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腳下論毫釐
什麼是太極腳,怎樣修煉太極腳? 太極功夫的根基是太極腳。有了太極腳理論方可提高認識和理解的層次。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太極腳功是綜合功力,練拳先練腳是首先訓練的課目。是不是修煉太極腳之後,太極功夫可以一通百通呢?不全是這樣。練拳、 技擊,其根在腳,但腳與踝以上各大關節、軀幹,都要協調一致緊密配合。腳下鬆通,在技擊中固然佔優勢,但身手妄動,也不會收到陰陽變動之效果,這也需要練家用心去體悟。
練家的功夫已經達到把握太極腳的陰陽變化。餘下的時間就是修煉,以“內求學”的學習方法,可以身知、體悟到前所未有的理解,把握太極拳學。
還有一個修煉中要十分關注的腳下容易出現的、一般人不知、知道了又難以改正的謬誤。早在明代,王宗嶽大師就警示晚生後輩,他在《太極拳論》中寫道:“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惜幾百年來未被我們後來練家注意。今天筆者提出來已經晚了,如果練家警覺起來,注意起來,在練拳實踐中,時時糾正,也許可以補救。
“差之毫釐”,差在什麼地方?在腳下。
腳下的謬誤早在20世紀20年代青年太極拳家楊禹廷就察覺了,因此他非常注意研究解決在太極拳根基訓練中如何防止腳下出現“病變”而影響整體拳藝的拳法。於是他改革太極拳教學。創造了“八方線”教學法,以八方線培養學子正確地修煉太極拳學,有效地把握腳下的方向、方位,控制住腳下謬誤的產生,培養了一批太極拳家和教練。這是劃時代的貢獻,它是解決了在太極拳訓練中腳下出偏。練拳中易出現方向性、方位性偏差的高層次教學法。
練拳腳下一定要正。常說“學拳容易,改拳難”,“千里”之謬,要“萬里”去糾正。因此太極腳基礎功一定要牢固,毫釐也差之不得。
欲在太極拳學領域裡有所成就,請學練八方線,輕扶八方線,手腳不離八方線,頭腦中有八方線。如此腳下不謬誤,身上有功夫。
延伸閱讀:
太極腳的修煉
傳統太極拳,多則可達一百餘勢的。但是一套拳中,僅有十幾個拳,兩種鉤形,掌卻多達幾十種。幾代拳人,多在掌與掌中間下功夫,在拳與拳中間變換、漫遊。初練拳的人,一時找不到太極拳的感覺。就是練拳多年的人,也難以找到太極拳的奇妙之處。為什麼?皆因沒練“太極腳”。
“太極腳”說拳論上早有定論。太極拳的功夫從淺到深,“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但腳下的功夫是築基功,不能忽視。練過多年拳的人,不能與人家較技,被對方手一扶,,就力不從心,四肢僵硬,腰背死板。為什麼?沒有練“太極腳”。
《十三式行功心解》中雲:“其根在腳”,只練拳、練拳而不練腳,只能說練了半截拳。拳論要求,“行於手指”,您一味在拳、掌上練動作,出手拙笨,難以練好太極拳。
把練太極拳的人比作一顆大樹是十分形象的。人的雙腿和兩腳的神經是紮在地下深深的根,軀體是大樹之幹,上肢是枝杈,手是樹葉。你練拳之時,是往地下慢慢紮根的過程,功夫越大根基越深,手只是不著力的樹葉——“形於手指”,如果你跟樹葉較勁,用力去推它,你一定會撲空跌出去。
拳論雲“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上下相隨人難進”。你在高明的拳師面前,絕對站立不穩,失去重心,因為你這半截拳,在“完整一氣”面前當然要失敗。
“其根在腳”是一條修煉太極拳的捷徑、會走路就應該會練拳。因為腳下重心均為自然變轉。人類走路的走法,便是太極拳的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