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西醫如何徹底根治風溼熱病

  大家知道風溼熱是一種危害比較大的疾病,給患者帶來了不小的折磨和危害,它表現出來的症狀也是不一樣的,要找到適應自己的方法才能治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不同情況下中醫與西醫怎麼治療風溼熱病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西醫治療風溼熱病的方法:

  1*** 一般治療

  注意保暖,避免潮溼和受寒。急性關節炎早期應臥床休息,至血沉、體溫正常後開始活動。有心臟炎者應待體溫正常、心動過速控制、心電圖改善後,繼續臥床休息3~4周再恢復活動。

  2*** 抗風溼治療

  對風溼性關節炎,首選非甾類抗炎藥,常用阿司匹林,開始劑量成人3~4g/日,小兒80~100mg/kg/日,分3~4次口服。對心臟炎,一般採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為防止停用激素後出現反跳現象,可於停用激素前2周或更早一些時間加用阿司匹林,待激素停用2~3周後才停用阿司匹林。抗風溼療程,單純關節炎為6~8周,心臟炎療程最少12周,如病情遷延,應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延長療程至病情完全恢復為止。

  亞臨床心臟炎的處理:既往無心臟炎病史,近期有過風溼熱,無需特殊處理,定期追蹤及堅持長效青黴素預防。對曾患心臟炎或現患風溼性心臟病者如僅有輕微體徵改變而實驗室、超聲心動圖、心電圖檢查正常者,無需抗風溼治療,追蹤觀察;而如上述檢查變化明顯且無其它原因解釋,可試行2周的抗風溼治療,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則不需進一步處理,如實驗室檢查仍不正常,可再繼續抗風溼治療2周後複查,若仍不陰轉,又有可疑症狀及體徵或超聲心動圖或心電圖改變者,需進行正規抗風溼治療。

  3***併發症治療

  心功能不全,應予小劑量洋地黃和利尿劑;如感染應針對不同病情,選擇有效抗生素;代謝異常及冠心病的治療亦應及時發現和處理。

  中醫治療風溼熱病的方法

  1、辨證論治

  應首先整體地觀察風溼熱全病程各個階段的不同病情,結合中醫理論系統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風熱病邪,溫毒上受,屬中醫“溫病”範疇;遊走性身痛,關節痛屬“行痺”;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多屬“風溼熱痺”;慢性風溼性關節炎多屬“風寒溼痺”或“瘀血痺”;心臟炎則屬“心痺”。因此在臨床辨證治療中,應機動靈活,勿執一端。根據“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風溼熱總的治療大法仍以清法為主線,再根據其病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病因病機分別論治。或兼以疏風,或兼以解毒,或兼以化溼,或兼以散寒,或兼以涼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陰,或兼以養血,或多法合而施之。

  ①風熱痺:

  主症:風熱侵襲,溫邪上受,發病多急驟易變。初期多見發熱、咽喉腫痛、口乾口渴等風熱上攻症狀;繼而出現肌肉關節遊走性疼痛,區域性呈現紅、腫、熱、痛及伴見全身發熱或溼熱蒸騰膠著之象。其熱偏盛者,關節紅腫疼痛,灼熱感明顯,發熱亦甚,面板可見紅斑,舌質紅,舌苔黃幹,脈滑數。其風偏盛者,肌肉關節呈遊走性疼痛,或汗出惡風,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通絡。

  方藥:銀翹散加減。

  銀花15g,連翹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藍根30g,蘆根30g。

  加減:咽喉腫痛重者,加浙貝母、射干、杏仁、殭蠶。發熱重者加葛根、柴胡、黃芩,重用生石膏。關節紅腫疼痛明顯者,用白虎桂枝湯加減: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晚蠶砂、老鸛草等。熱毒熾盛者,酌選清瘟敗毒飲或化斑湯加減。兼溼盛者,可酌加用藿樸夏苓湯。風邪偏盛者,加用防風、秦艽、孺薟草、威靈仙等。

  臨床體會:本證屬風溼熱初起,由於風熱之邪上犯,起病急,變化快,熱勢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現面板紅斑及關節紅腫熱痛諸症,並可能有敗血症出現。此期若能正確及時的治療,是遏止病情發展與轉化的關鍵所在,處理得當,可以治癒或減輕關節及心臟的受累,故臨床應特別警惕,不可拘泥於一法。處方遣藥還應注意不能純用寒涼,易致寒閉邪熱,透達之品不可不備。

  ②溼熱痺:

  主症:身熱不揚,周身困重,肢節煩痛或紅腫疼痛,或風溼結節,皮下硬痛,或紅疹融合成不規則斑塊,或有身腫,小便黃赤,大便黏滯,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化溼清熱,宣通經絡。

  方藥:宣痺湯、二妙散、三仁湯加減化裁。

  蒼朮20g,黃柏9g,防己10g,杏仁10g,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陳15g,蠶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川革薜10g,澤瀉10g。

  加減:關節腫脹明顯且疼痛者,可加用活血藥,如雞血藤、當歸等,取血行水利之意,同時可用地錦草200g,馬鞭草50g,桑枝100g,水煎區域性浴洗。

  臨床體會:溼為陰邪,積而為水,聚而成飲,凝而為痰,流注關節。其性重濁黏膩,易阻滯氣機,化熱損傷關節、臟腑,病情遷延纏綿難愈。其治首當調理臟腑氣機,靈活運用溫、燥、化、宣、通、滲等治溼大法,或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運中、滲下並施,並以中焦為重點。對臟腑氣機要顧護到肺之肅降、脾之運化、肝之疏洩、腎之開闔及三焦之氣化。

  ③寒溼熱痺:

  主症:體內蘊熱,復感風寒溼邪,致熱痺兼挾寒溼,關節區域性紅腫熱痛,兼見有惡風畏冷,得溫則舒,關節晨僵、活動後減輕,舌質紅、苔白或黃白相間,脈弦緊或滑數。

  治法:化溼清熱,祛風散寒。

  方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化裁。

  桂枝10g,炮附子6g,麻黃6g,防風10g,杏仁10g,白朮10g,薏苡仁30g,白芍12g,知母10g,雞血藤15g,忍冬藤15g。

  加減:寒痛甚加川烏、草烏。熱重加生石膏、丹皮。虛者加用黃芪防己湯。

  臨床體會:病雖屬風寒溼熱錯雜為患,但仍有個偏盛或並重問題;以何為主,治亦有所側重。寒溫並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輔,清開導引,審時度勢,擇善而取之。

  ④痰瘀熱痺:

  主症:關節腫脹疼痛,肌膚髮熱,經久不愈;或關節變形,活動不利;或皮下結節,紅斑色紫暗,舌質色暗、有齒痕,舌苔白厚或黃白相間而黏膩,脈多弦滑數。

  治法:化痰清熱,祛瘀通絡。

  方藥:痰瘀痺痛湯。

  桂枝9g,茯苓15g,制南星9g,浙貝母12g,當歸10g,炮山甲12g,地鱉蟲10g,片薑黃10g,馬鞭草30g,忍冬藤30g,鹿銜草20g。

  加減:溼重加防己、薏苡仁。熱重加丹皮、知母。痛甚加制乳香、制沒藥,或加用制馬錢子粉1g沖服,或用大黑螞蟻粉3g沖服。氣虛加黃芪。

  臨床體會:溼凝成痰,病邪入絡成瘀,形成痰瘀相結,是本證之關鍵。化痰與消瘀聯合應用,是其大法。雖有熱邪,佐以涼血散血,宣透痺阻之品,且不可過用寒涼,免治瘀反瘀,慎之。

  ⑤陰虛熱痺:

  主症:低熱,午後潮熱,倦怠乏力,口乾口渴,鼻出血,心悸,煩躁,關節肌肉腫脹灼熱疼痛,脈細數,舌質鮮紅、少苔。

  治法:育陰清熱,通經活絡。

  方藥:一貫煎加減。

  生地12g,北沙蔘30g,枸杞子12g,麥冬10g,當歸10g,白芍12g,知母10g,龜板15g,老鸛草30g,絲瓜絡20g,地骨皮10g。

  加減:心氣不足,氣陰兩傷者,加西洋參、五味子、黃精。心煩不寐者,加棗仁、生龍骨、牡蠣、膽星。便幹者,加首烏、桃仁等。

  臨床體會:風溼熱至陰虛陽熱偏盛階段,多為素體陰虛或熱盛傷津所致。此時心陰損傷亦重,是顧護的重點,須時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現的臨床徵象,如心慌、胸悶痛、短氣等。並可能因營血熱盛而有出血傾向。近年來由於過量不當的應用激素,臨床可見外浮腫、內陰傷的體徵,調治十分棘手。

  ⑥血虛熱痺:

  主症:面色萎白無華,頭暈,心慌,乏力,氣短,低熱、關節腫痛但不明顯,舌質淡、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補血活血,養陰清熱。

  方藥:四物湯加味。

  當歸15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黃芪15g,阿膠10g***烊化兌服***,雞血藤15g,炙甘草6g,忍冬藤30g。

  加減:氣虛重者加西洋參、太子參,伴見腎氣虛者,加制首烏、桑寄生等。關節痺痛者,加地龍及馬錢子粉1g沖服。

  臨床體會:久病傷氣耗血,血虛必有氣虛。補血時勿忘補氣,補氣不可傷陰,養陰不可滯膩脾胃,補養不可礙邪外透。

  ⑦營熱心痺:

  主症:持續低熱或中度發熱,晝輕夜重,身熱早涼,汗多;心悸,心前區不適,悶痛或灼痛;面板紅斑,皮下結節,或有眼鞏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蒼白,呼吸困難,浮腫等症;舌質紅或暗紅,舌苔白厚或黃白相間,脈滑數或細數或疾或結代。

  治法:清營解毒,救心開痺。

  方藥:參珠救心丹。

  西洋參9g,丹蔘20g,苦蔘15g,珍珠粉1g***沖服***,蚤休20g,麥冬10g,五味子6g,生地12g,玄蔘12g,丹皮10g,菖蒲9g,鬱金10g,天竺黃10g。

  加減:風溼熱心臟炎或心內膜炎出現急性心力衰竭時,應改用參附龍牡湯,並中西醫結合救治。

  臨床體會:本症候相當於風溼熱急性階段出現的心肌炎。其致病之因是溼毒,病理產物是痰瘀,結果是心臟器質性損害,一旦罹患常伴隨終生。故此階段的治療,對病情的預後與轉歸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臨床觀察,溼蘊化毒,致血分有熱屬實,邪熱耗氣易虛,虛實夾雜,病程冗長難愈。由於氣虛衛氣不固,又極易感邪而病情反覆,治療常攻補兼施。對部分住院病人,當前使用的所謂中西醫結合治療,出發點和願望是良好的,但由於過量的輸液及對激素的使用不當,往往事與願違,致病情更加複雜化。臨床仍主張解熱鎮痛加抗生素加中醫藥辨證論治,爭取獲得良效。

  2、鍼灸療法

  由於風溼熱關節損害多有紅腫熱痛,故只針不灸,手法以瀉為主。取穴以循經為主,或取阿是穴,忌關節腔深刺強刺。

  ①毫針:

  A.主穴取曲池、陽陵泉、腰陽關、環跳、風重者配膈俞、血海,寒重者配腎俞、關元,溼重者取陰陵泉、三陰交,化熱者取大椎、風市、崑崙。留針15~30分鐘,留針期間每5分鐘行單方向捻轉1次。

  B.辨證取穴配合循經取穴:風痺取風池、風府、膈俞、合谷、太沖;寒痺取大椎、命門、太沖、中渚;溼痺取太白、足三裡、支溝、後溪;熱痺取曲池、合谷、太沖;同時按病變部位循經取穴,如病變在陽明經,可加肩髑、阿是穴;如病變在少陽經,可加外關、陽陵泉等。按針刺常規操作,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1次/d,6次為1個療程。

  C.取足三裡、陰陵泉、陽陵泉,酌配阿是穴。風寒溼痺主穴用燒山火手法,風溼熱痺主穴用透天涼手法。1次/d,10次為1個療程。

  ②三稜針:

  方1:病灶周圍處。

  方法:用圍刺放血法。用三稜針在病灶周圍面板圍刺,刺破出血,如出血不暢,針後配用拔火罐拔吸,以出血為度。每週1次,以愈為度。

  方2:委中、曲澤,或病灶附近穴位顯露靜脈2~3根。

  方法:用點刺放血。先揉按穴位或病灶附近靜脈,使鬱血聚積一處,便於施術。再用三稜針點刺之,使之出血適量。體壯宜多,體弱宜少。每週1~2次,以愈為度。

  引發風溼熱病因

  本病的發病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觀點已被普遍接受。鏈球菌菌體的莢膜是由透明質酸組成,與人體滑膜和關節液的透明質酸蛋白之間存在共同抗原性,可抵抗白細胞的吞噬而起到保護作用。A組鏈球菌的蛋白質抗原與人體心瓣膜和腦等組織存在交叉抗原性,可引起交叉免疫反應。這一交叉反應在風溼熱瓣膜病變的發病機制中非常重要。鏈球菌可產生多種細胞外毒素,在其致病性中也起重要作用。

  另外,風溼熱的發病存在遺傳易感性。同一家族成員發病率較無風溼熱的家庭為高,單卵雙胎同時患風溼熱者較雙卵雙胎者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