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進入語文的樂園,是每個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那麼具體應該怎樣做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的策略,一起來看看吧。

  

  一、用個性化語言吸引學生

  語文,簡單來說就是語言與文字。只有教師的語言有魅力,才能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那麼怎樣的語言才有魅力的呢?首先,教師語言要充滿激情。即教師教學時應從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出發,隨著課堂氣氛和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語調也隨之起伏,從而感染學生。其次,教師語言必須簡潔明瞭。教師在上課時不是語言越多越好,即使教師講得再多,學生卻什麼也沒聽進去,也是徒勞。也有一些教師上課會有很多口頭禪,我曾聽過一位教師上一節語文課出現“啊”竟然有一百五十多次,幾乎每句話後都有“啊”。最後教師語言要有幽默感。語文教學離不開聽、說、讀、寫,若教師語言乏味,沒有幽默感,哪個學生願意認真聽呢?教師的教學內容又如何落實呢?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互動的活動,包括教師的教,也包話學生的學。這就是需要營造一個適當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呢?我想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匯入生動。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導言,創設美妙的情境匯入,讓學生完全融入課堂學習中,教師的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第二,課堂設計要新穎,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整堂課都是教師講學生聽肯定是不會受學生歡迎的。所以,有些課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講,教師只作點撥指導,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表演課、辯論課。如我上《皇帝的新裝》時就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劇本形式,然後讓學生們分成小組自導自演。這樣他們不但掌握了課文內容,而且在編劇和演繹中得到了快樂和滿足。

  三、在課堂要充分尊重學生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所有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都得通過學生的學習得以實現。但學生不是機器,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個性。他們性格不同,知識基礎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所以他們的個性就各不相同。一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對於教師來講,學生亦是如此,不歧視任何學生,是每位教師都應做到的。在課堂上,讓每位學生彰顯自己的個性,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才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只准老師講,只聽老師見解,聽不得學生的意見,教育出來的豈不是千篇一律的機器?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我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不管回答對與否,都先肯定然後再引導。鼓勵他們敢說出自己的主張或觀點,特別是對於敢指出我講的有誤的學生表示由衷的尊重和感謝。久而久之,學生上課發言積極了,對語言興趣也提高了。

  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的策略

  一、 精心設計匯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有很強的指向性,引入環節位於一節課的開頭。引入環節設計的好,就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畢竟: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根據學生情況以及課文內容,或講一個笑話,或講一個故事,或提一個問題,設計一個懸念,或講一則奇聞趣事,或展示一幅畫面,或做一個演示……總之,力求抓住學生的心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例如:講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就先放錄音,讓學生欣賞《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激勵學生進入新的教學境界。通過“境”來表現“情”,再通過“情”來深化“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又如,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採用了以舊帶新法和直觀演示法。把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與《背影》聯絡起來,再用多媒體演示“荷塘月色”的優美畫面。通過複習舊知識,從而巧妙地引入新課的學習內容。這種匯入,既複習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基鋪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便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絡,便於學生頭腦中形成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直觀演示,能把教學主要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引起學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提供了感性材料,能引起學生尋求探索的積極性,為學生架起了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樑。這種以舊帶新法與直觀演示法,同樣可以激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

  於漪老師說:“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實踐證明:精心地設計課文的匯入環節,採用恰當的方法去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發掘教材的意蘊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精心地設計課文的匯入環節,採用各種激發興趣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確實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語文課篇目繁多,語文知識紛繁龐雜,豈可每課如此,方法雷同。激發學生興趣的長期、最好的方法,還是認真鑽研教材,發掘課文深含的意蘊魅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以達到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如講 魯迅小說《祥林嫂》一課,對於祥林嫂的死:有人說,祥林嫂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有人說,祥林嫂是被魯四老爺之流逼迫死的;也有人說是柳媽這一類人害死了。那麼,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由於我注意發掘課文深含的意蘊,又精心地巧設情境,引導學生髮掘豐富的想像,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提高了教學實效。