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將有助於教育工作者觀念的更新和經驗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生態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摘要:

  生態心理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學研究取向,為各個心理學應用領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現狀,基於生態心理學觀點,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開展。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從整體環境出發,將各種環境的資源相融合,形成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層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並進行橫向與縱向結合,開展系統、全面、可持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

  生態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態心理學是心理學界新興的一種研究取向,自20世紀中期西方開始出現。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開始更多關注這一研究取向,對其進行分類和界定,研究其理論取向及意義,根據其觀點對心理學研究模式進行新的探索。研究內容也陸續從以生態危機及環境保護為初衷的生態心理學角度擴充套件至研究人—環境互動作用的注重實際應用性的生態心理學,謀求人與環境有機和諧,並致力於提升人類生活幸福感。生態心理學蘊含的生態哲學思想也為更加系統地、動態地、發展地研究心理打開了新的思路。生態心理學觀點在各個學科當中都有運用。它系統巨集觀的思想可以給予各項工作許多啟發,並十分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個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實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不斷提升,各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需不斷改善。利用生態心理學觀點整體把握、綜合考量、系統操作並用發展眼光看待問題,有助於促進大學生整體心理和諧、穩定,助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思路可結合生態心理學觀點進行探索。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16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頒佈以來,各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了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逐漸佔有較重的地位。2011年,教育部先後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各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1.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現狀近年來,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機構設定、體制機制、隊伍建設、硬體軟體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開展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在逐步走向理念人本化、隊伍專業化、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化、發展科學化的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形式主要體現為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心理諮詢服務、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相輔助,以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相配合,進行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心理危機排查,對有較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重點關注並及時加以疏導和干預。

  1.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雖然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已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與此同時,日益複雜的社會環境也在不斷帶來新的考驗。當前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多強調心理問題與危機的防範處理,除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外,重點針對已經出現問題和有可能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學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錯認為僅僅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缺乏對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的維護;第二,很多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足,主要表現為: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專業素質不足,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面學時設定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費不足,學校其他教師及行政人員不重視、不理解、不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導致工作開展不力;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較為單一,目前大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往往只有課堂,相應的社會實踐課程少,且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第四,由於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網路資源、社會多元思想等多方面的環境影響,現階段大學生的心理呈現出多元化和複雜化的傾向[1],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受到諸多影響。

  2基於生態心理學觀點進行研究的價值及意義

  生態心理學,狹義上可界定為:強調研究動物***人***—環境互動體的動態互動過程,尤其傾向於研究生態環境中的具有功能意義的心理現象***根據吉布森和巴克等人的思想***,是一種新的心理學研究取向。有學者先後對國內外生態心理學本身進行了梳理、分類和界定,概括出其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研究物件及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學者們達成以下共識:第一,生態心理學受深層生態學理論影響,以整體主義為指導思想,認為生態系統***整個生物圈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人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第二,生態心理學強調環境或背景性因素的重要性,反對脫離環境孤立研究有機體的心理或行為;第三,多元的互動的因果解釋對應用學科具有很強的指導性[3];第四,生態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是互動作用,研究物件是人—環境,研究要在真實環境中進行[4]。從生態心理學觀點可以看出,心理學不應該僅研究人的意識和行為,更應重點研究人的心理和所對應的環境因素。生態心理學的興起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意義與價值。

  2.1生態心理學觀點對各個心理學應用領域研究的意義及應用概況整體主義是生態心理學遵循的原則,研究側重於謀求人與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有機和諧,並致力於提升人類生活幸福感。自興起以來,將實驗室心理研究擴充套件到了社會應用性的心理研究,其觀點對心理學研究及各個心理學應用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很長遠的發展趨勢。研究者發現:“更為巨集觀的社會及自然環境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塑造著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同時,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模式不僅僅是對外部巨集觀環境變化的被動響應,還能夠反過來作用於塑造它們的巨集觀環境”[5]。因此,生態心理學觀點將研究物件從個體與近端環境擴充套件至巨集觀環境,可以為各領域研究建立更多視角,將生態學理論融入各領域理論體系,更系統全面地、貼合實際地研究問題。目前在各個心理學應用領域,運用生態心理學觀點進行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對心理療法的探索、對心理健康標準的構建、對學生學業成績提升的作用、對教育活動的啟示等。如在心理療法領域,荒野療法、家庭療法都運用了生態心理學觀點,行之有效,應用廣泛;在教育領域,生態學習觀、情境教學觀應運而生。這些研究的結論將有助於系統全面地思考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用生態心理學觀點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研究價值生態心理學觀點認為,個體與環境各自分別是一個生態系統,個體與環境的組合同樣也是一個生態系統。同理,在高校中,大學生、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各自分別是一個生態系統,而大學生所處的環境本身也是一個生態系統。以往大多數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將大學生自身與外在環境隔離開,習慣於對學生做單一的心理問題、心理危機預防和處理,以不出現問題為目標,很少採用積極手段維護學生的和諧心理;在學校整體環境上,僅僅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負責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學生家長、學校其他教師及工作人員極少參與,如此很難真正實現各個獨立生態系統與整體生態系統的協調與平衡。想要構建大學生和諧心理狀態,不僅需要做針對大學生的工作,更應融合環境,把握整體情況,共同規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使其更加系統、全面、行之有效、可持續。

  3生態心理學觀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根據生態心理學觀點對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可知,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人與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整體研究,要考慮到其相互之間的共生關係,結合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有助於解決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從整體環境入手,堅持橫向全面發展,縱向可持續發展,系統地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從整體環境出發構建和諧心理環境大學生心理本身是一個生態系統,需要依託於整體環境情況,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待,不能割裂聯絡孤立地看待心理活動。任何心理的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態環境中實現的[6],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髮展。從整體環境出發,作用於學生心理這個整體的生態系統,將各種環境的資源相融合,形成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層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將有助於改善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3.1.1注重培養學生整體心理素質上文提到,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之一是過多強調心理問題與危機的防範處理,而缺乏對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的維護。若要構建整體和諧的心理環境,不能孤立來看學生的心理活動,應改善原有的僅針對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高學生自身調節心態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等,培養學生整體心理素質,促進其內心全面和諧發展。

  3.1.2建立全員心理教育的體制機制學校環境與校園文化直接作用於大學生心理健康,而當前很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僅由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一個部門來完成,學校各級人員***包括領導、行政人員、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學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片面並具有侷限性。全員心理教育是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在體制機制上,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路,加強每一位教師的心理知識素養。除對問題的處理以外,在日常管理、教學、活動、校園文化等方面傳遞心理教育訊息,培養學生積極心態,使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得到教育,共同營造一個時時溫暖、處處溫馨的和諧心理環境。3.1.3把握“網際網路+”時代開展全面教育隨著科技的進步,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在不斷髮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網際網路+”時代為人的各種社會活動提供了新的媒介,社交、娛樂、學習……以上種種活動均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網路新媒體來實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基於生態心理學觀點,有兩方面啟示:一是防範。即要注意大學生在新媒體獲取的資訊是否對其積極心態有不良影響。二是利用。即主動通過新媒體來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對學生心理狀態“察言觀色”,如通過微信朋友圈觀察學生實時心理狀態,通過個人部落格博文看學生的心路歷程,通過微博使用情況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取向,通過播客、小咖秀等作品上傳觀察學生的氣質個性[7]。把握“網際網路+”時代這個社會環境,開展全面的心理教育。

  3.2從橫向與縱向雙向考慮全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據生態心理學觀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整體主義和可持續原則,開展系統的、全面的、可持續的教育活動。可從橫向和縱向雙向考慮全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3.2.1從橫向角度全面系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項工作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心理普查、心理諮詢、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等,從生態心理學觀點出發,每一項工作都應站在巨集觀的角度系統地探索其開展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方面,結合人—環境的互動作用,第一,在課堂教學模式上儘可能多利用情境教學,創設相應的相對真實的情境,使學生更直觀地處在真實情境之中,深入體會教育內容,掌握處理方法;第二,改善僅有課堂教學的現狀,多結合實際的社會實踐課程,加強學生心理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在心理普查方面,除了利用相關心理普查量表進行篩查以外,可以基於生態心理學視角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標準,以彌補目前心理健康標準存在的片面的、靜止的、孤立的缺陷,形成系統的、整體的、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心理健康標準體系,巨集觀考查心理健康問題,全面地衡量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關注個體的症狀表現,而且注意心理健康問題與環境的關聯性,在相互影響中審視心理健康的表現及其影響[8]。在心理諮詢方面,生態心理學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出現心理問題的人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狀態被破壞,這時可採用荒野療法、森田療法、冒險療法、自然療法等,在行動上回歸大自然,在思想上順應自然,為所當為,從而改善與環境的平衡狀態;對於未出現問題的學生應多注意動態平衡的維持,儘可能將工作重心從“治”轉換為“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體系方面,可在個人成長性質活動基礎上開拓團體性質活動,重在協調學生與環境的關係。一方面,可以開展生生關係、師生關係、家庭關係等為主題的活動,加強學生與環境的互動;另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可以增添心理和諧的校園文化,使學生處於積極溫暖的校園環境中,心理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2.2從縱向角度開展可持續的心理健康教育縱向開展主要是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應具有持續性,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不能只顧眼前,不能只把重心放在處理問題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使之積極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學會遇到問題積極調節心態,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持續,學生心理得以長久健康發展。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樑之才,其自身心理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我國未來各項事業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應加強師生互動、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加深校園文化影響,讓學校、家庭、社會、文化形成合力,構建和諧的整體環境,使學生得到系統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保障大學生健康和諧的心態。生態心理學觀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隨著生態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將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更具實際意義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王琿.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5,***14***:63—65.

  [2]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易芳.生態心理學之界說[J].心理學探新,2005,***25***:12—16.

  [4]易芳,俞巨集輝.生態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模式的轉向[J].心理學探新,2008,***28***:16—20.

  [5]竇東徽,石敏,趙然,劉肖岑.社會生態心理學:探究個體與環境關係的新取向[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43—53.

  [6]李梅.從生態心理學的視野看心理健康[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35—139.

  [7]呂妍,馬小晶,王軍勝.新媒體環境下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J].高教學刊,2016,***7***:223—224.

  [8]朱瓊,吳建平.生態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標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0,18***5***:630—633.

  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積極心理學的本質在於改善人們生活,發現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質,並激發出自身的積極力量。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積極心理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國內開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於防治性層面上,以此解決少數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為目標,而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而積極心理學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則能針對性的為學生提供幫助。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高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構成單元,可從多個維度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養成出眾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的作用重點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生成更加積極的力量,將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視為最重要的教學使命。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鑑意義,在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心理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學生應對困境與挫折的能力,最終為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積極心理學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意義

  第一,推動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積極心理學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迴歸最為本質的教學目的,如此一來,也可以更加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意義。毋庸諱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離了實際的教育目標,而基於積極心理學視域背景下,更加強調對學生採用“人文主義”關懷,更加重視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以助其形成積極的人格。毫無疑問,積極人格,更加有利於當前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融洽共處。在積極心理學的依託之下,推動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並且強化學生心理健康。喚起學生潛在內心的心理素養,最終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社會責任意,以更好的心態面對社會。

  第二,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眾所周知,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存在正負兩個方向[2]。一般意義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點,就在於妥善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疏導問題症狀,而並未把教育的重點安置在學生積極品質的鍛鍊上來。有鑑於此,高校唯有主動出擊,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方可健全學生的心理健康系統,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實現教育目標。

  第三,建設健全優質的教育環境。可以肯定,一個優質的教育環境,能夠推動許多事情的良性展開,並最終促進教育目標的完成。同樣,積極的教育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也有著本質的推動意義與現實作用。隨著外在教育環境中推動積極體驗的形成,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積極性也會隨之不斷增強,將環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學生的內在心理,也可以使學生的積極人格也兩種作用下得到很好的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對策

  第一,樹立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的。學生之間在心理素質層面上是相同,但又有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基於每一個學生心理素質基本一致,也給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給予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並且在教育環境作用之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也不盡相同,學生與學生間的客觀差異可以說普遍存在。而積極心理學的引導,正是倡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從學生的差異性為出發點,並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讓每一個大學生可以在原本的條件下獲得更大的發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期幫助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還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諮詢室,開展一些諮詢活動還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證每一個學生的整體發展、個性發展。

  第二,樹立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對於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單方面地關注對消極層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都是隻是單一地圍繞著一些消極環節進行衍伸,其中消極層面,主要是指對學心理疾病、心理障礙的治療。而積極心理學的教學理念為其提供了全新的觀點,即提出積極的心理品質教育,從源頭上遏制消極情緒的產生,這樣一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就獲得了極大地豐富,更加關注積極層面。當然,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必須要依託於學生、教師、校方這三個環節的共同努力。細化來說:學生應當重視和關注自己的積極品質,並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實現不斷積累;教師在課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學生展示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內容,而課外活動中也需要關注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校方在這其中的作用是將工作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推動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

  第三,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諮詢中心的教師必須要充分體現其專業技能,可以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積極的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做到這一點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以及心理諮詢中心教師,努力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積極地學習與掌握當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路徑。另一方面,教師要更加深入地學習積極心理學,自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過渡到積極心理學的實踐。惟其如此,教師在開展自身的教學工作過程中,就不在只是單純的關注學生的消極層面,通過積極的教學治療手段,更好的樹立學生積極的心理健康養成。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過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決問題”當成教育的唯一目標,而單方面的“解決問題”,顯然充滿了很強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積極的方面進行個性,借鑑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使得關注資訊更為立體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學生的一些消極心理,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推動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於積極心理學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