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五課凡卡教學建議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五課《凡卡》反映了舊俄時代窮苦孩子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朽黑暗。小編在此整理了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五課《凡卡》教學建議,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五課《凡卡》教學建議

  1、《凡卡》一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比較複雜,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

  ⑴通過快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寫法有個大致的瞭解,理清課文“準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線索。然後,讓學生把文中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內容分別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動手標記,就基本整體瞭解了課文結構。這也是課後第1題的設計意圖。

  ⑵教學中要突出凡卡寫信的內容。本文內容很豐富,其中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給爺爺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教學中要把這三個自然段作為理解、體會的重點,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為重中之重,使內容和情感在學生心靈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教學時,在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之後,讓學生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著,圍繞“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引導學生想象凡卡來做學徒,曾經有什麼指望?然後採取自讀和討論的方式,弄清凡卡過著怎樣的學徒生活,設身處地地體驗凡卡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最後,把信的全部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

  ⑶結合文中回憶的內容與信相關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深入體會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寫信過程中穿插了兩次往事回憶,一次是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鄉村聖誕節前夜美麗的夜景,一次是跟爺爺一起去砍聖誕樹時的“快樂”生活。這樣安排,意在與現實的悲慘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凡卡在鄉村的生活顯然也是很苦的,凡卡回憶起來卻感到很美好,很快樂,可見在城裡的日子是怎樣的痛苦。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凡卡三次嘆氣的心理活動,這樣切實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凡卡極度痛苦的內心世界。

  2、要以讀為主,加強朗讀指導。課後第2題“把凡卡信中的內容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提出的就是朗讀的要求。對於本文來說,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既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學生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寫法的重要手段。

  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以及想回鄉下的急迫心情;對於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著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貧苦生活在凡卡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3、課後第3題設計的意圖是落實領悟表達方法的教學目標,這項練習可在學完全文之後進行。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之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體會表達的特點,並且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要讓學生根據各自的領悟,舉出具體的語句、語段,說說這樣寫的好處。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不可強求一致。學生說不出或舉不出例項,教師可適當引導,但不可包辦代替,不能把這項練習變成教師自己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品析。

  課後第4題是在語言積累上提出的要求。本文語言生動、形象豐滿、情真意切。有描寫人物外貌的,有描寫景物的,也有抒發思想感情的。這些精彩的語句、段落都有積累的價值。要讓學生自主選擇,把他們喜歡的詞句抄寫下來。學生抄寫以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課後的“小練筆”,意在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這是直接針對他的美夢的,通過凡卡美夢的破碎,進一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這既是寫話的練習,也為學生表達對凡卡命運的關注、表達對凡卡的同情,提供了一個平臺。

  4、課文第10、11、12自然段是連續引用凡卡寫的信,所以第10、11段只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學生對引號的這種用法可能不大瞭解,教師要提示一下。

  5、本文生字較多,會給學生通順連貫閱讀造成困難。所以,初讀課文時應強調藉助注音讀準字音,指導朗讀時要注意糾正讀音的錯誤。學完課文後,要再次檢查生字的讀音,進行鞏固。“揉、蘸、撇、噎”容易寫錯,要提醒學生注意寫正確,寫美觀。本課多音字也較多,應指導學生讀準。

  6、學完了課文,可以向學生推薦讀契訶夫其他的短篇小說或高爾基的《在人間》一書。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五課《凡卡》教材簡說

  文章按寫信的過程記敘,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信前——簡介凡卡,描述他準備寫信的情景。“他等老闆、老闆娘……做禮拜去了”,“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等寫出了凡卡提心吊膽的精神狀態。“……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鏽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等寫出了凡卡的生活多麼艱苦,連寫封信都很困難。“……那個昏暗的神像,神像兩邊是兩排架子,架子上擺滿了楦頭”等寫出了凡卡寫信時那種淒涼恐懼的氣氛。

  第二部分***第3—19自然段***:寫信時——在信中向爺爺傾訴了在城市當學徒的痛苦生活,回憶了在鄉下與爺爺一起時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要爺爺帶他回到鄉下去的迫切願望。

  在敘述凡卡寫信時,是講他寫一段,想一會兒;再寫一段,又想一會兒。按這個間歇,可以把這個部分劃分為四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第3—6自然段***是講凡卡在信上說自己是個孤兒,寫信時他想象著爺爺怎樣為老爺守夜。其中有對爺爺的肖像描寫***第4自然段***,有對農村冬夜的景色描寫***第6自然段***,表現了凡卡思念爺爺和家鄉的心情,同時也反襯了凡卡現實生活的淒涼。

  第二層意思***第7—11自然段***是講凡卡在信上述說了自己如何捱打、捱餓、挨凍、受盡折磨的親身遭遇,還訴說了自己在莫斯科親眼所見,揭示出這裡不是窮人呆的地方,而只是富人老爺們的樂園。

  第三層意思***第12—14自然段***是講凡卡回憶起他在鄉下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情景。本來冒著嚴寒去為老爺家砍聖誕樹是個很苦的活兒,但回憶起來充滿了歡樂的情趣,那麼神往。這進一步反襯出凡卡在莫斯科的孤獨、痛苦。

  第四層意思***第15—19自然段***是講凡卡在信中再次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和最後寫信皮。他十分懷念在農村的家,懷念他所熟悉的家鄉的人。“我問候阿遼娜,問候獨眼的艾果爾,問候馬車伕。”從這些話語中讓我們更加感到凡卡在冷酷的老闆家裡是多麼孤獨,而信封上寫的是“鄉下爺爺收”則告訴我們,凡卡滿懷希望的這封寶貴的信卻是一封爺爺無法收到的信。

  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寫信後——簡述凡卡把寫好的信投進郵筒,並做了個美好的夢。

  本文在表達上有兩個突出特點:

  一是內容穿插,相互映襯。全文以凡卡寫信為主線,把作者的敘述、信件的內容、凡卡的回憶這三部分內容穿插安排。這使人讀起來,感覺有情景、有變化、有興味,不至於平鋪直敘、枯燥呆板。

  二是對比反襯,暗示寓意。文中信件的內容,主要講凡卡在城市所受之“苦”;文中插敘的回憶,主要講凡卡在鄉下與爺爺一起時的“樂”。訴苦為重,以“樂”相襯,形成內容、情感上的強烈對比。文章以“夢”結尾,耐人尋味,含義深刻:它暗示凡卡追求自由生活的願望只不過是一個幻想,他的悲慘生活還將繼續下去;它既表達了舊俄羅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與嚮往,又使人聯想到舊俄羅斯成千上萬的“小凡卡”以及勞動人民飽受著痛苦煎熬的殘酷現實。這使人讀起來,留下思索的餘地,更加激發起對凡卡及勞苦大眾的無比同情,對不合理的制度和那黑暗的社會的無比憤恨。

  ↓↓↓點選下一頁檢視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五課《凡卡》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