次進行計算,他們就不僅僅領悟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還掌握了溶液體積的計算方法。乘勝追擊的幾個判斷題的設計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啟發學生總結溶液稀釋和體積分割時對物質的量濃度的影響及溶液中溶質的微粒種類,即為後面的“當堂反饋”作好鋪墊,又達到了昇華概念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為豐富。

  在他們享受成功喜悅之際,我隨即會對他們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係:

  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都是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絡呢?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在學科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我請同學們自行設計表格將兩個物理量進行對比。相信他們很快就能從兩者的“溶質的單位、溶液的單位、計算公式”作出比較。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對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的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兩個物理量間轉換關係的建立存在著較大難度。於是我為學生準備了密度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當他們經過具體化、形象化的轉換,再採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將所有的資料換成字母進行推導,抽象的公式隨即而生。

  拓展昇華

  成功的喜悅會再一次觸及他們,而課本知識此時一定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昇華。充分利用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投影,為學生提供了物質的量濃度在工業生產、醫療保健、環境監測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應用,使學生從中體驗化學科學的

  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與本節知識相關網站的提供,供學生課後進行延伸性學習,促使其萌發新的學習動機。

  當堂反饋

  精心設計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當堂反饋,鞏固知識、技能目標。

  1. 下列溶液中氯離子的濃度與150mL0.5 mol/L氯化鋁溶液中的氯離子的濃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鎂溶液 B.450mL1.5 mol/L氯酸鉀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鉀溶液 D.50mL0.5 mol/L氯化鐵溶液

  2. 一種NaOH溶液的濃度為a mol/L, 密度為ρg/cm3,則這種溶液的質量分數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有很多種,他們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絡。我請同學們利用自己課前收集的各種溶液的標籤,相互命題,將其它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一時間,同學們由學生身份轉變為教師身份,他們定會興趣盎然,相互命題相互解答的過程,既能讓學生體驗成就感、充實感,又能提升學生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靈活運用程度。而對於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我為他們準備下列練習。

  ***1***礦泉水中各元素的組成常用質量體積濃度來表達,其單位為mg/L。其中鈣的含量為≥4.0,它表達什麼含義?其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2***枝江大麴的酒精度為450,它表示體積百分含量,要將其換算成物質的量濃度,尚須哪些物理量?

  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的學生們,此時又帶著化學課堂的收穫走向生活實踐,實現了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課堂教學也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設計中,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我沒有過分強調,而側重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學會分享與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將使他們受益無窮。

  一週前,學生們經歷了溶液標籤的收集過程,都主動與我交流,他們這樣說道:“原來我的家裡就有這麼多與化學知識相關的物品呀!” “我帶來的1:4的鹽酸是什麼意思?”“我們什麼時侯上這節課呢?”……課未始而思無盡,主體探究式教學模式為我和我的學生們創造了一片共同學習的廣闊天地。

  ***二***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離子反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鹼鹽電離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後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 瞭解電解質的概念;B.引導學生能夠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酸,鹼,鹽的本質;

  C.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中所起反應的實質。

  ***2***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和動畫模擬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 情感目標:

  激發探索研究物質和理論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3.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理解電解質,電離的定義,會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從電離角度概括出酸,鹼,鹽的本質。

  ***2***難點: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對酸,鹼,鹽本質的理解。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根據新課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問題探究法,即以問題為切***,追蹤變化的本質,解釋疑惑。它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採用這種方法意在滲透探究問題的方法,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限於新高一學生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以啟發性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三. 說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正處在16、17歲的年齡階段,好奇心較強,興趣不太穩定,邏輯思維正在日趨發展中,在知識學習上仍需藉助感性材料的支援的諸多特點。

  2.學法指導

  充分運用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儘可能增加實驗可見度,加強感性認識;利用計算機軟體的動畫模擬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理解微觀本質。

  四.說教學

  1.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演示溶液導電性實驗,觀察分析,同時展示多媒體教學軟體,從微觀領域明確溶液導電的本質---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

  在此基礎上,介紹氯化鈉,硝酸鉀,氫氧化鈉等固體分別加熱至溶化後能導電,這樣很順利的引出電解質的概念。

  然後通過介紹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引出氯化鈉電離方程式的書寫,以及HCl、H2SO4、HNO3三種酸的電離方程式,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的定義。最後安排“思考與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鹼和鹽的本質。

  2、 通過上面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裡所起反應的實質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後,

  即可很自然地轉入到對離子反應的討論。

  3、 鞏固練習,理解內化

  能夠很快地辨別出那些物質是電解質,能夠正確地書寫電離方程式,能夠運用定義辨別出酸,鹼,鹽。

  4、 佈置作業,應用遷移

  結合本節知識,課後討論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