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
有的中學生厭學語文,更休寫作文,這是沒有找到學習的“訣竅”。我的學習語文一些做法,或許會對廣大中學生有所啟迪。 課內精學課文既是語文基礎知識的載體,又是各種體裁文章的精華,學好了自可舉一反三。
語文學科的目的在於認識知識,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能力。而目前,我們卻往往把“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給忽視了。
曾聽學生抱怨說:“上語文課真累,筆記做得手都快斷了,可考起試來仍跟老師的標準答案差了一大截;作文更是令人頭痛……”我想,當學生不再是端坐冷板凳聽老師喋喋不休的說教,而是課堂主要發言者的時候;當學生不再是絞盡腦汁猜測老師所要的標準答案,而是靠自己探究思索的時候;當朗讀成為一種享受而寫作成為一種傾訴的時候,學生一定會由衷地說:“上語文課真好,簡直是一種享受!”
語文是中學各學科中最富情感的學科,每篇課文都有獨特的內涵。“課文隱藏著作者生命意識的律動,燃燒著作者愛與恨的情感,交織著作者悲與喜的感受,低迴著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傾訴,表現著作者追求正義與真理的吶喊。”***特級教師於永正***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朱自清的《春》,泰戈爾的《紙船》,魯迅的《孔乙己》》……
這些作品,或感慨,或深婉,或熱愛,或傾訴,或吶喊,往往是教師用言語所無法窮盡的,而學生卻往往能通過反覆朗誦吟詠,體會其中的細膩難言之處,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在不斷感悟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難怪有人這樣說,一個從來不懂得享受朗讀的學生,不會是語文水平很高的學生,一所聽不到書聲的學校,更不可能是好學校。所以,語文教學應“重朗讀,輕講解”。
朗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聽錄音範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個人讀等等,可視具體情況交替進行。為了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我還經常對學生進行朗讀要領的指導,為他們範讀課文。記得一次語文課,當我動情地朗讀完《小巷深處》的時候,鴉雀無聲的教室裡,忽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學生們那激動的表情證明了他們已受到了深深的感染。這節課,不用我多加分析,學生都已經把文章中的人物特點、思想內容給說出來了,並且他們讀課文也讀得特別的起勁,特別的投入——真的是此時“有聲”勝“無聲”。另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以課本內容為題材的朗誦比賽,如結合初中語文第六冊中的語文實踐活動進行了“聲情並茂誦華章——新詩朗誦比賽”。現在,班裡大多數學生都對朗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朗讀中不但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而且與作者產生了心靈的共鳴,體驗到了快樂與充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取了基本的鑑賞能力,增強了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總之,充分的朗讀使學生覺得語文課不再是讓他們“戴著鐐銬跳舞”,不再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滋味;朗讀,把他們帶進了一片嶄新的領地,已成了他們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