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古詩兩首

  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古詩兩首》課文是唐代和宋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春天的詩。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古詩兩首》之《宿新市徐公店》說課稿

  【說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首篇講讀課文“古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畫面明麗,情感歡悅,語言形象,音韻暢達。依據教材的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本課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朗讀呤誦,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以達到培養讀悟能力,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根據上述分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展開想象,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詩句,培養自學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背誦、默寫。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細細體味詩人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說教法】

  為了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有效地突出重點,達成預定教學目標,我採用“激情引入——自讀釋義——繪畫會意——品味誦讀”這四大主要步驟進行教學。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明確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新《課標》這指出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也說明學習方法遠遠比學得的知識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讀書,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參與,充分地合作。主要學習步驟為:自讀、交流、質疑、繪畫、品讀。

  【說程式】

  操作程式分如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誘發創新激情

  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多取決於興趣。教學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詩意圖***出示圖***由此而問:“同學們,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哪一首詩?”由畫中的荷花和蜻蜓,學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詩《小池》,讓學生背誦後,我接著說:“這幅畫是我們班×××同學學習古詩《小池》後為它配的一幅圖,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詩《宿新市徐公店》學完後,讓你們也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圖畫。”這樣匯入很自然地把學習帶籬新知識的學習環節,學生都覺得挺新鮮,躍躍欲試,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讀畫結合,訓練創新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分2個步驟進行教學。

  1、自讀釋義

  “釋義”包含“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這些內容。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就必須在課堂的教學中實現主體自主學習,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學要求:①把詩句讀準確,讀通順。②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麼?③標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後讓學生藉助手中的工具書或課後註釋或插圖等,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了解古詩的作者,詩句的意思。其次讓學生把自學的成果在小組交流、討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筆記下來;接著全班同學交流,彙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糾錯等,最後學生質疑進行合作學習。

  課堂上通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立體交流,使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傳播資訊。幫助學生自學、自悟、理解古詩。

  2、體驗意境

  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後的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深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感情,最終受到思想教育。

  怎樣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我是這樣做的,在學生通過自學基本瞭解詩意時,我適時提出:“你覺得詩中應該有哪些景物”?同時鼓勵學生想到了什麼就說什麼,學生在自由表達的過程中,拓展了創新思維的空間,學生的回答除了詩中描寫的景物“籬落、一徑、樹頭、兒童、黃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說:“我覺得還應該有藍天、白雲”。還有的說:“我覺得應該有一隻小鳥和一隻小貓,就更真實了。”等等。顯然學生對詩中的景物已瞭如指掌。胸有成竹。為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拓展,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所說的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畫,現在,請你們把這富有情趣的兒時生活畫下來吧!”於是,學生在歡快的音樂陪伴下,開始了繪畫,畫完後要求學生為這幅畫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覺地進入詩人創設的情境中。

  ***三***品味誦讀

  俗話說:“熟讀詩歌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有感情地誦讀,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想象,還可更好的使學生領會詩的意境,學生對繪畫評價之後,我接著說:“詩人也被這幅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會怎麼想呢?”這時,學生不言而喻地會想到這首詩,之後請學生站起來,加上動作和表情一起朗誦這首詩。

  ***四***總結拓展

  課末,我整理板書並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呀!”最後佈置課下作業。①默寫古詩②把古詩改寫成一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緊緊圍繞教學大綱,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活動中,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飛躍,使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古詩兩首》之《草》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草》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古詩兩首》中第一首。是唐代白居易寫的一首送別詩,課文選的是前四句。低年級兒童對古詩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採取“以讀帶譯”的教法,即先讀通、讀熟、讀懂、讀好譯文,然後再讀讀通、讀熟、讀懂、讀好古詩。在講解古詩時,一是通過古今詩歌對照解詞、析句、翻譯;二是畫詩為畫,使詩句內容形象化。最後配以誦讀、吟唱。這樣學生就能領悟內容,體會詩情。

  【教學目標】

  1、利用字理知識學習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達到熟讀成誦。

  【教具準備】

  VCD、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運用“四讀”***讀通、讀懂、讀熟、讀好***方法學習現代文

  《草》:原野上長滿了又多又密的草,每年都枯死一次又茂盛一次。

  野火無法把它們燒完,一到春天又生長起來了。

  “讀通、讀懂、讀熟、讀好”具體體現了“感知、領悟、積累、應用”這一習得語言的規律,顯示了它的科學性。

  二、藉助現代文學習古詩

  1、揭示課題讀古詩:

  剛才同學們認真地學習了《草》。接下來我們學習一首內容相同的古詩《草》。

  板書:草

  ⑴這首詩的作者是白居易。這首詩的產生還有一個故事呢!傳說白居易16歲那年,他帶著自己的一篇詩稿去拜見大名人顧況。顧況一看白居易這個名字,就開玩笑說:“長安的大米很貴啊,‘居’在這裡不‘易’啊!你有什麼本事?”白居易拿起一支毛筆,在牆上“唰唰唰”就寫起來,當寫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時,顧況拍著手說:“好好好!有這樣的才能,你在長安居住就容易了。”後來,在顧況的指導下,經過自己努力,成為了著名的詩人。

  ⑵課文《草》是選取這首詩前四句,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①個人讀;

  ②同桌讀;

  ③指名讀;

  ④檢查讀。

  ⑶要求學生把:離離、原、歲、枯、榮、盡等“字眼”,在現代譯文《草》中找出對應的詞語,用“O”標出。

  2、析詞、解詞、翻譯:

  ⑴全景板畫,從詞悟句:

  在講“離離原上草”一句時,教師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勾畫出一幅簡單的草原圖。教師說:“誰能看圖說說,原野上的草長得怎樣?”由此引導學生理解“離離”的意思。

  ***草很茂盛的樣子***

  這時老師又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離離原上草”的意思說一說。

  ⑵連續板畫,顯示變化:

  講到“一歲一枯榮”一句時,先引導理解:

  歲:出生9年,就是9歲。

  榮:山上有草有木,與“枯”是反義詞。

  每年有四個季節,接著教師連續畫“春夏秋冬”四幅草原圖。

  發芽──茂盛──變黃──乾枯。

  師:“誰能說說這四幅圖的意思?一年中有哪兩次最明顯的變化?”

  老師又讓學生把詞語“榮”、“枯”貼到對應的圖畫下。最後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一歲一枯榮”的意思。

  學生們能根據黑板上的畫,說出草原上一年四季的變化,較好地理解了這句詩的意思。

  ⑶改添板畫,尋根求源:

  講到“野火燒不盡”一句時,先學習:

  “燒”與“繞”、“澆”的區別。

  “盡”字中的“尺”像杯子,杯子倒過來,裡面沒有水了,所以“盡”意思是“完”。

  接著教師在黑板上改添圖畫,使學生領會“燒不盡”的是草根。

  師:到了冬天,原野上的草一片枯黃,野火一燒,燒了個清光,但為什麼又說“燒不盡”呢?

  ***邊講邊將草改成黃色,畫上熊熊大火燒枯草的情景,擦去原野圖地上的草***

  生:因為地下的草根沒有燒掉。

  教師根據學生的話,畫出地下的草根。

  ⑷指名板畫,引發聯想:

  教師讓幾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第4句詩的意思,學生根據“春風吹又生”的詩意,畫出了短短的草芽。教師又讓學生說說他畫的意思。

  由於將難懂的詩句化為形象的簡圖,低年級學生不但易於理解,而且感到有趣。

  三、熟讀成誦,背誦表演

  1、吟唱《草》。

  2、扮演角色背誦《草》,講解詩句意思。

  積累古詩重運用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背誦。背誦的目的在於積累,積累的目的在於運用。

  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二課《古詩兩首》課文

  《草》

  籬籬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