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的探究論文

  現在社會日新月異,語文教育面臨新問題,語文教師面對新挑戰。語文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如何改變語文教育方式》

  摘要:現在社會日新月異,語文教育面臨新問題,語文教師面對新挑戰。縱觀語文教育得失,建議把語文基礎知識、閱讀與寫作分開來;不拘禮節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弊病,學校應開設禮儀課;開設道德講堂,講孝道;加大校本教研力度,選學介紹本地特色的文章。總之,語文教育是更好的傳承中華文明、繼承優良傳統的非常重要的載體。

  關鍵詞:語文教育;禮儀;孝道;傳承;載體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可是現在的中國公民講禮儀嗎?懂孝順嗎?中國自古以來崇尚俠義之氣,現在還有幾人能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徙木為信,一諾千金,現在還講誠信為本嗎?淳樸的民風沒有了,嚴格的家訓不見了,吟詩賦詞的習慣過去了,中國的教育怎麼了?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現在能有幾人把它橫平豎直的寫下來,這樣的瑰寶在我們的筆下糟蹋了。反思這些現實,是語文教育的職責改變了,我們不講句子的成分,卻要求學生寫出通順的語句;我們不講詞語的構成,卻讓學生生搬硬套;我們不講千載傳頌的名篇,卻學習國外的作品;我們不躬行實踐,卻想要學生能力提升,個性發展。我們的課本也在不斷的變化,是適應社會的變化還是適應學生的需求?我們一味強調過去的老路不好,卻走了一條更差的新路,我們的語文教學發展了嗎?我們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卻沒注意學生的注意力都在個別圖片上,動畫上,這樣現代化的教學儀器起作用了嗎?

  語文教育是更加單純了,涉及面更廣了,面向了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學目標更全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方面來考查,以真正地、全面的促進學生各種素養的提升。為更好的體現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生活化、民族化,建議對語文教育做如下改革。

  一、把語文基礎知識、閱讀與寫作分開來。讓學生從小就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中小學階段,一定要加強書寫,毛筆、鋼筆、粉筆等寫字練習都要有明確嚴格的要求,讓學生在書寫中鍛鍊意志,養成習慣,提升能力。雖說當今資訊社會對書寫的要求降低,使用減少,但作為本民族的語言,本國的文化瑰寶我們理應傳承與創新。至於閱讀與寫作應該是掌握基礎知識後能力的提升,當今社會,各類資訊良莠不齊,掌握閱讀的技巧尤為重要,學會閱讀,學會明辨是非是每個公民必須提高的能力。寫作既是日常應用,也可是興趣愛好,可以寫心情以自我釋懷,可以寫景物以明志,可以記述自己的親力親為,可以記述社會發展的蹤跡,總之,這是學會語文的最高應用。現在中小學的教育只是簡單的學習,不利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

  不拘禮節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弊病,學校應開設禮儀課。禮儀課的內容可以包括如何接待家裡的客人、如何與朋友打招呼、如何到別人家裡做客、各種公共場合的注意事項等等。還可附加古典音樂欣賞、經典文學欣賞、刺繡、芭蕾舞等藝術課程。讓孩子們成為“紳士”和“淑女”就是讓他們在生活中能保持一種得體、優雅、親善的舉止,這對於他們長大以後融入社會,與人交往是有好處的。

  開設道德講堂,講孝道。講孝道的積極作用: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4、凝聚社會。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但我們必須摒棄其中的封建性、不平等性、保守性等消極因素。

  四、加大校本教研力度,選學介紹本地特色的文章。比如:本地的旅遊、紅色文化、歷史、特色動植物、特定民族的介紹等。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齊備的教科書,教師的專業能力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提高學校和教師課程開發意識與開發能力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學校和教師課程意識與開發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大困難。實踐證明,校本課程開發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目標指向明確、內容多樣、課程設定靈活的校本課程能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的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在選擇中培養學生的資訊採集和加工的能力,學會學習,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

  總之,語文教學改革,走過重重困境,必定是豁然開朗。“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的總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本身就是學習的目標,藉助於它,使學生獲得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陶冶,一種堅韌意志的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語文教育是任何學科教育的基礎,它在學生素質培養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語文教育是更好的傳承中華文明、繼承優良傳統的非常重要的載體。

  參考文獻:

  [1]張煥芝--語文教師素質芻議

  [2]冉茂全--理解素質的內涵語文教學與研究

  [3]張玉峰--傳統孝道的批判與繼承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