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藝術生的畢業論文

  藝術是一組體系龐大的交響樂,每個片段都舒緩,不需要節奏。藝術家是一隻鳥,或升或沉地飛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數字藝術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大眾趨勢

  根據Glen Wilkins在《Painting with pixels》當中的定義,數字藝術是某一個階段,或者在任何創作過程中的全程,通過計算機來對素材進行處理,從而形成的影象全貌。截止目前為止,在藝術領域的各個方面中,數字藝術具有了很多形式,如:網頁設計、動漫設計等等,催生了很多新媒體等各個方面新型的職業。數字藝術逐漸邁入了成熟的時代中,已經廣泛的被大眾所接受。數字藝術的產生於發展,改變了人們的藝術邏輯,改變了藝術形態以及審美的情趣。隨著新媒體優勢的日趨明顯,數字化有數字藝術與新媒體結合所衍生的計算機動畫、電子遊戲等大行其道,消除了傳統的專業劃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數字藝術,數字藝術在新媒體平臺上越來越向著大眾化趨勢發展。

  一、數字藝術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應用

  21世紀,我們已經進入了數字時代中,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中都存在著新媒體,新媒體已經成了社會的主流媒體,如:數字雜誌、微信、微博等,傳統的媒體藝術空間不斷的變小。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和即時性、便捷性等特徵,而對著新媒體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發展,數字藝術逐漸與新媒體結合,同新型媒體及科學技術具有了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同時,隨著計算機網路逐漸的普及,數字藝術跨越了設計、藝術集科學個領域,消除了傳統藝術深度的模式,具有虛擬性以及互動性的特徵,同時也具有了嶄新的審美形式,創造出一系列數字時代的產物。其主要體現在創作流程的開放性、傳播過程的即時性以及藝術作品的大眾化上。

  1.藝術設計方面。在進行藝術設計的時候,數字藝術創造除了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畫面,能帶給觀眾一種不同的欣賞方式,可以將文字、畫面等結合,改變了單一的藝術設計特點,使現代藝術的魅力得到了增強,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時代氣息。同時,為了達到美的藝術效果,運用數字媒體特有的聲、電等效果來設計影象,可以為人們帶來精美的網站主頁、影視介紹畫面等。

  2.在遊戲方面。目前,通過數字程式設計等軟體,運用數字化平臺可以設計各種遊戲,在電視或者電腦上播放其匯成的影象,如:動畫片等。同時,在電腦上,利用數字藝術虛擬現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可以讓使用者清楚地感覺到三維空間中虛擬世界真實的視覺、聽覺和觸覺,模擬感官,讓人們身臨其境一般,感覺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真實事件。

  3.在影視方面。數字藝術能夠為數字裝置製作儲存,利用物理媒體傳送,使電影產生很好的效果,將數字訊號還原成影視要求的影像。如:很多好萊塢精彩的大片都是運用了數字媒體藝術。

  二、數字藝術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大眾趨勢

  1.同新媒體結合的大眾化魅力

  在目前,微博、微信、網購等新媒體充實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與這些新媒體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而在新媒體平臺的支撐下,數字藝術自身的優勢與特徵不斷地拓展,其藝術形態不斷的發展與轉變,保持著自身旺盛而獨特的生命力。在這種背景下,新媒體向大眾提供了更多的藝術創作空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數字藝術的創作者,甚至一些沒有從事過藝術活動的人們也可以利用新媒體自行創作數字藝術。如: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釋出視訊、文字等,微博使用者的數量已經超過了5億,新媒體使數字藝術產生了真正的大眾化變革。同時,網路中的每一件作品的誕生都可以讓不同受眾創造性地產於其中,大眾是數字藝術的參與者,也是數字藝術的創作者,在這種模式下,數字藝術作品體現出了強大的生長能力,就像一個程式一樣。

  2.數字藝術平民化的發展

  目前,在網路環境中,個人氣息與個性化特徵使數字藝術具有了鮮明的藝術特徵,如:個人視訊、電影、直播媒介層出不窮,大眾化的發展帶來了數字藝術作品的個性化特徵,數字藝術越來越體現出大眾化的趨勢。同時人們也感受到了數字藝術的獨特魅力,數字藝術帶給了人們大眾化的體驗,如:網路中各種各樣的網路歌曲、無厘頭視訊、搞笑廣告等。新媒體帶來了有民主的力量,使數字藝術不斷地平民化,促進了數字藝術與新媒體的不斷髮展。

  3.審美標準的大眾化

  新媒體具有豐富的內容和互動性等特徵,能夠對大眾的審美觀念產生很大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在新媒體時代中,現代人已經將傳統的審美觀念淘汰掉了,併產生了新的審美觀念,傳統藝術的審美被大眾與世俗地審美情趣所代替,其主要體現在自我展現及個性張揚上。但是,在新媒體平臺上,隨著傳統藝術審美體系的大眾化,數字藝術為了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利用網路中的點選量、訪問量來評價數字藝術作品的好壞,缺乏一套完整的審美標準評價。因此,在未來,數字藝術也將朝著大眾化方向不斷完善審美標準。另外,網路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髮展,紙質書籍不再是人們閱讀的唯一途徑,利用數字媒體制作的電子書閱讀成了目前的主要途徑,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改變。不管在何地、何時,人們都可以用手機下載一個電子閱讀器,不用再到書店、圖書館讀書,給人們的閱讀帶來了更多便利,也給商家們帶來了巨大財富。

  篇2

  論合唱在電影音樂中的藝術表現

  合唱藝術是聲樂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它以人聲為情感表達的載體,有著音域寬廣、音響層次多、音色豐富等特點,能夠直接表達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合唱也是西方古典音樂的發端,並貫穿於西方宗教音樂、歌劇音樂、交響音樂等發展之中,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的重要內容。自上世紀初期,合唱逐步融入電影藝術之中,併成為電影音樂的重要形式,並在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情感、推動劇情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 電影音樂中合唱藝術特色的形成

  雖然電影與音樂是完全不同型別的藝術形式,但在電影藝術誕生之後,音樂就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併成為烘托場景氛圍、塑造人物形象、強化影片主題的重要方式。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音樂也變得更加豐富,獨唱、合唱、重唱、齊唱等音樂形式都紛紛呈現於熒屏之上,給觀眾留下了永恆的音樂回憶。

  合唱是音樂藝術中最質樸、最複雜的人聲演唱,也是普及性強、參與面廣的音樂演出形式。合唱可以分為有伴奏合唱、無伴奏合唱,或者男聲合唱、女聲合唱、混合合唱、童聲合唱等,它要求演唱者在音高、節奏、力量、強度等方面保持統一,做到歌唱狀態的聲和、音樂審美的情合。在電影藝術中,合唱是連線電影畫面與觀眾內心世界的橋樑,它能夠完美展現影片的藝術魅力,使觀眾與電影產生情感共鳴。上世紀30年代,電影配樂進入了交響化時代,這時合唱藝術獲得了電影導演的青睞,如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就運用了合唱藝術形式。此後,合唱藝術被廣泛運用於電影之中,成為電影音樂的重要形式,如《修女也瘋狂》《放牛班的春天》《悲慘世界》《魔戒》《教會》等影片都成功運用了合唱藝術形式。

  二 合唱在電影音樂中的藝術功能

  在電影藝術中,合唱是無聲源主觀音樂的重要形式,配樂者常利用合唱的音樂特性創造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以表現影片的思想主題和藝術風格。

  第一,合唱伴奏的形式。在電影藝術中,有無伴奏合唱、器樂伴奏合唱等多種形式,恰當運用這些合唱形式,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比如,電影《走進非洲》中的勞作場面就採用了男聲合唱、女聲合唱等無伴奏合唱,而《魔戒?國王歸來》就用現代電子音樂伴奏表現了顫抖的大地、吟喃的咒語,均起到了烘托場景氛圍的藝術作用。

  第二,合唱伴奏的音色。在電影劇情中,合唱音色有多重表現形式,男聲合唱、童聲合唱、混聲合唱等形式,不同的合唱形式能夠創造出不同的音樂效果。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就運用了許多童聲合唱,表達了一種天真、純潔、美好的情感;《魔戒》運用了帶有宗教色彩的女聲合唱,表達了一種聖潔、純淨、高尚的情感;《第一武士》則使運用男聲合唱表達了渾厚、雄壯、豪放的情感等。

  第三,複雜的合唱來源。在電影音樂中,合唱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作曲家專門為電影製作的,有的是配樂者對其他音樂進行改編形成的。如電影《紅字》中配樂家對巴伯的四重奏慢樂章《絃樂柔板》進行改編,轉化為影片的合唱音樂;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合唱音樂《犧牲我們的生命,我們就得到了生命》就是音樂家專門製作的。

  三 電影音樂中合唱的具體運用

  合唱是電影音樂的重要形式,也是電影中重要的藝術語言。在影片中合唱發揮著渲染場景氛圍、展現故事背景、推動情節發展、表達人物情感等藝術功能,有利於提升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感染力。

  第一,渲染場景氛圍。任何故事情節都離不開場景氛圍渲染,需要以色彩、畫面、音樂等形式深化影片的場景效果,提高電影畫面的藝術感染力。合唱藝術是場景渲染的重要藝術語言,它能夠以豐富的織體表達強烈的思想情感,營造出恢弘的音樂氣勢,常常被用於史詩性影片之中。如影片《第一武士》中,導演以混聲合唱團的方式烘托了亞瑟王告別眾人的故事場景,營造出一種恢弘磅礴的氣勢。

  電影《荊軻刺秦王》中,作曲家用渾厚的鼓聲、幽遠的合唱聲等共同營造了巨集偉的音樂氣勢。再如,電影《悲慘世界》中沉悶、壓抑的男聲合唱“look down”,與犯人拉縴的勞動場景融於一體,營造了一種緊張、壓抑的場景氛圍,奠定了整部影片苦難的情感基調。當鏡頭切換至1832年的巴黎時,同樣的旋律再次響起,但卻蘊含著苦難、抗爭的思想情感;當小英雄伽弗洛什出現時,苦難的音樂發展成了大合唱,表達了一種強烈的反抗與鬥爭精神。此外,在恐怖、魔幻等影片中,人們常用合唱的手法渲染氛圍,如魔幻片《凶兆》中戈德?史密斯用了大量的合唱配樂,並借用《卡爾米娜?布拉那》的開場大合唱營造了神祕、莊嚴的氛圍;《鬼驅人》中戈德?史密斯用合唱形式渲染了一種恐怖場景。

  第二,社會教化功能。合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音樂形式,它要求每位演唱者都具有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將自己精力和才華奉獻給團隊的事業。因而,合唱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能夠培養演唱者的團結意識和集體意識。比如,電影《修女也瘋狂》中,合唱讓修女迪勞麗絲在困境中完成了自我救贖,獲得了生命的解脫和困境的超越。

  片中,女主人公迪勞麗絲到修女院避禍,在唱詩班活動中她發現修女們唱得並不好,如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混雜在一起,無法進行有效協作;帕特里克的唱調太高,音量過大,破壞了整體的演唱效果;瑪麗羅伯特等人並沒有全身心投入合唱之中,只是敷衍了事。在發現這些問題之後,迪勞麗絲調整了合唱隊的隊形位置,教給了帕特里克如何迎合團隊,並讓瑪麗羅伯特全身心投入演唱之中,最終合唱隊的修女們感覺到“唱歌是件高興的事情”。

  此外,在合唱演出中迪勞麗絲也認識到了除了祈禱,她還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如傾聽他人的心聲,幫助周邊居民等。在合唱教育的激勵下,迪勞麗絲走出了封閉的修道院,用實際行動幫助他人、為他人排憂解難,實現了自我認知與生命價值的超越。顯然,迪勞麗絲自我認知與價值觀念的改變與合唱的教育功能有著密切關係,正是積極向上的合唱訓練改變了迪勞麗絲,使她形成了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導演以回憶的方式展現了合唱的教化力量,並將合唱的教育功能發揮到了極致。片中,許多孩子有著不幸的生活經歷,這讓他們比同齡孩子更頑皮和搗亂,但是克萊門老師總是用仁慈的目光看待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即使他們偶爾犯一些小錯誤,克萊門也會用善意的態度對待他們。後來,克萊門老師發現孩子們喜歡音樂,就以合唱練習的方法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把學生引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比如,在學生宿舍中孩子們用改編的歌曲諷刺老師,但是克萊門並未生氣,反而指出了孩子們演唱中的問題,這種寬容的教育方法緩和了緊張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再如,合唱團成立初期,孩子們紛紛進行音樂表演,並獲得了老師的讚許,這種讚許在孩子們的內心深處種下希望的種子。

  片中,皮埃爾依仗自己的音樂才能,目無組織紀律,並將墨汁潑到了老師身上,面對這樣的學生,克萊門老師並未罷免皮埃爾的領唱地位,而是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方式原諒了皮埃爾,讓他懂得了感恩和寬容,最終使問題少年皮埃爾成長為一代音樂大師。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佩皮諾、郭幫兩人並未參加合唱團,其中,佩皮諾是個孤兒,根本不懂得唱歌,克萊門老師就讓他擔任“指揮助理”,每當別人唱歌時,他就登上講臺聽別人唱歌;郭幫是個“無惡不作”的頑皮孩子,唱歌時經常跑調,每當唱歌時他就跑到前面當“樂譜架”。雖然兩個人都沒有直接參加合唱團,但是在合唱團的長期薰陶下,兩個男孩都改變了自己的缺點,成為積極上進的好孩子。

  第三,表現劇情與人物情感。在電影藝術中,音樂可以渲染場景氣氛,推動情節發展,合唱是電影音樂的重要形式,它能把各個聲部的基本音色混合成形式多樣的混合音色,並隨著影片內容、情感等變化而改變音色,推動電影劇情的發展。比如,在電影《魔戒?國王歸來》中,合唱不僅有著烘托氣氛的作用,還隨著場景氛圍的變化而不斷改變。戰爭即將開始,這時沉著穩重、堅韌有力的合唱音樂驟然響起,襯托了巨集大的戰爭場面;在魔戒被熔化之後,聖潔、莊嚴的合唱音樂漸漸響起,與溫暖祥和的中土大地融於一體。

  在西方音樂藝術中,合唱脫胎於傳統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合唱是宗教儀式的重要形式,有著宣傳教義、傳播宗教精神等作用。因而,合唱常出現於宗教類影片之中,如英國電影《教會》中作曲家就利用合唱來演唱聖歌,傳教佈道;電影《伊麗莎白》以都鐸王朝伊麗莎白一世的人生故事為藍本,真實再現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歷史,為了展現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配樂西斯菲爾德運用了大量的合唱,營造了濃濃的歷史文化氛圍。

  此外,在電影藝術中,合唱也是表現人物情感,表達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美國影片《光榮的戰役》中,配樂詹姆斯?霍恩就以合唱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片頭霍納以鼓樂伴奏的合唱形式表現了主人公的昂揚鬥志;在戰地醫院中,淒涼的合唱悄然響起,表現了主人公悽楚痛苦的心情;在宴會場景中,迷惘的合唱充斥於每個角落,表現了主人公迷惘、困惑的內心世界。再如,在《修女也瘋狂》中美式幽默與合唱讚美詩融於一體,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大大提高了劇情的藝術表現力。《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開頭,場景氛圍壓抑、陰鬱、低沉,但是在合唱團成立之後,孩子們的天籟之音將陰鬱氣氛一掃而空,為後面的劇情做了鋪墊。在克萊門老師被趕出校園時,他的情緒非常低落,學生們合唱了一首歌曲《Les Avions EnPapier》,輕快明快的旋律、層次分明的合唱,讓克萊門老師的心情回到了“溫暖的春天”。

  合唱是電影音樂的重要藝術形式,也是表達思想情感、營造場景氛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而,應深入研究電影音樂中的合唱藝術,以更好地提高電影音樂的藝術水準,推動電影音樂的繁榮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