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教育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如何提高教育心理學的課堂教學效益》

  摘要:本文通過筆者常年的學習和自身的教學經歷,從教學思維角度出發,以心理學教學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提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學生,並對教師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指出心理教育在中職教育階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科學地分析並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智慧的發展狀況,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中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課堂教學效益

  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進行職業教學並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的人才,是關係到未來中職學生髮展的大事。那麼,怎樣才能滿足這些需要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注重師生互動等教學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並將其運用於教學實踐中。但是,目前的狀況並不樂觀,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有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就業等問題上存在較嚴重的心理障礙,中職生的心理困擾現有哪些?針對不同心理健康型別的中職生,教師該如何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又該如何進行合理的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效益呢?下面,筆者就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教師擁有一顆愛心,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是教學效益提高的動力源泉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職責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心靈的職業,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學生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首先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者、組織者、指導者,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受到挫折、發生危急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加以排解。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其真正內涵並不只在於傳道和授業,更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瞭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和維護者。並將這種意識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為教育教學創設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圍。同時教師要始終懷有一顆愛學生之心,寬容和理解學生,維護其自尊心,減輕其心理壓力,對學生予以情感支援。因此,作為一名心理教師不僅應掌握有關的教育技能,更應具備健康的、較高水準的心理品質。郭沫若說:“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讀書把活人讀死,讀活書把死書讀活”。為了教學生讀好書,拓寬視野、塑造完美的人生,教師僅僅有課本中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還遠遠不夠,還應該懂得社會心理學,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靈活地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關注中職學生心理現狀,發現其心理特點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新策略

  當今社會,資訊經濟飛速發展,青少年還沒有完全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通過網路接觸到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很容易引起他們跟風模仿,這將對他們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造成一定的衝擊,尤其是中職學校的學生因不能升讀高中而得不到社會的肯定,他們的自我認識很低,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而在行為方面多表現為偏執,教師若不及時加以引導,則容易出現心理疾患或誤入歧途。再加上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中職生面對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壓力加大,他們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交友戀愛的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俄羅斯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麼這就應當從各方面瞭解這個人,要了解他的一切優點和缺點,瞭解他平時的一切言行習慣等。”也就是說,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而不是書本。要保證課堂效益的高效性,必須多渠道地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知識層次、愛好等,這不僅要求教師傾注於愛的情感,更需要教師從細節中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理反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對學生情況全面把握,瞭解細節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更是提高課堂效益的必要環節。

  三、教師巧設目標,注重課堂藝術,凸顯教學優化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

  在教學實踐中,心理學教學方法的有效應用體現在:

  1.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教育心理學中,由於本學科自身的特點,每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表現形式和側重點各不相同。在制定中職教育教學目標時,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學生特點,在課堂中設定合理的分層目標。例如,在教學學生個性心理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指明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掌握的分層目標。明確學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認知、分析資料、調查彙總;較高要求是學生達到基本要求後,能用自己所學的基本規律,把持自己良好的心態,塑造健康的個性心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

  2.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作為心理學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善於捕捉學生心理問題的各種資訊,及時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針對每位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採取恰當的方式、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妥善地處理突發的心理問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3.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

  教學活動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帶著積極情感學習,思維認識活動就更加積極活躍,學習起來就更加主動、輕鬆愉快。在心理學課堂中,如果師生心靈相通、關係密切,就能較好地促進有效教學。因此,教師應努力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用鼓勵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用成功體驗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教師對學生一定要一視同仁,在給優生“錦上添花”時,一定要注意為中間生和暫差生“雪中送炭”,使其所有學生在課堂上其樂融融,同時,一定要用動態的、發展的、積極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塑造學生自信完美的心靈,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這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

  總之,在現代教學體系中,教師自身的心理學知識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基礎,有效的心理學教學思維是成功教學的關鍵所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教學模式、課堂形式、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依據課堂的條件,運用自身的精湛的教學藝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曦.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的課堂行為差異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9.

  [2]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心理學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劉益民等.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4]高玉祥.個性心理學概論[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篇二

  《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組成部分。認識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增強德育工作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的聯絡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緒、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質。一方面,兩者互為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動規律為依據,思想的發展變化受心理因素影響和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從受教育者的心理出發,才能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否則就會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時,心理教育也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因為人們在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將自身的思想政治觀念貫穿其中,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兩者相互影響。任何一種政治思想品質都是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成分構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發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脫離受教育者當時的心理需求。同時,思想是心理的調節中樞,是行動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人們的心理髮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一旦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形成,它就對一個人的整個個性品質起導向作用,促進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結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關係密切,同屬於意識範疇,都是以人腦為器官,以客觀現實為源泉,以實踐活動為橋樑,以感知為基礎的。思想活動是心理活動的高階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礎,思想的發展變化要受心理的影響、制約。而心理活動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對心理起決定作用,心理對思想有反作用,兩者相互聯絡,相互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交織在一起,許多思想問題的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來是思想道德問題,究其根源實質卻是心理障礙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絕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從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學生思想意識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從而進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們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使人們的心理素質得以提升,思想積極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正因為如此,某些心理問題可以通過思想教育的方式來解決,某些思想問題也可以通過心理諮詢來改變。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結合是時代對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國在校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7一22歲之間,正處於青年期。這一時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個性品質形成、身體和智力發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慾最強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黃金時期。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資訊網路迅猛發展,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減少,人們的心理負擔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劇。而當代中國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慾望非常強,但社會閱歷比較淺,心理髮展並不成熟,極易出現情緒波動,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急需疏導和調節。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開展心理諮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

  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很多,它貫穿在整個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中,滲透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經濟轉型和我國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培養大學生對生活的現實態度,正確處理理想與實現的矛盾。大學生往往對人生懷有美好的憧憬,對未來躊躇滿志。但一接觸現實卻發現並非想象的那麼美好時,就容易產生不客觀、不正確的判斷,從而產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現為不願意參加社會活動、缺乏生活熱情和積極性、猜疑他人、孤獨憂鬱、生硬固執等狀況。因此,培養大學生對杜會對生活的現實的、科學的態度就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第二、培養大學生耐挫折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我國,能考人大學的學生,往往在中學時期都是學習尖子。但進人大學後,卻發現自己在班裡非常一般。有的雖然學習非常努力,但成績總是在中下水平。對他們來說,這是很難受的。進人大學的新環境後,遠離父母、家鄉,教學方式、生活環境等都不同於中學,於是一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一些病態反應:對戰勝困難毫無信心、心慌失眠、多慮、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尋死覓活、自殺輕生。從調查情況看,由於上述原因導致學生產生受挫心理的佔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應該把提高學生的耐挫折能力作為對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第三、培養大學生的頑強意志,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為掌上明珠,考上大學以後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們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如過分依賴、受不得刺激、經不起挫折、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有一點不順心就覺得天要塌下來、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問題就無所適從,容易產生挫折感。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將“勇敢”作為君子“三道”之一。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同樣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勇者不懼”、一往無前的頑強意志,使他們能在即將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增強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

  1.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鳴。

  思想政治教育著眼於國家、社會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和發展,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遠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動介入,採用集體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強制灌輸,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體驗,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從感。心理健康教育則著眼於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幫助受教育者認識自我,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使受教育者學會處理個人與自身、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採取個別交談和諮詢的方式,幫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構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勢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間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響。高校學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們需要的是一種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談方式代替報告方式,以談心方式代替訓導方式,學生們就會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當作知心人,並樂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從過去單一“說教者”角度和立場轉變為兼顧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角度和立場,儘快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學生,對學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誤解和不正確的觀點採取諒解和寬容的態度。尊重學生的價值觀,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價值的權利,以減少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動服從。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要對學生的價值觀無原則的接納和包容,當學生的價值觀明顯違背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時候,當學生做出一個可能給社會、他人或其本人造成嚴重損失和危害的價值選擇的時候,教育者就要對學生進行價值干預,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其持續進行影響,使其思想向社會所要求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鳴,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實現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現實保持一致。有時面對同一客觀事實,不同的主體可能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但以下三方面的規律則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觀刺激事件會導致主觀心理反應;第二、負性刺激事件會導致負性心理反應;第三、良性刺激事件會導致良性心理反應。所以說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在本質上是和實際問題密切相連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從人的現實表現入手,分析支配其行為的思想動機,再從思想動機分析產生該思想動機的客觀外界條件,然後去創造和改變客觀外界環境,使之具有產生好的思想動機的外界條件,從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動機。因此,解決實際問題就成為解決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基礎。對大學生而言,目前面臨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學習困難、就業困難、社會交往困難、貧困生生活困難等。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容易使人產生緊張、焦慮、自卑、無價值感、社交恐懼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長久不能擺脫,就會影響他們業已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解決這些心理和思想問題:一是要引導受教育者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有一個正確認知;二是要把解決心理和思想問題與解決現實問題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現實問題解決了,就會緩解壓力,穩定情緒,化解矛盾,使學生產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回報國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堅持解決心理、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困難和問題,儘量用寬容的態度對待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設法解決學生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真正解決心理和思想問題。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強勢作用已經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唐書怡高校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探討[J]時代教育

  [2]楊作新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3]張明成為合格的教師[J]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56-6

  [3]趙景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D]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J]安順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楊世雄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徑探討[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

  [6]顏農秋關於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教育[J]探索與爭鳴

  [7]趙展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