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奶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臺灣奶茶兼具牛奶和茶的雙重營養,是家常美食之一,風行世界。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臺灣奶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1990年代前半,首先是列入“小歇”等連鎖泡沫紅茶店的選單,由於泡沫紅茶店是咖啡店在臺灣流行之前,上班族談生意與學生聚會的熱門場所,珍珠奶茶開始廣受學生喜好。接著,在學校附近或補習班密集的地區、夜市等,逐漸出現珍珠奶茶的攤販。1990年代後期,有業者引進“自動封口機”取代傳統杯蓋。許多新的投資業者,如航帆食品、樂立杯、綠的夢奶茶、休閒小站、大聯盟、快可立等,採用自動封口機開始拓展連鎖外帶飲料店業務。自此,外帶式的珍珠奶茶店成為主流,也因為連鎖店的參加,商人開始將珍珠奶茶拓展到全世界,成為臺灣國際知曉的知名食物之一。為了爭誰才是發明珍珠奶茶,"春水堂"和"翰林茶館"曾互相告到臺灣法院。

  提起珍珠奶茶,臺中市是發源地,臺中市民最早享受它迷人的滋味。1987年,臺中市政府附近的茶館首先推出珍珠奶茶,因口感Q軟、搭配濃淡合宜的奶茶,滋味超優,原創者就是春水堂現任產品研發部經理林秀慧。林秀慧回憶著說,父母親曾在菜市場擺攤做生意,她國小起假日必到菜市場幫忙,當時市場裡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粉圓伯」,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和哥哥分享一碗熱熱、粘稠且口感滑Q的粉圓;從此嘴饞時, 她就會動手煮一鍋粉圓解饞。

  民國73年***1984年***,林秀慧進入當時四維街、春水堂的前身的「陽羨茶行」從事吧檯工作, 她學會調茶做飲料,尤其鍾情奶茶,隨後升任採購,到傳統場採買時,看到「粉圓」總順手買一包回店裡,接著她嘗試讓粉圓與奶茶結合,一杯杯動人口感的珍珠奶茶就這樣誕生。初期,珍珠奶茶有如林秀慧的「私房茶」,只分享老闆與同事,因大受好評,民國76年林秀慧升任四維店的店長時,想賣這款私房茶,同事們於是一起動腦筋為茶飲命名,有人忽發奇想「奶茶裡的粉圓一顆顆像珍珠般」,於是「珍珠奶茶」這個美麗名號就這樣叫開了。很快地,這款茶飲紅遍臺中市各泡沫紅茶店,1個月後、整條四維街、市府路近大小紅茶店,全部賣起珍珠奶茶。有一度珍珠奶茶成臺中飲品的特色飲品,外地民眾到臺中,必定來上一杯;3個月後更驚人,幾乎全臺都看得到珍珠奶茶身影,因臺灣茶店拓展海外連鎖,帶著這款茶飲遠征中國大陸、東南亞;歐洲與美洲都喝得到它,日本餐飲業者為了學「正統」的珍珠奶茶,還專程到臺中市茶店取經,希望調製出臺灣味的茶飲。直到今天,雖然茶飲不斷翻新,珍珠奶茶依然穩居各泡沫紅茶店、茶攤與連鎖店點單率前3名。

  臺灣奶茶文化的簡介

  珍珠奶茶為代表,過去二三十年中,亞裔生活方式慢慢傳遍全美國。

  每天晚上9時以後,工廠茶吧***Factory Tea Bar***都成為大學生與職場人士的“根據地”。顧名思義,茶吧不提供任何酒精飲品,只提供甜茶,加入冰塊、牛奶及從臺灣進口木薯粉製作的“波霸珍珠”。

  一位名叫蒂芬妮·波特的華裔解釋說:“‘波霸珍珠’是亞裔所特有的食品,如果你想體驗亞式的舒爽,你可以去賣波霸奶茶的地方。”華裔社會學家奧利弗·王稱,今天的亞裔青年被認為是“波霸的一代”。他稱,“波霸的一代”包括過去20多年的亞裔青年,甚至也包括他這一代。奧利弗·40多歲。

  王先生認為,過去二三十年,南加州的亞裔生活變化很大。他說:“我小時候,亞裔在美國總有一種無形感。我們在學術方面成就突出,但在大學或社群內部文化層次結構中,亞裔文化並沒有那麼重要。而過去二三十年,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在當地乃至全國電視節目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亞裔面孔。在王先生看來,美國社會對亞裔存在的刻板印象也逐漸消失,比如華裔說唱歌手兼喜劇演員“方氏兄弟”。

  南加州的“波霸文化”不但包括華裔,也包括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亞裔。印尼裔美國人麗娜·姚瑞也喜歡在波霸奶茶店參加社交活動。她說:“我們喜歡放鬆,喜歡聊天,也喜歡在這裡喝點東西。”

  “方氏兄弟”之一的安德魯·方表示:“在每所大學校園,都有亞裔的身影,特別是華裔的面孔。每個大學校園都有一家波霸奶茶店,所有的亞裔都瞭解。”

  對美國化的亞裔來說,波霸奶茶店已成為文化轉型的標誌之一,這種文化轉型使亞裔仍與種族根源相聯絡,但又使亞裔產生一種獨一無二的自豪感。

  奶茶已有自己的存在價值,給我們帶來全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