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

  望遠鏡能讓我們看到想看還又看不到的東西。你知道哈勃空間望遠鏡,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哈勃空間望遠鏡

 哈勃望遠鏡的特點:

 哈勃望遠鏡長13.3米,直徑4.3米,重11.6噸,造價近30億美元,於1990年4月25日由美國太空梭送上高590千米的太空軌道。哈勃望遠鏡以時速2.8萬千米沿寂靜的太空軌道執行,默默地窺探著太空的祕密。哈勃望遠鏡是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天文望遠鏡。它上面的廣角行星相機可拍攝到幾十到上百個恆星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遠鏡的10倍以上,其觀測能力等於從華盛頓看到1.6萬千米外悉尼的一隻螢火蟲。 1999年4月,利用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深空影象,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斯托尼布魯克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宇宙邊緣附近有一個距離地球130億光年的古老星系,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最遙遠的天體;利用全新的近紅外儀器,透過茫茫的星際,人們發現了“皮斯托”星,這是至今發現的最大的一個天體。利用哈勃望遠鏡的寬視場和行星攝像機,科學家獲取了第一張伽瑪射線爆發的光學照片;哈勃望遠鏡上的超級攝譜儀又向人們揭示了超新星的化學成分。 哈勃望遠鏡所收集的影象和資訊,經人造衛星和地面資料傳輸網路,最後到達美國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中心。利用這些極其珍貴的太空影象和宇宙資料,科學家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就。沉寂多年的天文學領域,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哈勃望遠鏡預計2010年“退休”。21世紀的太空望遠鏡研製計劃正緊鑼密鼓地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

哈勃望遠鏡的利用:

21世紀初葉,將有數臺大型天文觀測裝置送入外層空間,這將是繼哈勃望遠鏡取得的輝煌成就之後的,人類探測太空的又一次大手筆。 新“哈勃望遠鏡” 美國正在積極籌劃研製新一代太空望遠鏡,旨在接替目前還在軌道執行的哈勃望遠鏡。新一代望遠鏡主鏡為口徑達7.5米,其觀察範圍比“哈勃”大4~6倍,清晰度卻不亞於“哈勃”。新一代望遠鏡計劃2003年開始製造,重量預定3000千克,而“哈勃”重達10000千克。製造這麼大而又這麼輕的鏡片,要求在材料上有巨大的突破和進展。 “哈勃”在對宇宙形成初期進行探測時留下了1億年到10億年之間空白,新一代望遠鏡將填補這段空白,研究宇宙的甚早期,觀察諸星系形成時期的情況。“哈勃”專門用紫外線和可見光中的短波來觀測宇宙,而新一代望遠鏡則用電磁光譜中波長較長的紅外線部分來深入探索宇宙。因為宇宙在擴張的過程中諸星系遠離地球向外運動,它們的光變成波長較長的紅光,以紅外線的形式傳到地球上。 新一代望遠鏡不像“哈勃”那樣繞地球軌道,而是將穩定地佔據地球與太陽之間、月球以外約150萬公里的一條軌道。 地外行星搜尋者 “地外行星搜尋者”是美國宇航局空間計劃的“點睛”之筆,計劃於2012年發射升空。它彙集了人類太空望遠鏡技術的精華,將在尋找太空生命方面嶄露頭角。“地外行星搜尋者”的設計思路與空間干涉望遠鏡相似,但在規模與效能上有重大突破。空間干涉望遠鏡的可收卷鏡陣延伸9米上下,而“地外行星搜尋者”的鏡面陣列延展可達百米。利用它空前的解析度,人們將足以探明,在太陽系鄰近數十光年之內,是否存在與地球條件相似的行星,並進一步為解開地外生命的“懸念”獲取寶貴的線索。 總之,21世紀的“天眼”,將具備前所未有的高靈敏度、高解析度、大視場以及多天體觀測能力。就整體而言,它們觀測宇宙的效能將全面超越其“老大哥”----哈勃太空望遠鏡,從而全方位地開闊人類探測宇宙的視界。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來歷:  

哈勃空間望遠鏡***英語:Hubble Space Telescope,縮寫:HST***[1] 是以著名天文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愛德溫·哈勃為名,在地球軌道上並且圍繞地球的太空空間望遠鏡,它於1990年4月24日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由“發現者”號太空梭成功發射。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因此影像不會受到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又沒有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它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學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類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則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哈勃空間望遠鏡和康普頓γ射線天文臺、錢德拉X光天文臺、斯皮策空間望遠鏡都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大型軌道天文臺計劃的一部分 。哈勃空間望遠鏡由NASA和ESA合作共同管理。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了蝴蝶狀星雲“Twin Jet Nebula”,這一星雲有兩片閃閃發光的“彩虹翅膀”,彷彿一隻美麗的蝴蝶在展翅飛翔。2016年3月4日,人類宇宙觀測距離記錄再次被哈勃望遠鏡重新整理,成功捕捉到了距離地球達134億光年的GN-z11星系發出的微光。這個名為GN-z11的星系是一個異常明亮的“嬰兒星系”,位於大熊星座方向。換句話說,人們現在觀測到的是它在宇宙大爆炸後4億年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