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夫在腳下

  極拳講究四法四功。四法,即手、眼、身、步。四功,即心、神、意、氣。四法看得見,摸得著,四功看不見摸不著,但能感覺到。四法四功相輔相成為太極拳周身大用功夫,綜合一體,不是孤立存在,但太極功夫的根基是腳功四法的“步”,,還要細說太極腳。 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一***雙腳平鬆落地

  有的練家講究腳背要弓,五趾抓地。一個老師一種傳授,“足背弓,五趾抓地”有傳功人的道理,這種功法也是承師而傳,不明此中拳理,不敢妄加評論。若從太極拳拳理論證,太極拳之特性,“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拳法規範、拳法的上乘功夫,盤拳應做到輕靈圓活。作為太極拳根基的腳,如果腳背弓,趾抓地,有悖於太極拳的輕靈,也動搖“其根在腳”、腳為太極拳之根的地位。

  太極拳的特性是鬆柔,要求周身九大關節和肢體上的小關節也要鬆開。修煉到上乘功夫,全身要鬆柔透空,處於根基地位的腳首先要空鬆舒展。如果腳趾用力抓地,足背弓起來,腳難以放鬆,只能是腳緊全身僵,腳弓而周身滯。

  吳式太極拳行功,頭腦安靜,神經不緊張,周身鬆淨,輕靈圓活,周身上下無處不虛靈,盤拳鬆、柔、圓、緩、勻,身心雙修,腳下功夫紮實,腳不弓,腳趾不抓地。腳平鬆落地,腳與大地融為一體。


  “融為一體”不是以力踩地,以腳蹬地,因為腳用力必然有反作用力,失去根基,人的肢體便失去穩固。腳平鬆落地,方可與大地融為一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根基穩而越顯牢固,功夫日漸增長,身體遂像一個鑄入地下的水泥柱,撼之不動。

  在拳套路中,有用前腳掌、後腳跟、腳趾行功的拳勢,行功奧妙變化無窮,拳家不可不注意腳下的陰陽變化。

  ***二***鬆趾

  腳趾有若干小關節也應一一鬆開,趾關節的放鬆牽扯到周身的鬆柔。腳趾維持全身的穩固和平衡,腳趾鬆開在技擊中是克敵制勝之關要。拳家不可忽視趾關節的放鬆,拳家不可不研究腳趾之鬆功,拳家不可不研究腳趾在較技、技擊中的重要作用。

  操作舒鬆腳趾並不難,雙腳平鬆落地,腳趾自然舒鬆,無須刻意去放鬆十個腳趾。

  腳跟同樣有維持身體穩固與平衡之作用。全腳平鬆落地,腳跟亦應放鬆不可著力,在分腳、蹬腳動作中腳跟起著穩固重心,以腳制敵之作用。還有的拳家以腳跟勾、掛、耙、潑克敵,拳家不可忽視,不可不求。掌握鬆腳的拳藝之後,可試練一下,兩人互試,對方推你胯,你不要顧及推你之接觸部位,兩腳平鬆,心裡也不要想推你之部位,空鬆軀體,空腳,將化險為夷,但心神意氣要安靜。

  ***三***腳掌

  我們的腳由腳掌、腳後跟、腳趾組成。腳平鬆落地,掌、跟、趾亦應同時放鬆,從腳心到前腳掌尤為關要。如果站立腳鬆有難度,可坐或躺著試驗。鬆腳的過程中周身感覺極為舒服,腳鬆得似乎沒有了,這種感覺就對了。

  鬆腳必鬆腳趾、腳掌、腳跟,三者不可缺一,所謂“牽一髮動全身”。腳趾僵緊怎麼可能周身放鬆呢?明此淺顯道理之後,拳家對鬆全身先鬆根的追求將是首要的。拳家真正在腳下用功,一點力不掛,腳便有雙輕之感,也就是我們苦苦追求的離虛,這是腳下根基放鬆之功成。如果仍然鬆不下來,可借一些鬆軟的場地去找腳鬆的感覺。到草地上站,到五星級賓館站在加厚地毯上。筆者有一訣:“站上厚毯找腳鬆,腳下離虛人仙境。”

  從太極拳綜合功夫周身大用講,鬆腳就是放鬆全身。拳論多處重複“其根在腳”之拳理,能鬆腳.周身便能靈活。是不是腳鬆,而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八大關節可以自然鬆柔了?不能這樣講,拳論說得明明白白,《十三勢行功心解》雲:“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

  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太極功夫的綜合功夫似一個圓環體,不可凸凹,不可斷續。凸凹和斷續使太極圓球體有了缺陷,破壞了陰陽平衡。腳鬆其他關節不鬆就是斷續,就是缺陷,破壞自身的球體。從此理展開評述太極拳的功夫在拳裡,站樁和單操手都不是從拳理出來的功夫,不是太極拳弧形線的功夫,沒有圓活之感。

  說到底,太極拳人對太極拳的習練和研究要從認識和理解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拳的結構人手。要反覆認識再認識,反覆理解再理解。太極拳常練常新,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也是沒有終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