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可以吃的中藥食材

  寶寶可以吃哪些中藥食材呢?下面小編告訴你有哪些,一起來了解吧!

  有哪些?

  黃啟輝說,寶寶“滋補”的方式主要為健脾,脾胃調理好了,體質就上去了。家長可以選用黨蔘、谷芽、麥芽、山楂、獨腳金、淮山、茨實、蓮子、茯苓等健脾開胃、消滯作用的中藥食材,根據口感加入靚湯、糖水之中。“脾胃虛弱,常神疲倦怠、形體瘦弱、大便異常的孩子可以常常喝這類靚湯。但家長注意靚湯中藥材的分量別太多,3歲以上的孩子每次用10~15克就可以了。”

  此外,太子參也比較適合兒童食用。黃啟輝介紹道,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有補氣益血、生津、補脾胃的作用,家長可以用它煲瘦肉湯給寶寶喝。這款湯對寶寶夏季的久熱不退、食慾不振、咳嗽、心悸等虛弱之症及生病過後體弱無力、自汗、盜汗等症都有很好的輔助調養效果。

  不要覺得反正是湯水,而不是藥,喝多少無所謂。其實,既然加了中藥材,那麼湯就成了藥湯,要注意藥物的適應性。黃啟輝認為,除了食補之外,家長更要注意糾正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不要讓孩子吃生冷的東西,如雪糕、汽水等冷飲,中醫認為寶寶為“純陽之體”,生冷食物會傷了孩子的陽氣。

  中藥的煎服方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兒科領域疾病格局的重大變化,目前中醫藥防治兒童常見病、難治病症的優勢已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關注。由於中藥療效顯著,副作用少,越來越多的家長求治於中醫中藥。水煎中藥口服是最傳統的方法之一,又是最基本的給藥途徑。若不掌握煎服兒童中藥的方法,不僅給服藥治療帶來諸多不便,也會對兒童的機體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兒科臨床工作者和患兒家長都應明確兒童中藥的煎服方法。

  1、煎藥方法:發散類藥,如花、葉類煎藥時間要短,一般煎沸後可繼續前5~10分鐘;補益類藥及仁、殼類中藥的前煮時間宜長些,煮沸後宜再前20分鐘。無論發散藥,或是補益類藥物均應以文火***慢火***為度。煎煮兒童中藥湯劑,有的需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醫師應給予詳細的說明。尤其對需要特別處理的藥物,應按醫師的要求認真執行,以求獲得確切的良效。

  2、煎出藥量:由於兒童胃容量小,尤其嬰幼兒的胃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藥量掌握不準確就容易造成兒童嘔吐,甚至嗆咳,影響兒童的恢復與治療。因此,煎出的藥量應以兒童的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煎出藥量,嬰兒60-80毫升,幼兒100-150毫升,學齡前兒童150~200毫升,學齡期兒童200-300毫升為宜,藥量應儘可能濃縮至兒童所需要之藥量。

  3、服藥時間:兒童喂服中藥應在兩餐***或兩次餵奶***之間進行,這樣有利於藥物充分吸收和利用。飯前服藥容易刺激胃腸黏膜,飯後服藥容易造成嘔吐等不良反應。原則上應在飯後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喂服為宜。根據兒童耐受情況,少量多次喂服更好。

  4、服藥方法:煎好中藥湯劑後,家長應先嚐一下,過熱容易燙傷兒童咽喉、食道、胃黏膜等,過涼又會造成胃部不適,還會影響藥效。兒童服湯劑時,儘可能鼓勵自取,或用小勺將藥液順嘴邊慢慢喂入。服藥後儘量休息一會兒,有利於藥物吸收,以免因活動量過大而引發嘔吐。服藥引,藥中儘可能不加糖,以免影響藥效。若方中確有苦寒藥加黃連、黃芩等,可加入適量甘草以減輕苦昧。兒童喂服湯藥難是兒科的一大問題,但它又是最古老、最傳統、最基本的給藥途徑。在努力進行小兒中藥劑型改革的同時,熟練掌握喂藥的正確方法非常必要。對兒童喂服中藥湯劑既要有耐心,又要細心,不可再喂幾口水或甜食。對拒服中藥湯劑的兒童,可固定其頭部,用小匙將藥送至舌根部或舌兩側,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提鼻或順舌面在倒喂藥,以免嗆入氣管。

  寶寶服用中藥的5大注意

  一宜選安全無毒的品種

  一般中草藥中含有鞣質、生物鹼等複雜化學成分,而肝功能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兒服用後,很有可能加重肝臟負擔,損害肝功能。如蟾酥嬰幼服用過量可引起消化系統、迴圈系統的功能紊亂,從而發生噁心、嘔吐,甚至心律失常、驚厥等症;硃砂中含有的硫化汞具有毒性,少量服用能解毒、安神、明目、安驚,然而超量服用或長期服用,機體受低濃度汞的作用,會出現齒齦腫脹、咽喉疼痛以及多夢、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因此嬰幼兒宜選用低毒或藥食兩用***如萊菔子、陳皮、砂仁、烏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山藥、山楂、小茴香、麥芽、蒲公英、益智、淡竹葉、胖大海、金銀花等***的中藥品種。

  二宜用藥性平和的品種

  由於嬰幼臟器嬌嫩,對大苦、大辛、大寒、大熱、攻伐和藥性猛烈的藥物要慎用。若為風熱表證,當以辛涼解散表祛邪,以銀翹散、桑菊飲為主。對外有表邪,內有火熱之發熱,仍以辛涼解表。順其大熱之勢清而揚之,不宜用苦寒退熱之品,以免閉遏邪氣於裡,攻伐正氣;如屬必用,則宜少量,中病即止。

  三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兒脾氣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應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山藥、山楂、陳皮、六神曲、麥芽、雞內金、白朮等。

  四宜佐涼肝定驚之品

  小兒體屬“純陽”,熱病偏多,且肝常有餘,易出現肝熱抽搐、驚風之症。救治小兒疾病特別是外感病邪,出現壯熱、煩躁、驚惕等症,則應在清熱透解之時,佐以平肝熄風之蟬蛻、鉤藤、殭蠶、地龍等。

  五不宜濫用滋補之品

  小兒生機旺盛,宜飲食調理,不宜濫用滋補之品,否則會使機體陰陽失衡,傷及臟腑氣機。即便是存在虛症,也必須慎用補劑。

  如體虛夾溼熱而有口臭、便祕、舌苔黃膩的患兒,應先用清熱除溼的藿香、黃芩、黃連、薏苡仁、陳皮等,使熱清溼化,然後再服調補中藥;如平時易感冒、多汗,屬於氣虛的小兒,可服用補氣固表的黃芪、太子參、白朮等;如消瘦、面色萎黃、厭食、大便溏稀,屬於脾虛,可選用健脾和胃消食的山藥、茯苓、白朮、白扁豆、稻芽等;若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質淡,屬於氣血兩虛,可給予益氣養血的黃芪、黨蔘、當歸、黃精、首烏、大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