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蘇軾蘇轍的關係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與二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蘇洵心術
《心術》是北宋文學家蘇洵所作《權書》中的一篇。這篇文章逐節論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等八個方面,而以治心為核心,所以標題為“心術”。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但也有諸如“懷其欲而不盡”、“士欲愚”之類的封建權術。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條。
北宋建國以後,鑑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為了防範武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鬥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併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佔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私戰例,《權書》十篇就是他這時期系統研究戰略戰術間題的軍事專著,這篇文章是其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