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富翁的創業之路

  創業在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在世界各國,創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第一顆速凍湯圓的發明者、中國速凍食品的開創者——這些都是陳***的標籤。他掌舵的“三全食品”,在各個商超的速凍專櫃裡都有蹤影。

  五十歲,應該是守業的時候,大多數人不會在這個歲數開始再打拼。在知天命的年齡創業,這可能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陳***偏偏就是這樣。

  在創業前,陳***是鄭州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家庭幸福、事業蓬勃,擁有一個五十歲男人應該擁有的一切。

  但是他卻覺得這樣的日子很不充實,時間被浪費了。雖然是一家三甲醫院的副院長,一個月僅一百多元的工資不能夠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時代造就英雄,***,剛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他萌生了下海的念頭。身邊一批做生意的朋友逐漸富了起來。於是,陳***毅然放棄已有的地位和榮譽——下海經商。

  陳***絕對算是白手起家,他的第一筆創業資金一萬五千塊錢是向鄰居借來的。他用一萬二千塊錢買了個冰淇淋機,另三千塊錢作為買原料的流動資金,在商場租了一個櫃檯,成立了一個冷飲部,叫“三全冷飲部”。之所以叫三全,是為了感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由於肯動腦筋,積極創新,三個月就把借款還了。然後,陳***就開始擴大再生產搞批發。場面紅火,為了進到貨,很多人半夜就來排隊。

  後來他又發現在上海有一種冷狗牌夾心冰淇淋很暢銷,但是引進生產這樣的裝置就要十萬元,這個對於剛創業的他來說是個天文數字。陳***搞清楚原理,一分錢沒花,用原來做冰糕的鹽水槽生產出來夾心冰淇淋。這項技術就是二次速凍法,這也為以後的速凍湯圓奠定了基礎。

  剛開始創業遭遇很多阻礙,但是陳***想好了,就幹。

  “開始的時候落差很大,外科醫生這個職業很好,我又是醫院的副院長,職位也不低,都是大家來求我辦事。但是自從我下海以後,我的身份轉變了,什麼事都得求別人。”陳***描述當初的境況。

  並且,陳***的家人對他的創業並不支援,反對的聲音大。家人都認為他是不務正業,冒這麼大的風險不值得。“你快五十歲了,工齡***十年,馬上就可以退休。”也有人建議他病假休息半年,自動轉入勞保系列。

  但陳***沒有受到這些聲音的影響,他決定斷了後路,背水一戰。“等下去可能會失去機會,有後路的話,也不會破釜沉舟。沒有退路可走,只能往前衝。沒有條件,沒有錢,都是靠自己有動力去創造條件。”

  陳***又開始每天睡不著覺,不斷地想發明,改良裝置,改良產品,為了讓跟隨者,跟都跟不上。

  你越是不想賺錢結果你越賺錢

  把心放在產品上是陳***的生意經,他常掛在嘴上的話是,“你越是不想賺錢,結果你越賺錢。”為什麼?他說,要把思想用到產品上,用到怎麼為消費者服務上,用到食品的安全上,這樣有了好的產品,有了好的市場,自然而然就賺錢。

  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也因為他就這樣做了,雖然三全沒有裝置,也沒有廠房去抵押。銀行卻主動給了貸款,財神上門了。

  1995年,銀行看到三全食品廠門口,各地的車輛帶著現金來提貨,沒貨!要久久排隊,有的還要等十幾天。銀行行長和信貸科長看到生產銷售的旺勁,對陳***說,儘管你不符合貸款的條件,我們還是根據你的定單,根據你市場的銷售情況,考慮給你貸款。

  這種樸素的精神反倒堅定了銀行貸款的決心。行長說,這是他們有史以來,第一個不要任何擔保,任何抵押,就憑信任的貸款。

  專注主業做百年老店

  在三全同一條街上的鄰居——鄭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除了經營主業,還搞多元化:搞資本運作、搞房地產,用不安分的跳躍式發展快速追趕三全,成了三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十幾年來,陳***只做速凍食品,三全的擴張之路是否太過保守?陳***用了一個比喻,叫做“滾雪球似的發展”。

  沒搞過多元化,陳***不遺憾。在他的觀念裡,要打造百年老店就要專注主業。

  “如果我把精力用到其他方面去,那主業肯定要受影響。現在把精力、時間、財力全部集中到主業上,天天動腦筋,結果是非常不一樣的。”陳***說。

  “如果在主業上還有發展的空間,我還是要圍繞著主業不斷地發展。如果在能力富餘的情況下,我們主業已經達到某一個點的時候,也許我會介入其他的行業。”陳***並沒有把話說死,“那就是到時候看,起碼近幾年我們不會搞別的行業。”

  面對這樣的財神爺,陳***卻又犯起了“摳”勁,他沒有排場招待。在銀行行長考察了企業後,陳***請他吃了十塊錢一碗的燴麵。

  有人說,銀行肯定不會給他貸款,銀行的行長來了,卻這樣給打發走。而陳***心裡想的則是,要趕緊回去搞生產。

  “也許有人說我是保守,但是我說最關鍵的是持久。”陳***對他的創業之路是這樣總結的。“搞什麼事都要專注,以小博大,什麼大事都是從小做起,從基層做起,一點一點,不要貪大求洋,不要好高騖遠。這樣的話,穩中求快,在發展的同時,一定要穩字當頭,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的,不要冒進,要穩穩當當。”

  不留遺憾

  如今,作為三全食品創始人的陳***已經從一線退了下來,把接力棒交給了兩個兒子。但這並不意味著三全是傳統的家族企業。

  企業剛起步的時候,大家都把陳***叫做陳師傅。他對員工都是手把手的教,但是發展到上萬人以後,陳***也說,光靠個人的力量是不行了。要靠管理團隊,靠現代化的管理。“所以現在我們請的是一些大的跨國公司的高管,二百多個高管人員來管理我這整個團隊,我個人見好就收,退居二線了。”

  “我兩個兒子只是佔管理團隊人員的百分之幾,他們承擔責任。但是現代化的管理是要聘請有能力的人去做。”

  而對於兒子們的工作,陳***是滿意的。他說:“我沒有什麼遺憾,只有欣慰。”

  篇二

  這個創造財富奇蹟的個案,對於今年號稱“史上大學畢業最難就業年”的大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標杆……

  一個標準的90後,即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即不是“海歸”,也非重點高校畢業,僅是個普普通通的職高學校的大專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了千萬財富。這個創造財富奇蹟的個案,對於今年號稱“史上大學畢業最難就業年”的大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標杆;對於當下的教育體制而言,也無疑是值得探討和思索。

  這個標準的90年後叫丁仕源,1990年2月出生,廣東梅州人。丁仕源在他小的時候就隨父母來到了深圳龍崗,因為他父親在這裡開了一家小醫院。由於家裡經濟條件還比較好,所以父母都希望他能夠過上一種平靜安穩的生活,根本沒想過要他去打拚賺大錢。

  然而,丁仕源從小就與同齡人相比就要成熟很多,顯得頗為另類。他喜歡冒險,喜歡挑戰,敢於去“衝殺闖蕩”。 小學時,班上很多的同學都喜歡跟著他去玩。雖說從小愛貪玩,但是學習成績卻並不差。12歲小學剛畢業的丁仕源,竟然自己跑到龍崗區成人培訓中心報名參加新聞、營銷等課程的學習和培訓。

  12歲就學這些東西,多少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然而,就是這不可思議的舉動,讓他在兩年後讀初中時,竟然就有了用武之地。14歲那年,他看到有家服飾專業的報紙在招聘記者,他竟然報名前去嘗試。招聘單位見他年齡太小,自然是不予通過。可是,準備充分的丁仕源拿出了深圳300多家服裝企業的相關資料,並大談各企業的風格特色,順便表達了自己對服飾行業的看法。這家招聘單位的領導非常吃驚,當場決定聘用他。於是,丁仕源闖出了自己的第一項事業。他不僅當記者,而且還代理客戶廣告,每天都利用課餘時間跑客戶。在這家報社幹了一年多之後,丁仕源就去了另一家服裝類報紙做兼職工作。在為這家報社工作中,丁仕源結識了一大批女模特,並積累了這些模特的個人資料和***。丁仕源是個有心人,他知道這些資料以後可以成為自己幹一番事業的資本。

  果然,在2006年時,16歲的丁仕源就開始介入了一些企業和機構的選美比賽。由於他在幾大服飾專業報紙做過客戶外聯工作,對模特、企業等情況都比較熟悉,因此一些選美比賽機構看中了他,讓他負責組織策劃、統籌、招商等事務。丁仕源工作非常賣力,到處聯絡,甚至不惜自己倒貼交通費、通訊費等。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參與了200多場模特大賽、酒會、晚會等活動。還好這些活動的主辦單位在活動結束後,都會給他一些提成和獎勵。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丁仕源可謂是一舉三得,賺了錢,積累了人脈資源,鍛鍊了自己的能力。

  後來,由於各項選美比賽太多太濫,招商比較難到位,收益難以確定,故丁仕源便放棄了參與這些活動。他開始把模特介紹給客戶拍平面廣告或廣告片,他從中賺取一點介紹費。所以,在讀書的日子裡,丁仕源經常是下午一放學,就馬上回到家換上西服直奔市內,去赴約商談、簽約,或參加各發佈會、開幕式等。學校和老師對丁仕源經常早退和缺課很有意見,但是,丁仕源都讓父母給忽悠過去了。

  丁仕源是邊讀書邊賺錢,他的目標就是要在上大學前,創立自己的公司。儘管許多的商業活動影響了他的學習,但是他最終還是班上少數幾個考上高中的。17歲上高中後,丁仕源還利用業務時間在一家娛樂公司當總經理;此外,還負責一個模特網站的推廣活動。當丁仕源感覺自己的資本已積累到足夠開一家公司了,於是便決定開一家公司,讓自己為自己打工。2008年,丁仕源籌備創辦了“深圳互動文化傳播公司”,註冊資金100萬全是自己幾年來辛辛苦苦賺來的,未拿家裡一分錢。後來,又成立了“鬆雷文化集團娛樂部”,還參股多家文化傳播公司。

  2009年,丁仕源參加高考,成績很一般,只考了400來分,一本二本讀不到,他只好選擇了深圳資訊職業技術學院。他一邊讀書,一邊經營著自己的兩個公司。學院的老師和同學都不知道他竟然有著雙重身份,一個是大學生身份,而另一個則是兩家公司的總經理。

  直到2010年11月,“第20屆世界模特小姐大賽國際總決賽”在深圳資訊學院舉行時,學院的老師和學生才知道,這次大賽的助理導演和國際總決賽賽務統籌的丁叮,就是自己學院的新生丁仕源。

  學校知道丁仕源的雙重身份後,給予了大力支援,並提供一個充分展示他才華的平臺。學院鼓勵他參加職業規劃大賽,他不但是積極參加,而且一舉獲獎。在大學的三年中,他上課的時間不多,經常是開著自己的賓士車往返於公司和學校之間。

  大學畢業之後,丁仕源便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公司經營上了。現在他的兩個公司經營得都還非常不錯,資產達到了1200萬元。他把最初創辦公司時加盟的親朋好友都設法讓他們退出去了,他深知,如果公司的員工和管理層都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那根本就不便於公司抓好內部管理,所以,他寧願花錢請職業經理人來給自己幹。

  時下,丁仕源說公司團隊成員都是從各方面渠道挑選來的,人員不僅素質較高、很專業,而且也都很敬業,公司業務開始得有聲有色。他期待著在自己30歲時,能進入億萬富豪的行列。

  篇三

  湖北十堰市南京路口貿易局家屬樓3樓一套百餘平方米的住宅,是羅敬宇的“發跡地”。

  這套房子是羅敬宇奶奶的房產,長期沒人住,從高一開始,在爸爸的支援下,羅敬宇就在這裡經營畫材生意,到高二時,他僅靠這個店面,一年已能賺200多萬元。羅敬宇去年到武漢上大學後,這裡交給了劉立佳,愛好音樂的劉立佳將其逐步轉型,主營音像製品。雖然接手才一年,但在十堰市已經小有名氣,每天都有幾千元利潤。劉立佳說,這都靠羅敬宇給他帶來的好人氣。

  劉立佳去年從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畢業,那時羅敬宇高中畢業。兩人合資的這家音像店利潤不錯,但至今還沒有談分成,兩人都說:“好兄弟算明賬傷感情,但誰都不會虧待誰。”

  讀大一時,來自河北的劉立佳在畫店認識了羅敬宇。劉立佳覺得羅敬宇很誠實,印象很好,兩人交往甚密。“看看他的朋友圈就能明白,羅敬宇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劉立佳說,羅敬宇擅長交友,為人豪爽、真誠,別人有困難總是盡力幫助,初中在大街擺攤時就跟一些店主關係很好,人脈很廣。

  羅敬宇的父親曾在銀行工作,後辭職辦企業,生意做得很大,他十分支援兒子創業,覺得死讀書沒有用。羅敬宇的母親是十堰市一所知名小學的領導,在幼教領域很有名氣。她認為孩子年輕時賺錢是次要的,主要還是要讀好書,學會做人,多交朋友,“人緣越廣,走得越遠。我現在一點都不關心他賺了多少錢,我很害怕錢賺多了他會變化。”羅媽媽說,孩子老實,不瞭解社會的複雜,“我對他這麼早闖蕩社會是很擔心的,我還是希望他多讀書,讀好書”。

  初中初涉商海

  也曾血本無歸

  羅敬宇的創業故事,要從他讀初中時講起。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離震區只有幾百公里的十堰餘震明顯。很長一段時間裡,十堰人喜歡在廣場上放孔明燈,向罹難同胞寄託哀思,後來逐漸成為一種夜間文化活動。初三時,羅敬宇跟父母在廣場散步時發現孔明燈很壯觀,他看到了“商機”。

  他到十堰大市場一看,一個孔明燈批發價2元,但卻可以賣10元,他當即進貨200個,下了自習後就趕到廣場擺地攤叫賣,但4個多小時喊破喉嚨也只賣出十幾個。

  羅敬宇總結經驗認為,根本原因是單槍匹馬勢單力薄,便動員同學加入銷售隊伍。他以每個孔明燈5元的價格批發給同學,不用叫賣,便能淨賺3元。

  十堰在鄂西北,遠離大城市,這裡的批發價是2元,如果從外地進貨是否更便宜?羅敬宇上網一查,喜不自勝:網上售價僅0.5元,他立即批發了2000個,以3元賣給同學,讓同學以5元的價格銷售搶佔市場。這一變化,讓羅敬宇賺了近5000元,前後總共獲利達萬元。

  有同學提醒羅敬宇:別人祈福你發財,影響不好。羅敬宇覺得有道理,馬上將餘貨以2元一個拋售,還拿出5000元悄悄資助家境困難的同學。

  初中畢業後,羅敬宇考進十堰市13中學美術,課餘時間充裕。羅敬宇開始嘗試經營女裝店。他獨自前往全國知名的批發市場——武漢漢正街調查市場行情。晚上就在天橋、火車站等地方將就著過,“賣孔明燈賺的幾千元錢,捨不得花”。

  回到學校,羅敬宇瞞著家人,向同學和以前認識的檔主借錢,1000元、5000元……借條都打了40多張,靠他的“人緣”,竟籌集到11.92萬元,在十堰市“金三角”服飾廣場開了一間40平方米的服裝店。聘請了兩名店員***

  學校裝修缺錢 學生成了股東

  花了三天時間,羅敬宇就從虧本的挫折中調整過來。學美術的他開始把目光轉向畫材市場。經過調查,羅敬宇發現,十堰市畫畫的有2萬多人,但全市只有幾個畫材商店,市場很大:畫架、水粉筆有50%的利潤,鉛筆利潤可達到20%-30%。“這是***不賠的生意,成了算你投資,輸了算我借你***。”他找到劉立佳時信心滿滿地說。白紙黑字按了手印之後,宇佳商務有限公司***後更名佳宇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開始運營。羅敬宇佔51%的股份。劉立佳解釋:“簡單地說就是我主要出資金,他負責出策劃,負責實施。”

  拿到錢,羅敬宇還了辦服裝店借的11.92萬元欠款,“一分不落地還。”其實,不少人沒讓他還,說是給他的創業資金,羅敬宇就把這些借條裱起來。“我很感謝這些人,他們真誠地幫助我這個‘小屁孩’。很多我之前欠了五百元的,現在還一萬,欠一千的,我還兩萬,他們現在很多也還在上學,就當給他們做學費。”

  畫材店開張後,羅敬宇跑遍了十堰市的所有美術培訓班、畫室,連幼兒園也沒放過,“我的商品質量好價格低,但一開始大家不認識我,第一次、第二次去會被拒絕,但第三次、第四次,客戶或許有興趣試一試,我的機會就來了”。

  隨著市場越來越好,羅敬宇的團隊逐漸增加到18人,經過半年的努力,十堰的畫室、學校基本都跟他們有業務往來。不到一年,店裡的銷售額就達到600萬元。

  同班同學正在緊張準備高考時,羅敬宇正致力於進一步擴大業務,把公司開到金華、武漢等地,經營範圍涉及畫材、樂器等多個行業。去武漢學畫畫,藝術培訓學校缺錢裝修,他投入120萬元,佔30%的股份,還沒畢業就當上了學校副校長!現在藝術培訓學校又發展了3家分校,羅敬宇在每家佔35% 的股份。走進高考考場時,羅敬宇已有了3家直營店和4家加盟店。

  家人曾擔心,公司員工平均年齡34歲,最大的43歲,跟羅敬宇的父親同齡,19歲的羅敬宇如何管理?

  高二期間,他自費到加拿大的一家企業學習管理,帶回了“積分制管理”。“在我這裡沒有人情分。”在嚴苛的管理下,跟羅敬宇私交很好的大學同班同學文國璋也被“無情”地開除。“這不會影響我們的感情,他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文國璋說。

  “藝考熱”升溫,美術畫材市場的需求很大。羅敬宇的公司,員工月均工資5000元以上,最高能拿到三四萬元。現在公司員工已達到29 名,日常工作由4個部門的負責人管理。銷售部總監湯大志說:“羅總年齡不大,但執行力很強,有自己的主見,說一不二。我們平時都是按章辦事,大家都很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