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一下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教學反思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花生在地下結果的特徵,為常人所知。但在許多小朋友的眼裡,卻是個謎。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這件事,間接地告訴學生:花生在地下結果這一常識。

  上課伊始,我以一首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個白胖子”匯入課題,接著學生在讀完課題後,我提出了“花生長在哪裡?”,“小松鼠為什麼要找花生果?”,“小松鼠找到了沒有,在哪找到的?”等問題,激起了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

  課文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理解重點詞語。本文配有幾幅插圖,圖文並茂。我充分發揮圖片的作用,讓學生仔細觀察,透過觀察瞭解文章內容。教案中,我讓學生觀察“花生開花”圖,想象花生開花的情境,從而理解“格外”、“鮮豔”一詞,引出松鼠與鼴鼠的對話,體會松鼠高興的心情。觀察“小松鼠疑問”圖,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語”,並加以理解。同時激發學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兒去了?

  在課的最後,我還幫助學生拓展課外知識,組織學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還知道哪些植物供我們吃的部分也長在泥土裡?***土豆、山芋、藕、蘿蔔、番薯„„***這實際上是讓語文學習向生活延伸,對於語文的學習不能侷限於教材,要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語文即生活。

  篇二

  《詠華山》是蘇教一年級下冊一種新的課型“文包詩”,課文敘述了寇準跟先生登華山時詠詩讚華山的事,描繪了華山的雄偉壯麗,也讚揚了寇準的聰明才華。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並提供了與詩緊密相關的背景知識、創作本詩時的具體情境和作者情況。課文還配有情境圖,再現了華山的壯麗景色。通過朗讀感悟,進行朗讀指導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教學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步驟:

  首先轉換角色,引入情境。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產生心靈的共鳴呢?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現在,我們也和文中的師徒倆一起去登華山,去看風景。”讓他們轉變為文中的人物去讀書,用文中的視角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讓學生的閱讀真正做到“入情入境”。

  其次細讀課文,借文悟詩。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很容易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因為課文字身就是用語言來描述詩歌的意境,再配合豐富的畫面,稍做引導學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做到入情入境。但是要把課文描寫詩歌意思的句子與詩歌原句結合還是重點。我在領悟文的時候,就把詩有機的融進去,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把詩和文聯絡起來,悟文又悟詩,借文悟詩,文與詩相輔相承。

  但是,在我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課堂我的一些提問不明確,從而導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清晰。對學生也缺乏必要的評價,這都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篇三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說到動情處,我配樂範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並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嘆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後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後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著幹什麼?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閒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麼多的地,按說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裡,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說,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貪官汙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說。

  而《鋤禾》則為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著他們中午在食堂裡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裡邊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看著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