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欣賞課目的

  現在我們一般的中學都會開設音樂課,那麼是什麼尼?下面是!讓小編我來告訴你,我找了相關的資料和資訊,希望能幫助到你。

  近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正進行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改革,推行素質教育的“道路上”,實行新的課程改革成為了行進中的“重要動力”。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積極的學習《音樂課程標準》,想把新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新的實施方法用於自己的課堂中去。音樂課程計劃中音樂的感受欣賞作為重要模組逐漸受到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視,音樂課已經不是簡單的“唱歌課”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已經賦予它新的要求,音樂審美成為了核心,在音樂欣賞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感知能力,提高音樂審美情趣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無效的,乏味的,甚至是痛苦的,那麼就更談不上產生情感共鳴,更談不上淨化心靈,陶冶情操了。所以怎樣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音樂欣賞課的出發點。

  創作音樂欣賞環境

  1、生活中的音樂環境: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從不愛聽音樂到愛聽音樂再到會聽音樂的過程,但是每個人對所聽到音樂的感受是不同的,“音樂的耳朵”需要大家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去訓練它,刺激它。就像學習語言一樣,長期的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學習,那麼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如果孩子們時常處於一個音樂環境中,讓他們能不時地觸碰到它,即使他們只是聽到而已,並不是在欣賞它,那麼潛移默化的,他們也是在受到音樂的浸染。從初步感知上接觸它,聆聽它,那麼如果在課堂上出現了那些樂曲,學生會覺得好像似曾相識,會對它產生親切感,而不是滿耳陌生的“天外來音”不知所謂了。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聆聽音樂尋找音樂,如從自己喜歡的影視、動畫作品中聆聽優秀的音樂;在平常的節日慶典中聆聽不同環境下,不同風格的音樂。

  2、課堂學習環境:例如課堂匯入環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創設學習情境,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集中注意力,力求達到教學最優化。將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探索。 每個人的心中都藏著一個屬於自己的魔法師,所以每個孩子會變幻出各種性格和想象力,我們的目的就在於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想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培養學生對所欣賞的歌曲的“再創造”所以,讓他們主動去參與初步體驗和感受樂曲,重感性輕理性的去聽,先不要在乎這首樂曲中都有什麼知識含量,只要抓住你在欣賞它時的感覺,能否“聽進去”。放開手讓孩子們自己尋找答案!

  創設視、聽效果

  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看電視本身就是他們一大興趣愛好,一些交響作品,音畫作品,都可以以此生動的方式展現給學生。例如:欣賞迪卡斯的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迪士尼

  動畫作品《幻想曲》就以動畫配以古典名曲的形式展現給孩子們,以小米奇將魔法師淘氣的小徒弟這個形象生動的表現了出來,那把被施魔法的掃帚也赫然出現在孩子們的視野中,這時樂曲中原本抽象的“魔法師的主題”“小徒弟的主題”“小掃帚的主題”,都形象清晰地呈現在了學生面前,有些孩子甚至還會哼唱了其中的主題旋律,這不能不說是提高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教學過程的豐富與拓展

  我們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始終是伴隨著生存環境的開放和對多元文化的吸收,在音樂教育中也免不了使內容更加生活化,涉及的範圍更加多元化。 雖然我個人是非常反感將音樂課上成語文課、美術課,但是適當恰當的加入學科融合是可取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對其欣賞的專業性,拓展和更新他們的知識內容和知識結構,也能大大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審美能力。

  借鑑先進的教學方法與理念

  我們國家與國外的音樂教學的起點、環境、方法與發展存在著很多差異和很大的距離,但是正走在新的道路上的我們需要新方法的推動和實踐,我們可以針對我們的教學物件和現狀對教育方法進行合理的借鑑實驗。例如:瑞士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 注重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音樂活動,特別是體態律動;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注重旋律和節奏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