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一課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一課《難忘的潑水節》敘述了1961年周在西雙版納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情形。小編在此整理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一課《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一課《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1

  《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那是因為敬愛的周來到傣族人民中間和他們一起歡慶這個富有民族情趣的潑水節。

  本課的最大難點在於周生活的時代離現在的學生有一定的時間距離,他們大部分連周恩來是誰都不知道,更難理解周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特殊感情。周和傣族人民一起過節,為什麼使人“難忘”?如何理解“人民的和人民心連心,周是人民的好”這個情感重點?我想首先要走進理解周生活的那個年代,感受周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品質,感受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使人敬佩、老百姓對他的無限熱愛和無比崇敬。所以我課前佈置學生收集了有關周的資料,並在課堂上簡介周生平結合圖片向同學們講了《一束鮮花》、《十里長街送》的故事,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鋪墊。

  在教學中我抓住“火紅火紅”一詞,讓學生感受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多麼開心和幸福。抓住體現周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一詞理解的可親。在良好的語言環境氣氛,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詞句,再聯絡之前對的認識,讓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一課《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2

  小學語文第四冊《難忘的潑水節》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描寫了敬愛的周和傣族人民在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人民的和人民心連心,周是人民的好”是這篇課文的情感重點。可是,周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對課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著:對小學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於“理”的說教。所以,我以“情” 為契機,利用情緒的感染性特徵,讓學生在“情感”中學習,並以此加以實踐,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讓學生對周有更深刻的理解,從周的待人處事等細節入手,使學生被周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先讓學生查詢有關周的事蹟。通過詢問、查詢等方法,一個有血有肉的赫然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在情感上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為什麼傣族人民能和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情感互動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親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們可親可敬的老師了。尤其是小學生,對老師更是崇拜。以至於許多孩子把“這是老師說的”常常掛在嘴邊。這又為我們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課堂上,老師的感情和學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動的。我告訴學生,在眾多領導人當中,我非常敬佩周,我常常在觀看的影片時激動無比,我常常為我們有一位這樣的好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學生通過學習,和他們的老師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老師對的愛戴,尊敬成功地轉移到學生的身上。

  三、讀文悟“情”

  這篇講讀課文,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生動又形象,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課文裡,開篇的“火紅火紅”一詞,就明顯地顯示了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如此開心和幸福。“特別”“敲起象腳鼓”“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等,無一不體現人民的高興心情。學生們知道,正因為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會這樣高興。第四自然段,課文從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 “敲著”“踩著”。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的可親。第五自然段,周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向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體現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最後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昇華。我創設了良好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再聯絡之前對的認識,學生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這篇課文主要表達和人們之間的深厚感情,這是文章的中心。通過各種渠道的感情激發,以“情感的薰陶”取代“乏味的講解”,能使學生跨越時間的隔閡,瞭解周的偉大,對學生突破課文各個難點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一課《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3

  為體現“人民的和人民心連心,周是人民的好”這一情感重點。在教學中,我以“情”為感召力,讓學生在“情感”中學習,在“情感的薰陶”中體驗和人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一、借史激“情”

  通過描述周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沉著、機智、樂觀的精神和為新中國做出的偉大貢獻,學生被周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學生明白了周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為什麼傣族人民能和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同時,在眾多國家領導人當中,我非常敬佩周,我常常為我們有一位這樣的好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因此,老師對的愛戴、尊敬也成功地轉移到學生的身上。這都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讀文中悟“情”

  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課文裡,開篇的“火紅火紅”一詞,就明顯地顯示了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如此開心和幸福。“特別” “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詞句,無一不體現人民的高興心情。課文從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敲著”“踩著”。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的可親。寫“周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向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體現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我創設了良好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學生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系列的不足。沒有儘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朗讀方式,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觀察發現……學生沒有完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