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句子賞析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是樑衡創作的一篇散文,要設計好散文的句子賞析教學課並不容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青山不老》句子賞析的教學設計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青山不老》句子賞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齊讀課題:青山不老。

  2、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看看提出了什麼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絡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師:《青山不老》是作家樑衡寫的一篇散文,他用深情的筆觸寫出了自己在晉西北一個山溝裡的所見、所聞、所感。文章到底給我們描述了什麼內容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思考,注意把課文的相關字詞讀準,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3、相機檢測詞語“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課文講述的是一個山野老農,他將畢生的精力用於植樹造林工作,以此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造福子孫後代。***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蹟”

  1.自由讀課文,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問題獨自思考,勾畫答案,批註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師:是的,這就是一位普通的山野老人創造的奇蹟,這就是他改造山溝作出的巨大貢獻。我們驚歎一位老人創造的奇蹟的同時,其實我們更渴望深入研究的是---------***可讓生答***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3.討論: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或說什麼樣的條件或環境中***創造奇蹟的?請閱讀課文第2----3自然段,想一想,說一說***大環境有何特點?用一個詞來概括。***

  板書: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裡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答完後可介紹:由於風沙侵害,晉西北的人們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風沙已經成為當地人們最大的敵人。***

  ***小環境又有何特點呢?用一個詞來概括。***

  板書: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師:在這麼險惡、艱苦的環境下,老人為什麼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蹟呢?***預設:因為老人下決心要治理這裡的環境,綠化家園。 因為老人不屈服困難、堅持不懈的努力……***

  師:面對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老人,當作者和他一起看樹,當作者和他在村口道別時,作者有了怎樣的感慨?請找出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1、“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你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黃土和綠樹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紮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於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蹟,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2、“他以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麼?***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

  《青山不老》原文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裡,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nüè***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jù***之地。過去,這裡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誌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墜。”③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裡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飯,帶上乾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已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裡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他敲著旱菸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幹部在旁邊恭敬地補充著……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巨集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裡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裡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湧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凶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yū***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已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