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四課黃山鬆

  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四課《黃山鬆》圍繞黃山鬆的特點,展現了黃山鬆頑強的生命力,讚美了黃山鬆一心向陽的堅韌,凸現了黃山鬆異常強大的團結力。小編在此整理了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四課《黃山鬆》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四課《黃山鬆》

  那年,我遊覽了“華夏第一奇山”———黃山。秀麗的山巒,奇美的怪石,浩***hào***瀚***hàn***的雲海,這些都使我流連忘返。然而最有特色的要算是黃山鬆了。

  初上黃山,我就為黃山鬆那巨集***hóng***大的氣勢所折服。那種蒼鬱連綿、直至天際的非凡氣勢,豈***qǐ***是尋常景觀能比?未入松林,遠遠就聽見陣陣松濤的轟鳴;進入松林,仰視天空,只能從稠密的枝葉間望見斑駁***bó***的天宇***yǔ***。

  久聞黃山有十大名鬆,今日始見。無論是枝葉的繁盛,色彩的濃郁,還是姿態的遒***qiú***勁,根基的盤錯,都展示了黃山鬆獨特的美。

  剛登上玉屏樓,一眼就望見樹幹粗壯、枝條繁茂的“迎客鬆”。它真像個好客的主人,正平伸開它那健壯而熱情的手臂,彷彿在笑迎五洲四海的賓客,熱情但絕不諂***chǎn***媚。

  正當我們在雲山霧海中穿行之時,忽見一段長長的鬆臂自上而下探入雲海之中,像在撈取奇珍異寶。這是“探海松”。幾百年、上千年過去了,大概什麼也沒取上來,可它仍在執著地探尋,不斷地撈取。

  繞過始信峰,遠遠望見岔***chà***路口矗***chù***立著一株***zhū***巨鬆,雖距之百步遠,但我仍望不見它的頂端———筆直、高大、繁茂,這就是聞名遐***xiá***邇***ěr***的“黑虎鬆”。它像是守山的衛士,雖然嚴肅,但看不出冷峻***jùn***。

  再往前走,又是兩株,不,是一株奇鬆:它雖有兩個樹根,相距一米有餘,而兩株樹幹卻緊緊纏繞在一起,到後來,簡直分不出彼此了。這就是相親相依的“連理鬆”。

  還有那“倒掛鬆”“蒲團鬆”“龍爪鬆”……奇鬆並列,千姿百態,真是看不夠,說不盡,意無窮。

  “黃山歸來不看鬆”。是啊,黃山群鬆的氣魄***pò***,天下何處能再現?黃山鬆那生命的活力,又有什麼地方的松樹能與之相比呢?

  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四課《黃山鬆》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豐子愷寫的。在這篇文章裡,作者用樸素的語言,緊緊圍繞黃山鬆的特點,展現了黃山鬆頑強的生命力,讚美了黃山鬆一心向陽的堅韌,凸現了黃山鬆異常強大的團結力。

  從古至今,人們讚美黃山風景的文字數不勝數,描寫黃山鬆的詩歌和文章層出不窮。在豐子愷的筆下,黃山鬆被賦予了人的情感。在石頭縫隙裡生長,它蒼翠而堅勁;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樣長得鬱郁蒼蒼,娉娉婷婷。豐子愷從黃山鬆的生活環境裡,看到了它的堅韌和頑強。黃山鬆的姿態奇特。它的枝條堅勁挺秀,卻是左右橫生,不像其他樹木那樣,枝條是下垂的。長在懸崖旁邊的松樹,一面靠近巖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條繁茂,而巖壁一面一根枝條也不生。這樣的形態讓豐子愷發現了它的另一個特點:一心向著陽光。在這裡,黃山鬆真的有著這些美好的情感嗎?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為黃山鬆添上了這樣的美德。作者寫的是松樹,想的卻是人。在自然界裡,黃山鬆面臨著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環境艱苦到人們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來的。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黃山鬆生存下來了,還生存得很好。它不僅有挺拔秀美的姿態,還有向陽的枝條。作者捕捉下了這些鏡頭,作者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樹是堅韌的,人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只是,作者並沒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傾瀉在筆下,他僅僅是用他獨有的簡樸又蘊涵著智慧的語言,讓讀者慢慢去思考,細細去品味。因此,人們總是能從豐子愷簡單的文字中,讀出許多獨到的人生感悟來。這篇文章也是一樣。雖然小學生未必能夠完全解讀出文字背後蘊涵的東西,但是他們也能隱約感受到,作者不僅僅是在寫鬆,還想說點其他的什麼。作者還寫了黃山鬆的第三個特點: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他特別描寫了“團結鬆”。從它的形態,從作者自己的凝思,從作者撫摩它產生的鐵鑄般的感覺等方面,把黃山鬆的“團結力”細化在人們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調幽雅,行文舒緩,有對《本草綱目》的引用,有對黃山松本身的描畫,有簡單的議論,有與導遊對話的描寫。整篇文章的內容似乎顯得有點鬆散。但是文章顯現出清晰的脈絡,以黃山鬆的三個特點為綱,把這一系列內容都蘊涵其中了。從課文的結構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議本課教學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第1段:課文開頭,開門見山地告訴讀者,這篇文章是圍繞黃山松樹的特點來寫的。從聽人說黃山鬆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變得明確,這裡有兩個層次,這樣的描寫,如說話一般娓娓道來,引起讀者的思索。

  第2段:這一部分寫的是黃山鬆的第一個特點:有頑強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黃鬆的生存環境:松樹在石頭縫隙裡生長,它的生存環境簡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縫”、“石上生”,作者反覆強調,寫出黃山鬆生存環境之奇特,生存之艱難。以至於引起了作者的好奇:這松樹生長靠的是什麼呢?石頭縫裡有養料嗎?作者引用了《本草綱目》的內容,猜想松樹的養料大概是一種叫做“石髓”的東西。這裡,作者沒有用讚美的語言,沒有用讓人激情澎湃的詩一般的文字去讚美黃山鬆的生命力,而是通過作者的看,作者隨意的思索,作者對那棵鬆根一大半長在空中的松樹的描寫,慢慢地把這個意思透露出來。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讀通這一部分,特別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這些詞語,不僅要會讀,還要能夠了解它們的意思。學生初讀豐子愷的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難,但是這個階段過去以後,他們讀類似的文章就不會再覺得特別困難,這對於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很有好處。

  第3段:這一部分寫的是黃山鬆的第二個特點:一心向陽。這是從黃山松枝條的特點來寫的。這裡有兩個層次,一是枝條向上生;二是長在懸崖邊上的松樹,它們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條長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則一根枝條也不長。這一部分的教學,可以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讓他們談談黃山鬆的特點,有條件的話可以展示黃山鬆的圖片,讓學生得到直觀感受。讀課文,我們可以發現,作者觀察得非常仔細,他不僅把黃山鬆與其他樹木的枝條作了比較,而且從“絕大多數像電線杆上的橫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個很疏的木梳,又像學習的‘習’字”這些句子可以體會,作者觀察得非常仔細,描寫也很準確。

  第4段:這一部分是在開頭寫出黃山鬆的特色。“黃山鬆的枝條具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這句話寫出了黃山鬆的第三個特點:具有團結力。開頭第一句話是總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這一段先寫“團結鬆”。作者先寫它的形態:用“密切”、“偎傍”刻畫出它枝條團結緊密的情態。然後作者寫了自己的思考。“諦視”,就是很認真地看,作者很認真地看,在想什麼呢?想它們“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風吹、雨打和雪壓”。接著作者寫了它的堅實:樹幹像鐵鑄的一般。“即使十二級颱風,漫天大雪,也動彈它不了。”這樣強大堅實,才能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生存。是什麼讓這松樹這樣強大、團結?作者是這樣描寫團結鬆的:“密切地偎傍著向上生長”,“形似希臘殿堂的一種柱子”,“偎傍”一詞用的是擬人的方法,準確傳神地把黃山松枝條相互依靠、緊密連線的情態描畫了出來。接著,作者寫“蒲團鬆”,它“樹幹不很高,不過一二丈,粗細不過合抱光景。”但是這樣一棵樹,“上面可以坐四五個人”,讓作者不由得感嘆:“團結力強得不可思議”。這一部分主題明確,層次清晰,學生容易掌握。教學的時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議”讓學生體會黃山鬆團結的力量。

  課後第1題:這道題是指導學生自己去總體感知課文,並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課後第2題:引導學生概括段意。可以從黃山鬆的特點著手來寫這幾個小標題。

↓↓點選下一頁檢視西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四課《黃山鬆》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