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那麼你們知道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自由、熱愛和平的偉大民族。中國人的性格象茶,總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之間相助相依,在友好、和諧的氣氛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在中國土壤上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茶文化,深深地刻下了中華民族的這一性格烙印。和諧,已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不朽靈魂。陸羽所創之茶藝處處包含著和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與火是兩種根本對立,難以相容的事物。但在中國的哲人眼裡,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卻能相容相濟。

  《易經》中水火完全背離的是“未濟”卦,火在上,水在下,二者相分離,以此卦象,什麼事情也辦不成;而水火交融,則叫作“即濟”卦,水在上,火在下,與前者大不相同,如得此卦象,不僅與事無礙,而且是辦事成功的必要條件。我國中醫理論對“水”、“火”關係也有十分精闢的見解。中醫理論認為,心屬火,腎屬水,心腎不交則會生病,只有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兩者協調才能健康。所以氣功學把這種協調心腎的功法喚為“水火既濟功”。天與地的關係也是如此。《易經》認為,天之氣到地下來,地之氣到天上去,這是泰******卦,主平安吉祥。相反,天高高在上,地永遠壓在下面,天地互不通氣,表面上看起來天經地義,合情合理,而實際上天地隔離,那叫“否”******卦,是不吉祥的。用這種觀點來指導統治術,也就要求帝王將相們要能夠體察民情,體恤民間疾苦;同樣要求平民百姓能體諒國家的困難,能夠顧全大局。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興旺發達。以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而言,“水火不容”的兩國,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化敵為友,和平共處。

  可以說,“大同世界”、“萬邦和諧”,是中國人的社會理想;“天地自然”、”五形和諧”是中國人辯證的自然觀。以陸羽為首的中國茶人們把這兩種觀念都引入茶藝之中,他所作的煮茶風爐,除了運用易學象數原理嚴格制定了尺寸、外形外,主要運用了《易經》中的三個卦象:坎、離、巽,來說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諧的原理。坎,在八卦中代表水;巽,在八卦中代表風;離,在八卦中代表火。陸羽在風爐的三足之間設了三個視窗,於爐內又設三格,其一格畫上“翟”,即火鳥,然後繪上“離”的卦形******,一格畫上“彪”,即風獸,然後繪“巽”卦******;一格畫“魚”即水蟲,繪上“坎”的卦形******。陸羽解釋說,這是表示“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又於爐足之上寫下:“坎上巽下離於中”,“休均五行去百疾”中國茶文化與歷史中國茶文化與歷史。陸羽認為:水、火、風只有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煮出好茶,發茶性,去百疾。同樣是水,也要取水質清潔又平和的,因此,對湍流飛瀑評價最低,認為不宜煮茶。

  歷代所行之茶事處處體現著和諧中國號稱禮儀之邦。所謂禮,不僅是講長幼倫序,而且有更為廣闊的含義,對內而言,表示家庭、鄉里、友人、兄弟之間的親和禮讓;對外而言,則表明中華民族和平、友好、謙虛的美德。中國的傳統思想認為子孫後代要孝敬父母、祖先;父母長輩要愛護、關心晚輩,即我們現在講的要“尊老愛幼”。還認為,兄弟要親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賓,對客人和敬禮讓。即使對外國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國人也總是友好地以禮相待。

  中國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這種和諧精神的體現。“以茶待客”是中國的普遍習俗。有客來,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對客人的極大尊重;即使客人不來,也可以茶送親友表示情誼。宋人《東京夢華錄》載,開封人人情高誼,見外方人之被欺凌,必眾來救護。或有新來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遷居新舍,鄰里皆來獻茶湯,或者請到家中去吃茶,稱為“支茶”,表示友好和關照。後來南宋遷都杭州,又把這種優良傳統帶到新都,《夢樑錄》載:“杭城人皆篤高誼……或有新搬移來居止之人,則鄰人爭相助事,遺獻湯茶……相望茶水往來——亦睦鄰之道,不可不知。”這種以茶表示和睦、敬意的“送茶”之風,一直流傳到現在。

  在我國許多地方的風俗中,甚至把飲茶與訂親、結婚等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不少地方有“飲茶定終身”之說,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吃茶”或“喝茶”;結婚儀式中,謁見長輩要要“獻茶”,以表兒女的敬意。長輩送見面禮,稱為“茶包”。是故,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中說:”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說到納彩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清代孔尚任《桃花扇》雲“花花彩轎門前橋,不少個分毫茶禮”。

  《紅樓夢》中亦載,鳳姐對黛玉說:“你吃了我家的茶,為什麼不給我家作媳婦!”。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表示深情厚意,不僅深入每家每戶,而且用於機關、團體,乃至國家禮儀。無論機關、工廠,新年常舉行茶話會,領導以茶對幹部、職工一年來的辛勤工作表示謝意;群眾團體時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兒相聚小酌,也透露著無限的親情。甚至許多賓館、飯店,客人入座,未點菜,服務員小姐先泡上一杯茶表示歡迎,特別是近年來,各地紛紛舉辦國際、國內茶文化研討會,不僅為茶人門交流心得、交流資訊、經濟貿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國內、國際間茶人門的友誼,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總之,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今人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飲茶衍生之文化處處貫徹著和諧在中國飲茶藝術與習俗所衍生而出的文化現象中,處處貫徹著和諧的精神。這種現象首先反映在歷代所傳下來的茶畫上。

  自唐代以來,茶已成為畫家筆下的主要題材。歷史上值得注意的作品頗多,而這些茶畫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始終貫徹著自然、和諧的精神。比較典型的如宋人蘇漢臣畫的《百子圖》,一大群小孩,一邊調琴、賞花,歡笑嘻戲,一邊拿了小茶壺、茶杯品茶,象徵中華民族大家庭,人口、民族雖多卻能和諧共處。還有直接以《同胞一氣》命名的俗飲圖,更把茶壺、茶杯稱為“茶娘”、“茶子”,直接表達了這種親和態度。茶畫中也有畫“鬥茶”、“賭茶”的,如南宋的劉松年,就畫有《茶園賭市圖》,但畫中的“賭”與一般的賭大不相同,賭茶,是表達造茶之人對自己勞動成果的自信,賭的目的是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宋人錢選仿劉氏之作,把這“賭”中的奧祕揭示得更清楚,他畫中的“賭茶”人,個個帶著微笑的表情,透著友好乃至豪爽之氣,而這正是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友好、清醒的表現。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茶具。在歷史長河中,堪稱精品的茶具數不勝數,而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清代制壺專家陳鳴遠製作的《束柴三友》。這把別緻的茶壺,塑作三個老樹虯咀,用一束腰結為一體,左分枝為壺咀,右分枝為把手,三根與共,同含一壺水,同用一支蓋,不僅造型自然、高雅,樸拙中透著美韻,還具有鮮明的立意,即取“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把筷子折不斷”、“共飲一江水”等深意,體現了中華民族強烈的親和力。歷代茶詩中,反映和諧精神的作品也不少。宋代愛國將領文天祥所寫的茶詩便是很好的例證。他在《揚子江心第一泉》詩中寫道: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此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閒評茶經拜羽仙。反對戰亂,企望和平,盼望有茗茶一樣的和諧、寧靜,這正是茶人、詩人,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中國茶文化與歷史茶藝師。中華民族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為了和平,敢於“斬卻樓蘭首”,但更向往清茶、雲乳、茗香,崇尚茶仙陸羽的和平精神。當代詩人周祥鈞所作的《龍井茶·虎跑水》,詩作如行雲流水,堪稱佳作。全詩如下:龍井茶,虎跑水,綠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山下泉邊引春色,湖光山色映滿懷,映滿懷。五洲朋友哎!請喝一杯茶哎!春茶為你洗風塵,勝似酒漿沁心脾。我願西湖好春光哎!長留你心內,凱歌四海飛。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趨勢

  精神調劑 陶冶情操 審美教化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是在民間土壤裡發育起來,幾千年來,飲茶風習在民間之盛,已達到“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成為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關係到人類的生活、勞動、生產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等,亦即與人的利害關係相當密切。馬克思主義認定,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語言,產生了意識和創造工具的能力,並在社會共同勞動和交往中產生了藝術。所以,人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經過生產實踐、科學實踐、和其他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這正是產生中華茶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使茶文化很快成為一門倍受關注的學問,吸引著多少文人騷客、政要權貴、佛門高憎書其事、詠其事、研其事。茶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文化生活景觀。

  中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對中國茶就非常認真的研究。根據記載,中國開始研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晉杜育的《荈賦》,唐代中期茶人和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崖石使君》,著名茶聖陸羽的《茶經》,明代茶人張源的《茶錄》等,一些茶家和愛好者從事研究,並著書立傳,以供後人參考研究,使之相互傳承發揚光大。茶,可以提神解乏,以茶養生、自娛、敬客、贈友,完全變成一種充滿審美情趣的藝術行為。人類在種植、加工茶葉的辛勤緊張的勞動中,把製作出來的成果,在勞動之餘或休閒時候,慢慢捂出一套泡茶和品茶的技藝。隨著藝術的提高,現代的茶家們根據沖泡全過程,總結出八道程式:“白鶴沫浴、觀音入宮、懸壺高衝、春風拂面、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嘗湯色、品啜甘霖。”把泡飲香茗的全過程用文字來提煉,並提升到茶文化的高層次來表現,使之更精彩生動。茶家們在泡飲時,認真講究茶質、用水、茶具、沖泡,“水用清泉,爐以炭火,茶具小巧,茶講形、香、色***湯色***、韻。”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增進娛樂性,提高情趣,陶冶情操。

  同時,茶家們的品嚐方法也很講究,不是大碗豪飲,而是小啜、含口、徐咽、細品,通過品嚐過程中的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進入詩化的美妙的境界句,達到哲理的高度。人們在工作之餘,休閒聚會的時候,用上優質的茶具,拿上一泡好茶,圍坐在一起,或是評茶論道,或是促膝談心,或是暢談天下大事……;有的和著茶韻吟詩誦賦、揮毫潑墨、讀書看報、自娛自樂,激勵情感,心胸坦蕩,受益非淺;有的自捧一杯香茗,淡然而坐,慢斟細品,清心無慾、拋棄煩惱、修身養息,借品茶體驗和領悟清和、儉約、自尊、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境界等等。通過開展茶文化活動,可以激發人們認識美、熱愛美、追求美、創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豐富人們的審美經驗,改變人們的審美態度。

  從泡茶到品嚐的藝術過程,人們把它歸納為“茶藝”,古代的茶家把它稱為“茶道”,亦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精神範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這就是在泡茶和品嚐這個過程中,所追求、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安溪茶商感德鎮的吳高明在太原勇鬥***匪徒的事蹟;黃澤輝汕頭勇擒***竊賊等,這些見義勇為的壯舉,正是他們成長在茶鄉,受到誠信為本,分清善惡,仗義為重,勤勞致富的美德陶冶感染,產生了內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諧統一,所譜寫一曲又一曲的正氣歌。所以,茶文化可以起到精神調劑,宣洩情感,陶冶性情,宣傳教化,規範行為,審美情趣,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等作用。激起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分清醜惡,辨別是非,改造世界觀。

  溝通感情 以和為貴 團結和諧

  早在唐代,飲茶就在中華大地非常盛行,幾千年來流傳至今,成為最時尚的日常生活景觀。人們不管是在家人相聚,還是在商場、賓館迎賓待客,商務洽談,交際往來,休閒會友等,都離不開它。宋代文人杜小山的詩句“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大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那種在寒夜來造訪的特殊客人,以茶勝酒,品茗敘舊的歡樂之情,別有一番情趣,截然不同的意境,躍然紙上。正如現代南安蔡四田先生寫的詩句:“故友親朋鄰里家,上門一到請杯茶。手端香茗表心意,勝過登樓上酒吧。”明代文學家許次紓在《茶疏》“論客”中有“賓朋雜沓,止堪交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體現以茶交友的道理。所以早在先前,人類就用茶來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交際會友,成為感情交流的必須品。

  人們由於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也由於信念、性格、修養和人生觀等等的差異,人與人之間是一個充滿各種複雜心理因素的互相作用的整體,彼此之間必然會產生摩擦和糾葛,和發生矛盾。而常常依賴於內在的情感溝通和心理認同,通過各種方式的交流來溝通情感,傳達資訊,促進理解加強團結。在家中,泡上一壺好茶,使家人親屬團聚同飲上一杯香茗,增強了親情和代與代之間和諧氣氛。對鄰里、朋友、賓客捧上一杯熱茶,這一微妙方式,可以和氣生財,消除誤解,化解矛盾,成為人們之間進一步增強友誼,增進了解,加深感情的好途徑,這種認識、瞭解、熟悉的過程,也就是改變、溝通人際關係的過程。互相交流,互相認同,互相理解。以達到和誠相處,同飲香茗,共話友誼,使人類在和煦的陽光下共享親情、友情,促進社會和諧。真乃:“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