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的創業之路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網際網路技術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技術創新為網際網路革新帶來了契機,創業活動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業活動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參與到創業活動中的創業者越來越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人生短短几十年。“現在”對我們來說是最珍貴的,一個人把握住了現在,其實就是抓住了機會,他也就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

  兩間七八十平方米的門面房,一間是倉庫,貨架上規整堆放著形形色色的鋼材。另一間門面房被隔成三個空間,別離是倉庫、單位和臥室。不大的空間被安排得整齊而大方,這即是丁俊林的創業基地。

  6月29日,筆者來到坐落馬鞍山市的丁俊林的“飛天”鋼材運營部。一無財力、二無人脈、三無經歷,從起先每天為資金週轉憂愁,到如今貨源和出售量趨於安穩,23歲的丁俊林敘述了自個的創業故事……

  丁俊林出生在樅陽縣一個貧窮農家,高中時,爸爸病逝。哥哥姐姐外出打工,支撐他的學業和全家的日子。2007年,他考上了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建工系給排水專業。簽到那天,他買完被褥床布和一些簡單的日子用品後,只剩下不到300元錢。他克勤克儉,每天只吃學校食堂裡的特價菜,每月的日子花費不到 100元。

  除了努力學習外,丁俊林使用節假日和課餘時刻拼命打工掙錢。搬啤酒、發傳單、碼圖書、做家教、端盤子、打掃衛生……“最多的時候,我同時接下了六七份活,累是累了一點,但這些閱歷成了我日後走向社會一筆名貴的經歷財富。到結業時,我還攢下了近2萬塊錢呢。 ”丁俊林笑著說。

  “如今這個鋼材店,是我和大學同窗徐開飛合夥興辦的。 ”丁俊林介紹說。同窗徐開飛有一個親屬早些時候做過鋼材買賣。丁俊林和小徐2011年大學結業後,從親朋處東挪西湊了7萬元錢,租下一間店面,取名“飛天鋼材”,開端了創業。

  資金短缺、尋覓貨源和出售途徑……許多問題一會兒擺在他們面前。他倆找到共青團馬鞍山市委、市人社局諮詢對大門生創業的幫扶方針。 10多天的時刻,10萬元無息借款就請求成功了。

  “剛結業的門生,也能開店賣鋼材? ”無數次傾銷鋼材,卻被人這樣冷冷回絕。兩人在外面跑了近兩個月,才籤來了第一個2萬多元訂單,卻由於出經歷用錯了計創業新點子算方法,不只出賺到錢還賠了2000多元。

  為了最大程度地開源節流,他倆吃住在店裡,自個煮飯,晚上打地鋪。兩人騎著三輪車接貨送貨,外出談買賣儘量坐公交車。

  進貨、打款,有時候給廠家打過款後,身上一分錢都出有了。 “後來我不得不厚著臉皮去跟供貨商商洽,說了很屢次他們才容許不用打款就先發貨。那段時刻真的挺難的,親朋們都說咱們該找份安穩的作業,這樣做下去怕是不會有啥好的功效。 ”

  但兩個年輕人堅持了下來。2012年頭,丁俊林買了輛二手三輪車,起早貪黑地處處傾銷鋼材。不論若干銷量,他們城市準時按量給客戶奉上門,在價格上儘量讓利給顧客。靠著誠信運營逐步打開了商場。

  “咱們另有10多萬元的借款未還,店裡物資可能有40萬元左右,這樣算下來,這兩年咱們賺了二三十萬。 ”關於這樣的成績,丁俊林很滿意。

  “今後就想好好掙錢、好好日子,我的女朋友很支撐我的工作,祈望能趕快買上房子,把她娶過來,把媽媽接過來,這樣就圓滿了。 ”丁俊林看身邊的女朋友笑著說。

  專家觀念

  安徽工大工商學院招生工作處處長史淑芬:大門生創業一是要立異,立異甚至可以決定創業的成功與否;二是要務實,許多大門生,說到創業想到的即是高科技,開大公司做大買賣,但其實,哪怕是擺個地攤,這也是創業。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從小事做起,從實踐做起,關於出有太多經歷的大門生,更應該如此;三是要堆集,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只需求構思,還需求職業經歷、社會人際關係、管理才能等多方面的歸納要素和才能。這就需求一個常識的連繫、經歷的堆集;四是不畏艱苦,假如出有做好長時間喫苦的預備,不調整好自個的心態,也就天然不能祈望創業可以成功。

  篇二

  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合適工作——參加歷下區組織的——在政府部門幫扶下開熟食店——生意紅火又開分店吸納下崗失業人員

  2009年2月,和平路。伴隨著響亮的鞭炮聲,張猛的“吉快客簡餐外賣”第三家分店開業了。自從去年5月在燕山小區賣“奧爾良烤雞”成功邁出第一步,如今張猛已經開了3家西式外賣店,從當初的單槍匹馬到現在擁有10餘名員工。

  談及自己的創業成功之路,張猛感慨地說:“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歷下區各界的支援。在他們的不斷幫助下,我的生意紅紅火火,曾經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2007年6月,張猛大學畢業。那年他24歲,懷著滿腔熱情到處發放、尋找用人單位,卻屢屢碰壁。工作、擇業一時成了全家人的煩心事。2008年2月,燕山街道辦事處對轄區失業人員進行調查摸底時瞭解到他的情況,並在管理臺賬上記錄了他的擇業願望、技能特長、培訓意願、創業意向、畢業院校以及家庭狀況。“居委會做好登記後,馬上給我聯絡了培訓。我學的是培訓,還享受了很多優惠。”張猛對此記憶猶新。2008年4月,他參加了歷下區組織的創業培訓,這是歷下區為轄區大中專畢業生開設的11所定點培訓學校之一,而張猛選擇的培訓也是區就業辦梳理登記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願望後結合就業形勢開設的33個專業之一。“聽說現在的培訓辦法比我們那時更豐富了,不但有培訓,還能到歷下軟體園、漱玉平民大藥房、新聞大廈這樣的實訓基地工作,實訓後有機會直接和這些單位簽約。”張猛聊起了歷下區2009年的新政策,“只要參加培訓滿3個月,區裡和實訓單位都會給參加實訓的學生提供每人每月300元的補助,這樣每個月至少能掙600元,真是挺不錯的。”

  參加完培訓後,張猛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選擇了自主。2008年5月,燕山街道辦事處勞保中心幫他在燕山小商品市場找到一間12平方米的門面,為他減免了3年的工商管理費稅以及環境衛生費,同時他還享受到了大量優惠,再加上店鋪位置好,開業後生意挺紅火,張猛又考慮開分店。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歷下區就業辦幫他申請了3萬元的小額貸款。“太及時、太省事了。我拿著居委會開的信譽證明來到就業辦,過了半個月貸款就辦下來了。”張猛現在又開始第二次申請小額貸款,這次是5萬元。雖說這次不免息了,但利率還是比商業貸款低不少。

  有了幾家小店後,張猛在街道辦勞保中心的推薦下吸收了不少四五十歲的下崗工人和大中專畢業生。張猛說,經過這兩年與區勞動就業部門及辦事處打交道,發現他們都在想辦法幫助解決題,自己這也算是為社會作點貢獻。

  一人就業,全家安心。今年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和自主是歷下區的工作重點之一。“我們對實行‘1+3服務’,即對每個創業人員推薦一個專案、提供一所場地、辦理一筆小額貸款,通過這些服務促其儘快。還通過建設實訓基地、幫扶基地,實現了實實在在的就業。”歷下區就業辦主任龐繼萍介紹。歷下區提出的關注民生“四個一”標準,其中一條就是不讓一個想就業的人找不到工作崗位。今年前5個月,歷下區共安置就業再就業人員6700名,完成全年計劃的67%。

  篇三

  “80後”的方毅,在校是“明星學生”。1999年,他被保送進入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工科混合班就讀,2003年又被保送進入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讀研究生,畢業時獲評“浙江大學特優畢業生”。

  然而他偏愛創業。2001年,他被選入只有60人的浙大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聆聽MBA老師們的課程,在浙大科技園接受創新創業系統輔導,從此,創業不輟。

  “2005年,我開始第一次創業,做‘手機備備’,後來被百度收購了;第二次創業做了‘個信’,後來被騰訊幹掉了;個推是我的第三次創業,做手機訊息推送服務。”

  在經歷了硬體開發商、軟體開發商到技術提供商的幾度定位之後,方毅帶領的團隊定位在了“送水工”角色上——目前“個推”業務獨立覆蓋8億手機終端,在第三方推送服務的部署上佔據國內90%的市場份額。

  2014年7月,“個推”宣佈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融資,軟銀賽富領投,原A輪投資方悉數跟投,“這可能是國內B2D行業迄今最大的創業公司單筆融資。”方毅說。

  2014年11月,“個推”獲第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全國總決賽第一名。

  在網際網路創業、科技型創業的江湖裡,收益大、風險也大,被替代、被顛覆的事隨時可能發生。

  在方毅的創業道路上,資金鍊斷裂、技術瓶頸、小夥伴跳槽的狀況都發生過。

  “最難過的時刻是裁員,從135人的團隊直接縮減到50多人,現在回頭想想,沒有裁過員的也許不能叫做公司。”

  但10年創業征途,他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雖九死其猶未悔”。

  方毅很感激在自己創業路上幫助過他的“貴人”,也很願意把自己的一部分時間留給和自己當年一樣選擇創業的年輕人。他每年會到母校浙江大學去進行四五場的創業講座,也會到本土創業圈子B座12樓進行創業分享訪談。

  在累積的多年網際網路創業經驗中,他拿出分享的內容常常是自己親歷的失敗。“對於創業者來說,失敗的教訓比誇誇其談的成功學更實用。”

  例如說到自己的第一次創業,“當手機不停更新的時候,它就要不停地去適配。你會發現你的敵人不停地增加,不停地進化,你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無限的適配中去了”。他告誡師弟師妹們:Find the Must-Win Battle,選對戰場,才有必勝一役。

  又如說到第二次創業,他告訴師弟師妹們說,“當競爭對手是一隻大象,我是一隻螞蟻,大象腿踢過來的時候我可以用針扎,但是這隻螞蟻不幸處在了象群遷徙的道路上,畫面太美就不敢。所以創業過程中,大家可以很勇敢,但儘量不要選在超級大鱷或者說過早地選在超級大鱷必經之路上。”

  2014年,方毅和一些小夥伴共同發起了“湧泉—華旦基金”,專注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投,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初創企業孵化成長。

  創業10年,方毅的穿著依舊“校園風”,他和妻女住在杭州普通小區的小房子裡,上下班走路,遠一些騎自行車,辦公場地是和百來人分享的、1000平方米大開間裡的一小格。

  他和他的創業夥伴兼妻子張潔有共識,比起舒適的辦公條件,自由、開放這些創業企業的氛圍更可貴。

  “我們這一代的創業者,已經不需要通過穿什麼、住在哪裡等物質去證明,我們的內心已經足夠豐富強大。”

  不過,2014年,他購入了一輛紅色的特斯拉。在杭州,他是首批車主之一。

  “這一行為代表了一家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對未來科技趨勢所保有的好奇心,如果能從中得到一些靈感,價值就會遠遠超過車價本身。”

  而且,這輛特斯拉成了“個推”員工的一項福利——只要經過報備,每個人都有一天的使用權。

  在方毅目前所帶領的團隊中,有來自伯克利大學的數學博士,有來自上市公司的資料專家,還有百度、騰訊、IBM的前員工,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已經有“90後”員工融入的年輕團隊,需要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企業文化。

  “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講,可以接受同樣的工資,但是工作環境需要更加良好一點,這個工作環境也包括所在公司在整個行業裡的一個形象。希望同事們在使用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自豪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