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情緒管理論文

  通過加強情緒管理,可以使大學生正視和理解各種情緒困擾,學會恰當表達和控制情緒,特別是愛情,所以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一、如何正確認識自我 健全的自我意識應該是積極統一的自我意識,是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者的協調一致。也就是說,把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合理地統一起來。大學生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應該客觀地認識自我。

  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是建立健全自我意識和修養自我意識的基礎。德國著名作家約翰·保羅曾說過:“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自己。”我國也有一句古話:“人貴有自知之明。”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智力、能力、個性以及在社會、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一個較全面、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就能揚長避短、取長補短、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就能協調自己與他人的交往,提高自己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

  客觀地認識自己,首先要全面深刻地瞭解自我。大學生不但要了解自己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自己的才能、理想、人生觀、價值觀等。這就需要大學生努力拓寬生活範圍,增加生活經驗,以適當的參照系來了解自己。這種瞭解,一是通過將自己與社會上其他人,尤其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作比較來了解自己,如大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二是通過社會上其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了解自己;三是通過對自己活動成果的社會效應來了解自己,如大學生的學業成績、綜合考評成績等。

  在全面瞭解自己的基礎上,應能適當地進行自我評價。在評價自我時,應有合適的社會尺度,否則就可能作出錯誤的評價。如:有的同學總是與比自己各方面都好的人比,比的結果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有的同學因某一個人對自己提出了批評,便認為所有人都瞧不起自己。所以,大學生應學會從本質的、發展的、光明的一面去洞察社會與人生,學會用正確的社會價值的尺度來評價自己。比較時進行雙向比較,既將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比較,看到自己的差距,也將現實的我與過去的我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既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也與比自己差或相似的人比。

  評價自我時不就事論事,不以偏概全,不以某一時某一事作為惟一的衡量標準。這樣,就會較為貼近實際地評價自我。個人對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也是自我認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客觀上的評價不等於主觀上的評價,兩者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大學生的自我評價有時會與他人的評價相去甚遠。所以,必須經常把自己作為觀察和思考的物件,嚴於解剖自己,經常反省自己,敢於批評自己,當然也要敢於肯定自己,這樣才不至於自以為是或自暴自棄。

  二、情緒對我們的重要影響

  1.情緒對大學生健康的影響

  根據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和醫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響。若能保持愉快的心境,為人開朗樂觀、積極向上,則人體免疫功能活躍旺盛,可以減少患病的機會,有益健康。不僅如此,良好的情緒不僅使大學生對生活充滿希望,對自己滿懷自信,而且能夠使他們的求知慾增強、思維敏捷、富於創造力、愛好廣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他們的全方位發展。

  與此相反,消極的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在壓抑、緊張、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的長期作用下,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患各種傳染性疾病,內臟功能也會受到傷害。許多研究表明,消極情緒是健康的大敵。突然而強烈的緊張情緒會抑制大腦皮層高度心智活動,破壞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平衡,使人的意識範圍狹窄、判斷力減弱,失去理智和自制力。調查發現,大學生中常見的消化性潰瘍、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心律失常,月經失調,神經性皮炎等,都與消極情緒有關。

  2.情緒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

  情緒不僅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關,而且與大學生的潛能開發、工作效率有關。良好的情緒情感往往使大學生樂於行動,有興趣學習、工作和活動,有助於開闊思路,注意力集中,富有創造性。研究發現,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緊張而輕鬆是思考和創造的最佳狀態,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

  心理學家用實驗方法研究情緒與學習成績的關係時,通常將焦慮程度與學習成績分別作為自變數和因變數,然後採用自我評定法和生理反應法來研究它們之間的

  函式關係。研究結果表明,焦慮程度與學習成績的關係呈倒U字。見圖:

  結果表明,適度的焦慮能使大學生取得最好的學習效率,焦慮程度過高或過低,均難以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在生活中常有這種現象:有的大學生在考試時過分緊張,結果出現“暈場”現象;反之,有的學生對考試採取不以為然的態度,考試成績也不高。

  3.情緒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

  具有良好情緒特徵的人,例如樂觀、熱情、自尊、自信是人際間產生相互吸引的重要條件,能彼此間心理距離縮短、情感融洽。而自卑、情緒壓抑、愛發怒的人,往往不能與他人正常相處,難溝通、易疏遠,使人與人之間疏遠。由於情緒具有感染性與傳染性,因為良好的情緒、積極而穩定、適度的情緒反應,正性情緒大於負性情緒的人,在人群中更受歡迎,更容易獲得別人的讚賞,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一位大學生這樣形容宿舍另一位同學:他的情緒正如六月的天,喜怒無常,無法把握,與他相處,有些如履薄冰,我們時刻要受他情緒的支配與感染。我們認為:他沒有用壞情緒影響我們好心情的權利,因而我們選擇逃避,儘量少與他交往。與此同時,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注重提高自身修養,學會適度控制與調適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4.情緒對大學生行為目標的影響

  1979年,心理學家埃普斯頓在《人類情緒的生態學研究》這篇文章中,介紹了他對大學生的自我觀念、情緒與行為變化之間關係的研究成果。結果表明,當體驗到的是積極的情緒,如感到高興、親切、安全、平靜,大學生的行為目標也往往是積極、生動的,對新經驗的接受和開放、對周圍人的尊重和理解、對價值和長遠目標的獻身精神等,都有明顯增強;當體驗到的是痛苦、憤怒、緊張或受威脅等消極情緒時,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興趣下降,反社會行為增加,對新經驗持審慎、甚至閉鎖的態度,另一些大學生的行為並沒有向消極方面轉化,而是汲取教訓,準備再幹。埃普斯頓的實驗結果表明:積極的情緒體驗與積極的行為變化總是有一致的關係。因此,在大學生活中要儘可能多地締造這種關係。積極引導消極情緒,使之為轉化為長遠目標和價值獻身的精神。

  三、如何管理我們的情緒

  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好情緒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煩惱,就會有消極的情緒。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要慢慢學會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並不是說要壓抑自己的消極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壓抑"並不能改變消極的情緒,反而使它們在內心深處沉積下來。當它們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出來,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比如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好脾氣"的人,有時會突然發火,做出一些使人吃驚,或者讓他自己也後悔的事來,這往往就是平時壓抑的結果。同時壓抑還會造成更深的內心衝突,導致心理疾病。我們可以把壞情緒分為急性的和慢性的兩種。因受到外界刺激而衝動發火,做出?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煥碇塹男形??梢運凳羌斃緣幕登樾鰲6願墩庵只登樾鞽S玫姆椒ㄊ牽?笆備?枳約喊凳競途?妗H緄蹦愀械腳???諫仙?保?諦睦鋃宰約核擔嚎酥疲?倏酥?或者默默地從一數到十。往往只需幾秒鐘、幾十秒鐘,你的心緒就能夠平靜下來,那時再去處理問題,就不會做出使自己後悔的事了。慢性的壞情緒,往往是由生活中許多不如意的事情造成的。造成壞情緒的原因也許不能一下消除,但長期陷在壞情緒之中,並不能改變現狀,往往還會使情況變得更壞。如果我們能夠調整自己,使自己擺脫消極情緒的控制,就有力量來面對不如意的現實。

  具體方法:

  1.轉移你的注意力

  當人的情緒處於低潮時,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總是想著那些傷心的事情。所以,要想擺脫這種情緒,首先應該讓自己不要總是去想這些問題,轉移注意力。有時候,一些事情是人們無法改變的。既然已經成為事實,不要總想著如何再讓它變為虛無,嘗試著去接受,去面對現實。一個人不可能改變全世界,事物不會因你而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適應這個世界。所謂物境天擇,適者生存,想讓自己開心,首先就要讓自己不那麼極端,不去鑽牛角尖。不要總是對現實的生活現狀不滿,不要總是和別人去攀比。你的生活,應該有你的精彩。有時候,幸福的生活不是用大把的票子堆起來的。

  2.學會寬容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對犯錯誤的人的救贖,也是對自己心靈的昇華。不要總是想著對方如何得罪了你,給你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或損失。想想對方是不是值得要你去如此發火。他是故意的還是無心的?平日待你如何?給對方一個機會,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對於一些人,原諒,遠遠要比懲罰來得有效。也許只是一時的失誤,也許只是一閃而過的歪念。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對人不要過於苛刻。 不要總是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時候,只要有信心,人是可以改變的。或許是為了友情,或許是為了愛情,又或許是為了親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人。尤其是對於相愛的人。也許你無法容忍對方的一些毛病,如果你要是愛著對方,就給他機會去改變。但是,嚴格要求對方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對於自己的一些為對方所不能容忍的毛病,一樣要加以改正。永遠不要嚴於待人,寬於待己。這樣做會讓對方傷心、失望。

  3.知足者長樂

  你現在所受到的痛苦,不是毫無意義的。人一輩子會碰上許許多多的痛苦,這是我們無法避免的。痛苦可以讓人頹廢,也可以激發人的鬥志。痛苦磨練了人的意志,讓人們不會輕易的被困難所打倒。追求完美的人生,是每個人的夢想。但是,這種完美真的存在麼?我們窮盡一生,只是為了追求那完美的一刻,值得嗎?每個人都有缺點,每件事都會有不足。看人看事,先看到其美好的一面,如果你認為這個人值得你去付出,我想你一定可以容忍對方的缺點。不要把目光總盯在醜惡的方面,那樣你永遠找不到快樂,永遠不會有好的心情。

  4.學會控制自己

  人都是有惡念的,也許只是一瞬間的想法,不必為自己有這種惡念而恐慌。

  人的思想是複雜的,不是隻有善念。有時一些惡念,還可以幫助人發洩心中不滿。

  比如被人欺負,你可以幻想自己把他痛扁一頓等等。這都是可以的,關鍵是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惡念,讓它不去左右自己的行為。所以惡念不可怕,只要運用得當,反而可以幫人疏解壓力。

  5.正確面對自己的選擇

  有時候對一件事,因時間的改變會有不同,當時對你來說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過一段時間之後,你也許會有另一番見地。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你也許會發現,痛苦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真實。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勇於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對於自己做過的事情,不要後悔,因為這是你自己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是被當時的你所認可的,因此,你沒有理由去後悔。不要總是想著也許我那樣做就不會有這樣的後果了。要知道,不要以同一個結果去比較不同的選擇,也許另外一個選擇導致的結果比現在還糟糕。既然選擇了,就不要後悔。只要自己盡力了,其他的一切,就讓他自然發展吧。有些事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了,收穫是水到渠成的。不要總是想著自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用心去欣賞自己努力的過程,那才是你最應該記住的。

  6.正確面對現實

  不要總是幻想這會遇到什麼新奇的事情。這不是童話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現實的,是殘酷的,也是美好的。往往越平凡的事,越能帶給人震撼。

  決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那樣的快樂不會長久,很快就會被無邊的痛苦所取代。真正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

  7.學會自我排解

  人總會有心情低落的時候,不管是因為愛情,還是因為友情,或是其他的因素,讓你痛苦,讓你找不到人生的樂趣。首先,不要放棄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有希望才會有動力。其次,如果你真心想擺脫目前的困境,那首先要敢於面對困難,一味逃避,只會讓自己的痛苦之路更加漫長。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時,要學會多做幾個深呼吸,盡力使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可以找你最信任的好朋友傾訴;如果說不便讓他人知道時,可以把電視機的音量放大,大聲喊叫或大罵其人;

  也可以到野外去散散心,把那些不愉快暫且忘到腦後去,等到理清思緒再作定奪;或讓自己多做工作、聽聽音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等等。

  總之,人生的不如意誰也避免不了,但是隻要你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個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人、一個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一個寬巨集大量的人、一個能在逆境中奮起的人„„那麼,你的眼前將會是一片燦爛的天空!更將會有一個美好的心情。

  篇2

  學院:

  學號:

  姓名:

  一、如何認識自我

  自我認知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評價,主要涉及“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是這樣的人”等,它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念、自我分析、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批評等。自我認知層面上還包含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衝突。大學階段正是一個人從青春期向成年期轉變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探索更加主動自覺、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更加強烈的時期。特別是大學生的理想自我一般都高於現實自我,在實際中就會出現對現實自我的不滿意,表現出自卑甚至自棄。客觀地認識自我,正確地評價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科學地發展自我,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保證。我們又該如何認識自我呢?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通過自我體驗認識自己:在生活中通過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及教訓來發現個人的特點,因為成功和失敗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能力上的優點和劣勢。

  通過他人瞭解自己。大文豪蘇軾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認識自己有時候的確比較難,一般來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周圍的人對我們的態度和評價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我們要尊重他人的態度與評價,冷靜地分析。對他人的態度與評價我們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

  用“比較法”認識自己:通過與同年齡的夥伴在處世方法、對人對事的態度、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人為鏡”找出自己的特點,來認識自己。比較時,物件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用“自省法”認識自己:自省是人的一種自我體驗。“吾日三省吾身,則行無過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往往通過自我反思、自我檢查來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瞭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資訊,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用“二分法”認識自己: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應堅持唯物、辯證的觀點,對自己的認識也不例外,既要充分發現自己的長處、優點,也要認清自己的短處與

  不足,只有這樣,才能揚長避短,把握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我們的優點和缺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我們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新的優點和新的缺點,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變缺點為優點,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來完善自己不斷認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

  二、情緒對我們有什麼重要影響,如何控制自己的的情緒

  人總是伴隨著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情緒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呢?

  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體的機能,能夠促進人的活動,能夠形成一種動力,激勵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動中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而消極情緒會使人感到難受,會抑制人的活動能力,活動起來動作緩慢、反應遲純、效率低下;消極的情緒會減弱人的體力與精力,活動中易感到勞累、精力不足、沒興趣;消極的情緒還會降低人的免疫力。

  1、影響智慧的發揮影響學習和辦事效率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的情緒同其智力活動呈正相關。精神愉快、情緒樂觀的人,智力發揮處於最佳狀態,積極地情緒會激發人們學習辦事的動機和熱情,提高效率;情緒低沉,心情憂鬱,對思維加工過程會產生破壞作用,使知覺範圍狹窄,思維活動呆板,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如考試焦慮影響成績發揮;不喜歡某教師或某學科影響聽課效果;心情抑鬱不願吃飯易失眠等。 2、影響人際關係的協調

  大學階段協調好人際關係是我們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之一。情緒健康,心胸開闊,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是維繫正常人際關係的紐帶。一個微笑,一次握手,一個誠摯的眼神,一個友好的動作,一句溫暖的話語,會起到溝通心靈、增進友誼的效果,而冷漠、自卑、暴躁等不良情緒會影響人際交往,妨礙團結和友誼。

  3、情緒影響我們的健康

  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生理活動。情緒的變化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大

  量事實表明,良好的情緒是維護青少年生理機能正常執行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情緒處於高度的喚起狀態,特別是長期處於不良情緒之中,如憤怒、恐懼、悲傷、憂鬱等,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十分有害,有時甚至會誘發各種疾病包括精神病。在《內經·素問》中談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和身心醫學的研究表明,胃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等都與不良情緒有關。

  此外情緒控制著我們的行為,因此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尋找原因。每一種情緒的產生,都是由一定的外因或內因引起的。外因,即你所處的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你的內心產生的影響;內因,即你對於你所處的外部環境所產生的一些自身的想法或看法。

  其次,要經常性地親近自然,會讓我們的情緒處於一個比較穩定而且積極的狀態下。許多專家認為與自然親近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開朗。我個人就比較喜歡這種方式,每次在我不開心、難過的時候,我就喜歡獨自一個人在安靜的小路上或者樹林中走一走,走過之後就會覺得心裡好受很多。

  當我們的情緒處於消極的狀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做一些事,對消極情緒進行合理的發洩。將不良情緒遺忘或轉移掉。一般情況下,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強烈刺激的事情,通常都與自己的親身利益有很大關係,要很快將它遺忘,是很困難的。但是,可以進行積極地轉移,即設法使自己的思緒轉移到更有意義的方面上,或者主動去幫助別人,或者找知心朋友談心,或是找有益的書來閱讀。要使自己 的心思有所寄託,不要使自己處於精神空虛、心理空曠的狀態。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緒產生時能很快將精力轉移他處的人,不良情緒在他身上存留的時間就短。

  自我鼓勵法: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和逆境進行鬥爭。自我鼓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一個人在痛苦、打擊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鼓勵,他就會感到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來。

  語言暗示法:當你為不良情結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言語暗示作用,來調

  整和放鬆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比如,你在發怒時,可以用言詞暗示自己"不要發怒","發怒會把事情辦壞的"。陷入憂愁時,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於事無益,還是面對現實,想想辦法吧。"等等,在鬆弛平靜、排除雜念、專心致志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自我暗示,對情緒的好轉將大有益處。 傾訴法:有時候,不良情緒光靠自己獨自調節還不夠,還需藉助於別人的疏導。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心理處於壓抑的時候,應當允許有節制的發洩,把悶在心裡的一些苦惱傾倒出來。因此,當青年人有了苦悶的時候,可以主動找親人、朋友訴說內心的憂愁,以擺脫不良情緒的控制。

  宣洩法:當處於不良情緒時,我們可以適當的進行宣洩,宣洩的方法依個人而定,比如跑步、大叫、打沙包、大哭一場等,但是宣洩要以不傷害自己,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

  正確認識自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