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實戰

  太極拳是一門實戰性極強的拳法,自創始以來,是以實戰聞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自創拳以來高手輩出,都是以實戰功夫聞名天下,而自楊露禪傳太極拳於北京,得以“楊無敵”的盛名後,更使太極拳這門拳術讓世人達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這個名望,乃是一輩一輩的太極高手用一身的絕藝打下來的。就太極拳而言,當代人往往以為太極拳的訓練只有盤架子、推手了。其實不然,太極拳有著很系統的實戰訓練方法。並不是除了盤架子就是推手了。太極拳除了站樁和推手之外,還有單練、雙練、單操、雙操、等各層功夫,此外還有若干種內功、外功功法。一個初學者要想通過練習太極拳來獲得比較出眾的實戰能力,沒有幾年的系統訓練是萬萬不行的。盤架子也很重要,因為太極拳的所謂著數、手法,身法都在拳法的套 路中。不練習套路豈能達到著熟?沒有著熟又談何達到懂勁?不懂勁又如何達到“神明”?其實推手只是太極拳訓練中的一個環節,主要是練習太極拳眾所周知的八種手法,達到能沾、粘、連、隨的目的。

  太極拳長於粘粘連隨,但是太極拳並不是只有沾粘連隨。太極拳不僅沾著能打,離著也能打。有時往往是彼擊我,我擊彼, 一招見輸贏,根本用不著去沾對方。況且中國的武術門派眾多,有些拳種根本就不容你去沾人家,所以只會沾粘連隨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想通過太極拳練習來獲得實戰能力,必須刻苦地、一板一眼地按照傳統的方法來進行系統的訓練。基本功、盤架子、內功訓練、外功訓練、操手一樣也不能少,練習純熟後,還要經過老師“安手”、“安眼”,俗話說“不安手則沒手,不安眼則沒眼”,所謂安手安眼,就是老師給弟子講明實戰時的尺寸分毫,手眼身法步,並且按此訓練,老師要不斷地給弟子“喂手”,隨時糾正弟子的“病”,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實戰能力,過去的拳家是很重視實戰訓練的。不經過實戰訓練,當然就沒有實戰能力了。

  現在有很多拳種拋棄了套路練習,照樣能獲得實戰能力,為什麼?

  因為他們認為套路沒用,純粹花架子。不實用。當然,如果把套路練習都去掉,專門練習對打,在某種程度上獲得能獲得非常強的實戰能力。但這並不是說套路練習就沒用了,實戰中所需要的內勁是哪裡來的?其中之一就是來自套路練習和各種功法的訓練裡出來的。下面我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什麼拳法也不練,專門練習打沙袋***打各種沙袋***就肯定比那些什麼都不練的人強。但如果此人再常進行實戰,與人經常打鬥,那他的實戰能力可以達到更強,再遇到一些沒有進行過實戰訓練的所謂拳家***練了很多年套路的***,他也是基本完全可以獲勝的。假如此人再進行一些簡單的手法練習,其實戰能力可以再強些,還可以打敗更多的所謂拳家。這能說明什麼呢?難道中國武術本來就不行?還是那些拳家能代表中國武術嗎?此人的功夫果然就很高嗎?假如真是 那樣,那麼古人為什麼留下了那麼多的拳種?有必要嗎?我覺得不然。要是古人覺得套路沒用,到現在應該早已經失傳了。古人冷兵器時代。拳術都是用來打仗的。套路如果沒用。古人也不會練。更沒有把套路都流傳了下來的必要了。

  那為什麼很多太極拳練習者練了很多年套路,除了身體好一些,消化功能好一些外,卻不能實戰?更是不知內勁為何物?我認為那是因為練習者根本 就不懂陰陽虛實轉換,犯了雙重之病,練習太極拳一動就分陰陽,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嘛!陰陽虛實不分就是雙重,分出陰陽就是偏沉,陰陽不是迷信,而是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有的人練上兩年太極拳,就可以拿套路比賽的全國冠軍,在我看來,那太極拳練的就是陰陽不分,身體就象一個大平板兒,這樣的人要能練出內勁來,那才叫怪 呢!練太極拳就是要講陰陽、講偏沉,王宗嶽《太極拳論》已經講的很明白了,並不神祕,遺憾得是,至今大多數太極拳練習者都並不真懂。弄懂了這一點,再明白了關竅,不出功夫那才叫怪呢!而太極拳產生於亂世,在那個烽火硝煙瀰漫的歲月,拳術一學自然以保家衛國為第一目的。太極拳它源於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淵源,以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國學”作為理論基礎的拳術理論,下面我想再結合古代拳術理論,來討論一下機理,雖不是強調功能,但是為了匡正認識,瞭解武術的本來面目,還是有必要的。

  ***一*** 從“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談太極拳的力

  誤區一,認為太極拳不能實戰的第一根源,乃在於太極拳的“不用力”,而進一步認為太極拳“不練力”。這個想法其實非常荒唐,但是也不是沒有根據,拳術肯定離不開力,但是力,肯定不是武術之本,設想如果誰力氣大,誰實戰就更強,那拳術就不會產生了,大家都去練力氣就可以了。拳家有所謂“一力降十會”的說法,也是基於拳術本身的技藝而言的,並不是說只要有力氣就可以。此外,不用力並不等於不練力,不練力也不等於就沒有力。太極拳尤其注重力。但這力不是蠻力。不是僵硬的力。而是鬆活,非常靈活之力。

  這力並不源於肌肉的蠻力,而是源於骨骼間架之間所產生的整體勁力,所以《打手要言》說根在腳,腳連著地,正是藉助地面反彈,稍節領導一個方向,將自己的骨骼間架調動起來,最後利用腰的催進控制方向,最後還是體現在手上。所以看似一隻手,一根手指的力量,其實凝聚了全身的整體之力。這個力量不是任何人可以用區域性的肌肉力量和支撐力量能夠抵擋的。

  ***二*** 從“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談太極拳的速

  第二個誤區就是太極拳的慢,有的人說“太極拳這麼慢,只能健身,不能打人。”,其實太極拳快慢架都有。但首先得慢練,這太極拳的慢練是為了把身體的肌肉拙力,僵力化掉從而使人在運動之中產生的對抗肌縮小,從而能更好的把全身的力量傳達到一個點出去。所以說慢練同樣也可以練出速度,而且太極拳裡想要快,必須先慢慢練,沒有哪家太極拳法一上來就把拳打的呼呼生風的,陳氏的二路,也必須是在有了紮實的一路基礎之後才練。太極拳雖有快架,但是仍然是以慢練為基礎和主體的。拳論有云“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快慢都是跟著對手走的,沒有一定之規,那麼怎麼做到這一點呢,《打手要言》做了很好的解釋,“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太極拳的慢練是培養意氣合一的能力,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把精神和動作統一起來,只有注意到自己身體運動的每一個細節,快才不是瞎快,盲目的快,我們知道每個人下意識的反應速度都是很快的,但是他們不能把這種下意識的反應,變成實戰的動作。這正是太極拳慢練的意圖,我們有意無意的意氣執行,是培養內外合一的習慣,讓人神經的瞬間反應,變成自己平時潛意識裡的習慣動作。當反應變成成為一種習慣了,才有了拳論中說所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實戰機理。

  ***三*** 從“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談太極拳的鬆

  誤區之三,是有人認為,現在的太極拳,開口就讓人放鬆,“鬆鬆軟軟的”,怎麼實戰?健身還差不多。這其實也是個非常荒唐的想法,很多人以為只有繃得緊緊的,才有力,渾身的肌肉都鼓起來,才是力量的象徵,這其實大錯特錯,任何一個技擊的行家都知道,實戰最重要的乃是放鬆,渾身緊張,既影響力量的發揮,也影響速度的發揮,根本不可能進入實戰的狀態。那麼放鬆是怎麼回事呢?如果不用心、意、氣去解釋,是沒有辦法說清的。鬆,不是完全的鬆懈。如果是完全的鬆懈,那就是軟了,那麼放鬆就太簡單了。我常說一句話“練拳的鬆和實戰的鬆不是一回事,”練拳的鬆只要不用力就可以了,實戰的時候,要放鬆的同時不能讓外力作用於你,這就很難了,你可以鬆,但怎麼在鬆的狀態下,化解外力呢?很多人沒有注意《打手要言》裡的一句話,而片面的強調鬆,其實是一種誤導。《打手要言》說,“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而意不斷。”這句話的重點是落在“非鬆”上的,鬆,只是表面現象,看上去是鬆的,沒有展開,也沒有勁了,但實際上卻是“非鬆”。非鬆就意味著緊張。回過頭來我們看“乃能收斂入骨”就好理解了,什麼收斂入骨呢?是把緊張的意識、精神收斂入骨,而外示安逸,不在肌肉和筋骨上顯示出來,白白消耗體力。所謂“精神能提的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只有筋骨肌肉鬆開,精神靈動,才可能在瞬間調動整個軀體,達到鬆、活、靈、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