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使用方法

  艾灸是一種中醫的醫療手法,那它的具體操作手法是什麼?又有哪些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艾條灸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艾條灸的使用方法:

  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區域性艾薰和全身艾薰。施灸時離面板10~30mm,至面板溫熱發紅。

  1、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薰灸或灼灸,一般每個穴位灸10分鐘左右,至面板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面板為宜,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薰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面板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面板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2、區域性艾薰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面板10~30mm,上下來回艾薰。

  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薰小腹至肚臍,一週2次,一次30~40分鐘,促進小腹的血液迴圈。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鐘左右。在艾薰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薰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症狀,可以用1~2根艾條薰肚臍及周圍,薰5~10分鐘,然後再到背後薰脊柱及腎,可以補氣、祛腎寒。

  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薰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鐘,隔天一次,堅持一週,口臭就會消失。

  3、全身艾薰

  ***1***全身薰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鐘,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薰30~40分鐘。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薰20~30分鐘。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薰30~50下。

  常用家庭溫和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面板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面板3~4釐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髮紅卻不灼痛,區域性、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鐘,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經驗:

  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

  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位。

  為區域性面板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放在受者**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區域性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2.在頭面、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裡。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哪些人不適合艾灸療法?

  當然,艾灸也有它的禁忌證,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艾灸,比如大醉大怒大驚大喜過勞過飽時禁灸,面板過敏者、孕婦、婦女月經期間不宜艾灸,有熱性病、陰虛陽亢以及邪熱內積的人不宜艾灸,所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施灸。如果在艾灸中突然出現頭暈、眼花、噁心、心慌出汗、顏面蒼白等症狀也就是暈灸時,應立即停止施灸,開窗通風。如遇溫度過高有熱燙感,應及時停止或增加艾灸的距離,以免灼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