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相關論文

  心理諮詢是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心理諮詢重在解決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如日常生活中的學業壓力、職業選擇、教育、親子關係中的問題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校心理諮詢模式探討》

  摘 要: 各地高校開展心理諮詢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實效性不強,如果能積極探索高校臨床分類心理諮詢的工作模式,提高高校心理諮詢的工作效能,那麼就能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 高校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模式 工作效能

  自上世紀80年代心理諮詢在我國高校出現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至今我國高校心理諮詢逐漸步入科學化、規範化的發展軌道,各高校都已經成立了心理健康諮詢服務機構,加大隊伍建設,落實經費,努力做好大學生心理諮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各地高校開展心理諮詢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實效性不強。很多高校心理諮詢中心並不受“寵”,一些高校的心理諮詢甚至成了應景和擺設。針對當前高校心理諮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實現高校心理諮詢的本土化,構建適合我國國情校情的心理諮詢模式,對於提高高校心理諮詢的工作效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對心理問題學生實行分類諮詢管理

  通過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根據大學生心理狀況進行分類管理和治療。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分為健康心理和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和精神障礙,而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可將高校心理諮詢工作分為五大類。

  1.第一大類為心理髮展諮詢:針對絕大多數健康心理的大學生,幫助他們增強自我認識能力、學習能力、交往能力、擇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等。

  2.第二大類為情緒障礙諮詢:主要針對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學生: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情緒等方面的適應不良而出現的煩惱、憂慮、困惑等提供幫助。

  3.第三大類為心理疾病諮詢:主要針對有神經症症狀的學生,幫助有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等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來訪者挖掘病源、指導對策、解除危機。

  4.第四大類為心理危機干預: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對有心理危機的大學生個體或群體的一種短期的幫助行為,其目的是及時對經歷個人危機、處於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將發生危險的物件提供支援和幫助,使之恢復心理平衡。

  5.第五大類為精神障礙學生的篩查、診斷和轉診。

  二、促進心理諮詢師分級、分類的專業化發展

  國家新標準規定心理諮詢師職業分三個等級,分別為:心理諮詢師三級、心理諮詢師二級、心理諮詢師一級。高校要加強心理諮詢師的培養,合理配備各個級別的心理諮詢師,實行心理諮詢的督導制度。

  高校心理諮詢師堅持走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之路,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專科心理諮詢師選拔、培訓、考核和監督機制。打一個形象的比喻,過去病人看病,只知道去內、外科,一個大夫可以從頭看到腳,而現在病人看病,都會選擇治療某一種病的專家。因此,“萬金油式”的醫生幾乎不復存在了,而現在“萬金油式”的心理諮詢師還滿地都是。心理諮詢領域同樣需要各類專業型的心理諮詢師提供不同類別心理服務,心理諮詢師隊伍同樣面臨著分工和專業化發展問題。

  高校心理諮詢機構應率先走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化發展道路,構建發展機制、制定激勵政策,使每一位心理諮詢師都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自己的特長確定自己的專業發展,如:發展諮詢師、情緒障礙諮詢師、焦慮症心理治療師、抑鬱症心理治療師、強迫症心理治療師、神經衰弱心理治療師等,並通過學習培訓和經驗的積累,逐漸發展自己所在的專業領域,在一定的範圍和領域內穩步提升,使學生有選擇地有效地進行心理諮詢。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諮詢效果評估機制

  心理諮詢有諮詢目標,有進入,有高潮,有收尾,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也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諮詢單元。但許多諮詢並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將每次諮詢有機聯絡起來,使之成為整個諮詢環節中的一環,一環套一環,形成一個完整的諮詢整體。這就要求能夠對每次的諮詢作評估總結,以提高下一次的諮詢實效。諮詢效果評定可以從幾個維度來進行。

  1.主觀評價,即來訪者自我改善的主觀感覺或對現實世界看法發生改變的情況。比如,求助者認為自己現在不再害怕原來害怕的事物了,原來無法接受的現實現在開始接受和正視了,對自我的滿意度也上升了,等等。

  2.求助者社會生活適應狀況改變的客觀現實。比如,開始正常上學、上班,與他人交往狀況得到改善,工作、學習效率提高,等等。

  3.行為評價,即親人、朋友、師長和其他了解治療前後情況的人對患者行為改善的認可。

  4.量表評估,求助者諮詢前後心理測量結果的比較。某些心理症狀量表如SCL-90、SAS、16-PF等的分數得到改善。在心理諮詢效果的評估中,量表是最客觀且科學的。

  5.諮詢師的評定,根據諮詢師的觀察,求助者的情緒、認知等方面有進步,自我評價更樂觀,積極面對困難,等等。

  通過以上評價對每次諮詢進行評分,提出下一步的諮詢措施。

  四、強化心理諮詢後續干預措施

  諮詢的效果常常不能立竿見影,須依靠當事人和諮詢者的後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諮詢者的對當事人後繼干預是關鍵。對當事人效果評價目的是要認知和把握當事人諮詢後的心理狀況,從而能有效實施後繼干預。

  如何進行後續干預,應視當事人心理問題性質及心理改變情況而定。構建“聯絡―反饋―支援―監控”相結合有效的後繼干預模式。具體說,可通過以下方面實施:***一***保持後續聯絡。與當事人保持定期聯絡能及時掌握有關資訊,這有助於實施干預和監控。***二***給予當事人及時的諮詢效果反饋。諮詢者對當事人進行科學的效果評估,並將效果反饋給當事人,能使當事人自我認知能力加強,是一種積極強化的手段,能提高當事人自我改變的信心和勇氣。***三***構建當事人周圍能實施心理援助的社會支援系統。當事人的心理問題通常和周圍的人和事息息相關,對於有心理問題的當事人,較高的社會支援能增強其免疫力,而較低社會支援對心理恢復具有負面影響。當事人通過與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的溝通和群體活動,有機會表達和傾訴,並獲得心理援助,對於消除和緩解其心理問題具有積極作用。***四***加強後續監控。有些當事人的心理問題是複雜的,需要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需加強後續的檢查與監控,如學生網路成癮症的治療,需要後繼的有效監控才可能戒斷。而當事人的有些心理問題具有突發性,如:抑鬱症,可能隨著天氣和應急事件會有所改變,存在自殺危險,後繼監控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在最短時間裡對其實施及時的危機干預。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